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的治疗也表明,把戒烟和控制点匹配,效果会更好。(Best,1975;Best & Steffy,1975)如果内控者可以支配奖惩,那么他们会表现出最大程度的改善;但对外控者而言,由治疗师负责治疗,效果最好。】
——人格科学这一研究再次论证因势利导的针对性治疗原则:治疗措施和治疗事件的特征要协调。
46、主题一句话自主能动是人类体验积累而来的有益的行为机制,是人类进化而来的认知和行为财富。因势利导体现了对客观的遵循和自主能动的完美结合。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越是内控的人越健康。(Strickland,1978,1979)对工商管理人员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身处高压力职位的人当中,健康的人比患疾病的人更加内控(Kobasa)……如何解释这些研究结果?研究者发现了内控者和外控者在行为上的两个重大差异。这两个差异也许可以解释他们的健康差异。第一,内控的人在健康出现问题时,会采取更多的措施……第二,内控者更愿意采取措施预防疾病。(Seeman,Seeman,&Sayles,1985)】
——人格科学通过以上资料,我们越来越明晰内控指的是什么。虽然论及的是认知的归因倾向,但这里的内控表现实质指的是生命个体的自主能动性。
自主能动性是伴随人类进化发展而来的重要的生存机能,原始的表现为生命体存在自我保护的潜意识,逐渐发展为觉意识下的生存机能。人类在与生存环境互动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发现“自主能动”有利于获取生存利益和生存优势的更大效能,和“被动顺从”不同的是会有更多机会出现。
自主能动性成为人类生存认知积累的巨大财富。但并非是越能动就越好,早有“画蛇添足”
“吃力不讨好”“好心当做驴肝肺”的能动行为成效的总结,不问情由、不明事理的能动不是有效有利的,脱离实际需要的能动是自欺欺人、刚愎自用的愚昧或者自我强迫。能动性的强弱不是依赖于主观的标准,还依赖于对客观的遵循,能恰当的因势利导是能动性强弱的最高标准:首先是能因势、能遵循客观存在,然后是利导、能调启自我主动,主观的努力和对客观的把握缺一不是有效能动,反之为盲目能动、盲目行为。因此所谓“越内控的人越健康”是论述严密性的失误。
而内、外控差异的对比让我们发现,是“理性”让人类远离愚昧,并因“理性”使人类获取更高的生存机能。所谓的“内控者更愿意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只是人类“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能动理性认知的体现。
47、主题一句话人格不仅是和行为相关,人格是行为特征的概括,行为是人格特征的表达。
【人格特质的分数与行为测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少能超过0.30或者0.40,这种被戏称为“人格系数”的相关水平从统计学上说只能解释行为变异的10%。虽然这些数字确认了人格与行为相关,但仍然有大量的行为是无法用单一特质得分数来说明的。】
——人格科学人格特质仅是从一个形象粗略的视角划分描述人与人之间人格的区别,它不是一个完善包容一切人格因素的人格概念,因此就难以将人类所有的行为做以完全描述。
人格是通过个体整体存在状态得以表现的,我们通常以行为特征的综合表现确定为个体的人格全部,而行为仅是人格得以表现的核心要素——生理、心理的特征都可以通过行为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
个体间的人格共性综合表现为群体的人格。
人的特质和行为特征是完全相关的,不管特质论能否全面地涵盖人格的全部因素。因为特质就是对人格特征的形象描述,如果是“点三点四”的相关则是测量手段的滞后及分析的刻板。
48、主题一句话跨情境和非跨情境都会存在行为一致性,这是对情景一致性的直接反应,更是个体神经系统“经济简省”活动原则的体现,更是人格稳定性模式存在的体现。人格是你的“过去”(祖辈)、现在(自我)、未来(子孙)三位一体的整合表现。
【米歇尔同时也对跨情境一致性的证据提出了挑战。(Mischel & Pearke,1982,1983)虽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但米歇尔却认为这与实际不符。由于诸多原因,我们容易看到这种行为上的一致性。但若深入考察,它并不真正存在。】
——人格科学行为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特质的稳定性是一组相应的存在。如果说没有一致性就如同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一样的判断,是将个体特殊性和个体的类别属性相混淆。
这是思维辨析的方法障碍。
所谓稳定的特质,是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和个体的生理性特征的一致性的判断;特质是遗传信息寄托于个体的生理基础经历“现世”体验形成的人格稳定性表现。进一步说,特质就是人格稳定性的代名词,其存在是个体生理特征存在及机能在环境刺激作用下的规律性反应。
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人格的稳定性,可以从人格特征表现和生理特征的关系入手,如血型、身体素质、神经系统状态等。行为跨情境表现出来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是人格稳定性的直接表现。
遗传的信息是以生理基因的方式传达的,个体人格是以个体身体为物质行为基础和执行者、以神经系统结构机能为组织依托和决策者、以个体内外刺激需要为发生和交互运动的统一体。
个体脑神经机制的存在是遗传信息经历现实环境刺激的结果,是生物遗传性和环境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个体都是过去(遗传)、现在(环境条件)、未来(即将发生的行为)三者的一体整合。
49、主题一句话社会赞许、伪装都是保存自我的需要反应。
【“社会赞许”(SocialDesirability)反应倾向这是指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自己受人赞许的一面。这与伪装不同,伪装是指人们明知道不准确的方式对测验作出回答……量表上的一个问题,例如如果这一特质的得分仅仅是在一个量表上回答“是”的数字,那么不管题目的内容是什么,有很强默认倾向的人在这一量表上都会得高分。】
——人格科学“社会赞许”的反应倾向本身就属于人格维度的一种表现。默认倾向、叛逆否定倾向、赞许倾向等习惯性行为心理反应模式大量存在。
50、主题一句话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表现,建立利益共同体是生命自我维护的“生存智慧”。自主是排除干扰性刺激的理性标志。
【影响你行为的许多S-R联系,研究表明,我们对事物、衣服甚至朋友的喜好都是由这一过程决定的。我的一个朋友喜欢乡村和西部音乐,这是因为他父亲从前常在星期六弹奏这些音乐,而星期六是他最喜欢的一天。在一个实验中,让一位焦虑者与另一个人一起在一间房屋里经历等待。之后,焦虑者会发现与之共同等待的那个人缺乏吸引力。(Riordanh和Tedeschi,1983)研究者推断,这是由于等待的焦虑与共同等待的人联系在一起,使焦虑者产生了对那个人的消极反应。】
——人格科学由此我们发现,人类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的形成,受到了什么样外在的干扰影响作用。
个体行为的倾向性首先是依据个体本身直接的需要产生的,至于爱屋及乌的连带倾向性反应相对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屋不再爱而不再爱乌”。引起这一不稳定倾向反应行为的建立是认知情感模糊性的表现,对一件事物的直接情感倾向,把相关的事物和这一事物当做一个整体,个体对于个体相关的事物产生连带倾向情感——概括为事物因果关系的连带性反映(认知情感的低发展水平表现,如一好百好、一坏皆腐)。实质上,我们人类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某个利益共同体的表现。而且,个体的自主控制感的范围,不仅指向自己,还更多地指向和自己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生存经验),这一生存意识指导人类建立各类交往重要原则:打狗还要看主人、爱屋及乌、官官相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株连九族等,都是维护自我生存的反应。
人类已经认识到倾向干扰模式的存在,已经有通过认知理性的能动处理干扰性倾向情感反应,如一人做事一人当、罪不及亲等社会法律的规则体现人类理性的表现。反过来,人们借助个体非理性情感倾向的形成,能动地创设倾向干扰事物,达到诱导个体倾向性选择的目的,以使目标塑成行为的发生,优化行为存在的状态。现代广告行为是人为干扰情感倾向的最常见表达方式,动画产业中的形象玩偶出售、中国古代的环肥燕瘦、追星产业、权威效应、三十六计中的浑水摸鱼等都是人为干扰倾向机制的应用及表现。同时,受干扰性影响情感倾向选择的能力和个体自我存在的自主控制性能力成负相关关系,受干扰越强,自主性越弱,不受干扰则表现为完全自主。人有智愚,情感倾向干扰——导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是对个体认知情感发生弱点的愚弄,如果有明确的选择认知能力,不受导向的作用,则为智士。
这也可以解释“倾向性维护”的个体脑机制的存在了:为了维护自己的观念,一切相关的事物都被个体自然地关注,非利益共同体的则被个体排斥,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则是维护自我的原始情感本能性反应。
我们的身心很多时候被我们的生物性所指挥,是因为我们的理性、自主能动性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的理性、智慧越来越多地逆反或叛逆于我们的生物性表现。
比如,择偶对身高的选择倾向,高度给人依赖感、安全感、威胁感、强势感。的确站得高就比站得矮看得远,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观察动物的争斗,龇着牙高昂着头,努力占据上位优势,庞大的战胜弱小的,智慧不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能动性表现较弱,以身强力壮势力高低为竞争标准,其中,高大的身躯是强势的重要威慑标志,“俯视”在漫长的斗争中发展成为一种强势的心里表现,“仰视”被生物性竞争依附了顺从依赖的弱势心理表现。随着人类大脑的进步、智慧的发展,人类表现出更多的能动性,智慧的力量逐渐突破原始生物性竞争强势因素的约束,个体的身强力壮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以智慧借助环境中一切力量的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
51、主题一句话连带性刺激反应因为认知归因的关联,使个体表现出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连带性刺激反应产生的倾向多样,表现为创造时是优势,表现为偏执时是缺点。行为的连带性刺激反应是神经系统相关活动机制的表现。
【尽管父母或心理治疗师的本意是削弱某一行为,孩子可能会把其他行为与惩罚联系起来。
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把玩具扔向窗户而受到惩罚,结果这个孩子可能再也不玩玩具了。另外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伴随着惩罚的沮丧感可能会与实践惩罚的人联系起来。挨父母打的孩子会把父母与挨打的痛苦联系起来。】
——人格科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某一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泛化或者扩大化——即连带性刺激-反应(倾向性自我意识归因是影响这一刺激反应发生的关键因素)。
很多莫名其妙的身心疾病往往都是对刺激的连带反应的结果(身心的连带反应是其中的一类常见的连带性反应),(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连带性刺激-反应是认知情感水平发展较低的表现。如上例所说孩子因为惩罚不仅是不再向窗户扔玩具了,而且连带到所有和玩具相关的行为,如不再接触玩具,认为都是玩具惹的祸;再如损坏机器受到惩戒的员工,不认为是自己操作行为的过错,反而认为是机器损坏惹的祸,或者是发现报告机器损坏人的错等等连带性反应。还有,被惩罚的孩子不仅把受惩罚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还会把惩罚的痛苦与施加惩罚的人或物及相关情景建立关联,表现出刺激反应的连带。例如很多莫名的恐惧,黑夜里雷电引起的恐惧使个体惧怕黑夜,对个体社交行为的陌生焦虑引起个体对广场的恐惧。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刺激-反应如何连带,都脱离不了刺激当时发生的情景。
而我们对某一事物深刻全面有效的认知依赖于它所依附的背景。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的认知发生机能表现了联系认知(或相关认知)的自然规律。矛盾、发展、变化、联系的自然事物存在规律,不仅表现在自然事物的状态之中,同样表现在人类认知行为的机能当中。人类在认知的时候也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现象,认知的机能表现出片面性,这就是认知行为的矛盾——即依赖于背景环境,又不能全面把握认知情景所有的内部联系。如同认知一个人,看到的是一个由部分关联的整体人的形象,但保存在记忆中的仅是被关注个体的部分特征。
52、主题一句话一个刺激单位、一个刺激系统、一个刺激情境,接受多少总为主观感受所确定。
世界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让我们的认知行为也具备相关活动机制,迁移是脑相关活动机制的机能表现。
【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许多让人烦恼的恐惧就是这样形成的。例如,我们可能记不清楚什么时候一座桥和一条蛇曾与自己当时的恐惧连在一起。这种联系可能发生在很久以前,或者是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人格科学对刺激产生直接的恐惧或喜爱的情绪反应,我们很容易理解。但事物提供的刺激往往是一个事物的“情境”,或者说是一个“刺激系统”,这个刺激系统的范畴却不是能得以固定的,而是由接受刺激个体的主观感受决定的。也就是说,接受刺激的个体关注到“感受情境”中什么因素,这些因素的“集合”就是个体感受到的一个“刺激系统”或者一个“刺激单位”。一只令人恐惧的猛虎,我们感受到了,可能恐惧于它暴怒的圆眼,可能恐惧于它长长的獠牙,可能恐惧于它粗犷的斑纹,可能恐惧于它利爪崛起的飞扬尘土等等。在这一刺激单位里,为我们特别关注的则是主要刺激因素,其余的就是一些附属刺激因素。容易为我们理解的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刺激因素,如对猛虎的恐惧,我们恐惧被猛虎所伤害,假如它伤害不到我们,再长再锋利的虎牙也仅是我们的家具装饰品。不容易为我们理解的是那些相关连带刺激引起的身心反应,我们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会恐惧带斑纹的装饰,不理解为什么会惶恐飞扬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