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37

第37章 忍者无敌,能忍方能成大事(3)

勾践回国后,想到在吴国受的屈辱,就想报仇,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还必须忍耐,努力治理国家,等到兵精粮满时便一举伐吴。于是,他取来动物的苦胆放在座位旁,或坐或卧都要仰视苦胆,每顿饭前尝一点苦胆。 他为了激励自己复仇的心愿,经常自己问自己:“勾践,你忘了会稽山的耻辱了吗?” 他还和普通人一样亲自参加农田耕作,让夫人像普通妇女一样亲自纺线织布,吃粗劣的饭食,穿普通衣着,尊重贤才,虚心待贤,救贫吊丧,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其结果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如果一味地忍下去,则是性格懦弱的表现,勾践终于忍到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 结果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了,而是吴王夫差。 夫差也想像当年勾践向自己称臣为奴一样,打算投降勾践,勾践很可怜夫差,想答应夫差的请求,但被范蠡劝住了,最终吴国灭亡了,吴王夫差自杀身亡。 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于是勾践俨然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 勾践终于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压抑。君王、 奴仆、 霸主把勾践人生命运的轨迹勾画得清清楚楚,难道我们不能从此例中受到启发吗?

7.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 大凡古今成大事者,当他们处于不利环境时,都曾克制忍让过。 楚霸王项羽是英雄,但他没有成大事,因为他不懂忍耐。 而刘邦总是灰溜溜的,有时甚至如丧家之犬,被打得四处流窜,但他能忍耐,不把失败当回事,屡败屡战,终于成就了大业。

清人辛启泰有过这样一句话; “不能忍,则不足以任败; 不任败,则不足以成事。” 意指不忍受一时的挫折,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他在这里鲜明地将 “忍” 与反败为胜连在了一起。

西汉有个叫贾谊的才子,18岁的时候就赋诗著文,名闻远近。22岁那年,他得到汉文帝的赏识,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官。 但是好景不长,一半由于他恃才自傲,伤了朋友的自尊心,一半由于别人嫉贤妒能恶语中伤,致使文帝很快就对他失去了兴趣。 贾谊被免官削职挤出了朝廷。

受到排挤和打击,贾谊便忧伤万分,精神不振,一病不起。 他怨天尤人,“自伤哭泣,以至于天绝。” 可惜一代才子,就这样断送了自己远大的前程。

苏东坡专门为此事写了一篇题为 《贾谊论》 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夫谋之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这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不能忍受暂时的挫折,哪有来日施展才华的机会?秦末,陈胜、 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刘邦、 项梁共立原楚国王孙为楚怀王,继续进行讨秦战争。 后来,项梁战死。 楚怀王召集文武大臣共商灭秦大计,做出了分两路大军由彭城西进,彻底捣毁秦王朝统治的战略决策。 其中,起义军主力由宋义、 项羽率领,而刘邦则负责统领本部人马及项梁、 陈胜的余部。 楚怀王与众将约定 “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在攻打关中的战役中刘邦率军首先攻进关中,项羽落在其后。由于有 “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之约,为争王位,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以便借机将其除掉。 而刘邦早已看出项羽的目的,但又深知项羽的势力强大,硬拼只能自取灭亡,因此只能忍辱求生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刘邦则装出一副奴才相,说尽了恭维话,信口胡诌地大表忠心。 刘邦说:“我和将军共同努力,起兵攻秦。您在河北激战,我从河南进兵。 我能侥幸先行入关,是大出意料的,所以美女财宝概不敢收,军队也未敢进城,专等将军的到来,听候您的号令。 现在有人挑拨,是想破坏我们兄弟关系,望将军明察。”项羽听了这些活,早已将杀刘邦之心丢到脑后。 范增多次暗示项羽下令动手,但项羽佯装不知。 不得已,范增又令项庄以舞剑为名,伺机行刺。 但项伯也随即拔剑而起,名为与项庄对舞,实际上却以身掩护刘邦,使得项庄始终无隙可乘。 在此紧要关头,张良暗中告诉勇将樊哙入内保护刘邦。 后来,刘邦借上厕所之机,骑上一匹马,在樊哙等亲信的保护下,抄小路溜回了霸上。

刘邦在鸿门宴上可谓狼狈至极,忍让至极。 但是,正是因为他受得了、 做得到这些,后来才赢得了皇袍加身的荣耀之至。项羽乃 “力拔山兮气盖世” 之雄,咽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 他失败的原因,韩信所说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两句话已概括。 “妇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 鸿门之宴,项羽与刘邦,同坐一席,项羽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大楚皇帝” 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 垓下之败,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 “鹿死谁手”? 他偏偏说无颜见江东父老。刘、 项相争,项羽胜多负少。 可怜刘邦总是灰溜溜的,有时甚至如丧家之犬,被打得东躲西藏。 鸿门宴的忍让算是一例,而在此后的多次交战中,刘邦又有好几回损兵折将,落荒而逃。 幸好他是“走” 的专家,不把失败当回事,败了就走,走了又来。 虽则落了一个 “无赖” 的骂名,但最终成就大业,成为一代开国帝王。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不可谓不是一个大英雄,他曾因一怒之下坑杀过30万降卒,也曾因怜弱惜孤而不忍列阵。 战场上,他叱咤风云,令敌兵闻风丧胆; 情场上,他柔情似水,叫美人委身相随。 项羽敢怒敢喜,敢恨敢爱,真是一个伟丈夫! 可惜,这个伟丈夫也有一丝缺陷,他能胜不能败,能进不能退,能伸不能屈,身上少了那么点 “忍” 劲。

这一点缺陷,竟铸成了他惨败的悲剧。

诗人李清照十分赞赏项羽的英雄气魄,写诗赞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但是,从成就大业的实用角度来说,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不肯过江东,拼死疆场,实乃下下之策。 倘若他听了乌江亭长的话,忍一时之败逃回江东,学学刘邦的 “走” 字功夫,保全性命,那天下江山属谁,就无法预测了。

8.该忍就忍,韬光养晦以求自保

人生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 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

人生的重挫酷似翻船,为使身体不致由水流动力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 这里的 “蜷缩身体”、 “一沉到底”,看上去好像非常消极,一副听天由命,不再挣扎的样子,但却是死中求生的正确选择。 如果不顾客观情势,坠水之后就拼命地胡乱扑腾一番,那倒会事与愿违; 一个是“无为” 不作挣扎,一个是 “有为” 拼命挣扎,无为者生,有为者死。 这就是韬光养晦的神妙。

韬光养晦,还有另两层意思,即暂时的 “不为” 是为了长远的“为”,表面的 “不为” 是为了实在的 “为”。 对处于困境和失败中的国家、 军队乃至个人来说,运用韬光养晦的思想,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此时客观形势逼迫着你收敛锋芒,藏而不露,以求安身立命、以得来日重图大业。 “韬” 的本意是弓袋子,有 “进去” 的意思,而 “晦” 则有 “黑暗”、 “隐晦” 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 “晦日”。 韬光养晦,作为一个成语,其大意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作为一条谋略,则是指在对敌斗争中,要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段,表面上收敛锋芒,隐蔽实力和企图,解除对敌方所造成的威胁感,麻痹其意志,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大举。

在古代,韬光养晦之策多用于人生处世和官场做戏。 晏子在两次治理东阿的6年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