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事物现象的相似性或者相关性,使我们人类认识具备迁移(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相关联动)的机能,它既有利于我们,让我们表现出举一反三的智慧;同时又有不利于我们,使我们出现混淆认知,出现连带的情感反应(也就是所谓的泛化反应)。有时候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好像爱情总让我们糊里糊涂。其实,爱情产生于一个刺激单位一个刺激系统,为我们所爱的对象,他(她)的哪些方面是诱发我们爱之切切的主要因素,我们总是无暇顾及。是生理气味的吸引(原始的求偶因素),是姣好的体形(不同时代不同的标准),是嫩滑的肌肤、健壮的体魄,是健康生理的需要,沉鱼落雁的美貌,还是温柔体贴的性格,或是横溢的才华等等。爱不是糊里糊涂,是我们的潜意识“愚弄左右”了我们,为柏拉图所蒙蔽。热恋是一种积极关注(特别注意)状态下的行为,强大吸引力的因素,占据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关注资源,我们只能看到“西施的魅力”,排斥感受“东施效颦”的缺憾。如果爱情失误,那是我们注意力缺陷所致,而且个体注意力范围和目标吸引力强弱成显着相关关系——爱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的时候,我们的注意范围会越来越大,缺点逐渐暴露。如果再有新的目标选择出现,必将因为注意力的转移导致原目标缺点的情绪性无限放大,烦腻厌恶的感受会在此时充分地滋生,愚弄左右情侣间原有的感情关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不是我们有意的,不是我们的道德问题,是我们机能弱点的体现,使我们有必要借助道德标准约束我们被潜意识愚弄的感情选择,更有必要借助觉意识形成对爱的对象较全面的理解,尽可能消除“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颇性情感选择结果。
53、主题一句话你曾经的必然选择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倾向中的必然是自主的作用,倾向中的偶然受环境的限制。
【另几位研究者考察了5到25个月孩子的玩具和衣服(Pomerleau,Bolduc,Malcuit,&&Cossette,1990),他们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喜欢娃娃和过家家玩具。男孩更喜欢运动器材、工具和汽车。一点也不奇怪的是,女孩更喜欢粉红色衣服,男孩喜欢蓝色衣服。显然,从很小的时候起,男孩、女孩就被区别对待了。】
——人格科学行为兴趣爱好的选择,很多是社会化模式作用的结果。也许这是在向我们说明,你所喜欢的“那个”不是上天注定的,一切选择的结果都不是确定、唯一的。我们的选择之所以是我们的选择,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作用的结果,换作另一种环境,将是另一个“必然”
选择。我们的兴趣爱好同样是这样,包括我们的伴侣,每一种选择看似是必然,所谓的上天注定,其实,你所选择的仅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必然,在更大的环境中却是偶然。
54、主题一句话行为的消退和形成都可以称之为“行为塑造”。
【行为主义治疗师可能会使用一种叫做塑造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去强化一系列与期望行为相接近的行为。】
——人格科学行为的消失和形成,分别可以通过“脱敏和塑造”的方式完成。一种行为的消失必然是另一种相关替代行为的产生,因此脱敏和塑造是统一于改善个体行为的两种不同方式。在脱敏和塑造行为中,行为发生发展分级的依据则是“刺激反应的连带性”反应——相关的行为、最近发展的行为连带发生。
55、主题一句话操作条件反射的程序复杂化了,我们可以发现,为增加行为正负强化的应用,行为之后“给以奖励”和“撤销厌恶刺激”是同样的奖励意义。表1操作条件反射程序程序目的应用正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给以奖励负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无强化减少行为无刺激惩罚减少行为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人格科学这一程序的设置是混乱的。对行为来说,表现的效应不是强化就是退化,差异在强化、退化的程度不同。正负强化不是两个不同程度的强化级别,而是同一强化方向的两个不同方式,如死刑犯因功劳获奖,是给他死后可以带走的荣誉还是给他减刑的自由更能强化他的功劳行为呢?正负强化是人类如何创设强化刺激方式向自然学习的技巧和发现,并不在于强化程度的区别。退化也是这样,未能得到强化,行为表现出淡化,表现为退化刺激的程度不同,淡化本身就是对行为期望的惩罚——管子所说“举事则欲成”是生命的生物性表现,也就是说,人类从事的行为都是有所目的的(觉意识或潜意识),从事某一行为的第一期望就是目标实现,不能实现就是失败刺激。
实质上,人类所有的复杂行为及其意义形成的基本原理在于条件反射,被动接纳式行为反应或者自主能动性行为刺激的发生发展,都受到这一机制的左右和塑成——可以概括为行为的倾向性;行为的发生发展还受到个体生物感受性的变化所制约,感受性的变化是刺激的强度和个体反应的效度之间变化关系的衡量标志。随着人类进化、智慧的发展,人的生物性中不利于生存的成分逐渐被利于生存的理性智慧能动所代替。
56、主题一句话交往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存必需的技能。对交往技巧的重视及应用,也是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行为发展进程。
【另一研究发现,孤独者更喜欢给陌生人提建议,当与室友交谈时,他们会更少地承认别人说的话。(Sloan和Solano,1984)另外,孤独者更倾向于扮演“被动交往角色”(Vtkus和Horowitz,1987),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做太多努力去加入谈话。那么很明显,我们常常会不喜欢与孤独者谈话,这并不是孤独者有意这样粗鲁无礼,而是他们也不明白他们的交往风格是那些很可能成为朋友的人远离了他们。】
——人格科学个体交往的能力,不仅是技能技巧问题,深受个体生物性及认知情感特点的影响。也就是说,有的人就是不喜欢交往,有的人就是喜欢交往;有的人自然受他人的欢迎,有的人很难得到他人的欢迎。概括地说,热情洋溢、活泼爱动、坦率真诚的人总是受人欢迎,并且其交往的关系建立也比较融洽,反之则人际关系较僵化;交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我爱好”驱使的行为,纵然交往的技能也很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个体交往行为的特征和其人格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至于交往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可以得到的。乐于交往的人,其交往过程中自然体现着很多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果将交往技能变成交往的自觉行为因素,其交往成效会更加显着;不乐于交往的人,在交往中很难体现交往融洽的相关因素,但通过将交往技能变成交往的自觉行为因素,也会提高其交往的成效。对于一部分具备“热情”人格的个体来说,交往表现得很自然,交往也是一种快乐;对于一部分具备“孤傲”的人来说,交往表现得过于程序化,交往不会给他们期望的快乐。我们可以推测,交往的技能技巧的产生,就是通过这些善于交往的热情似火的一部分人演绎而来的,也是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生过程,由潜意识到觉意识的发展过程。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交往技能的发展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57、主题一句话行为是思想、心理的物化,对人类自我的理解,使我们探索自己的行为,探索自己的大脑,探索和我们生命相关的一切。
【1924年,华生出版《行为主义》一书,这是他在重新界定自己理论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他认为,如果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停止对脑的研究。那些专注于意识、精神和思维的研究者并没有投身于正统的科学研究。只有可观察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研究的课题。由于我们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华生坚信,心理学者越早放弃这种研究,心理学就会越早在科学界受到承认。】
——人格科学认知的倾向性特别在专注于某一目标时,“热聚效应”表现就特别突出,容易导致失之偏颇。华生认识到行为的存在发生对现实环境的影响价值,即只有人类发生的行为才有人类存在影响的意义,个体的存在是以行为发生得以具体表现的,没有行为发生就没有对生存环境产生任何影响。“行为”和“思想”相比,当思想没有外现,思想就不具备影响存在变化的当前意义。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行为是思想的“物质化”表象,失去行为外现的载体,思想不复存在的价值。但反过来观察,任何行为都是在思想的决策下完成的,不管是潜意识行为还是觉意识行为。因此,行为学派将行为凸显,可以认可其科学探索的意图,但因此否定行为的根源存在价值,则是“取之桑榆失之东隅”,也是对自己发现的思想存在价值的否定。
华生的探索让我们重视行为对存在环境的实际影响价值,同时引起我们对行为发生的思考,特别是由思想到行为的转化过程,即“执行力”的探索——只有转化为行为的思想才有作用于环境的存在意义,类似于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成果才有社会价值的意义一样。中国文化强调,任何事情发生于思虑,成于务,也就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实现内心的想法,体现了系统认知人类行为存在意义的观念。
58、主题一句话行为的自主能动性是生命间生存状态差异的关键因素。牺牲是人类衡量利弊的能动性选择。
【这些工作使华生确信,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用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在他看来,人格就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人格科学华生的论断是客观的,人的行为发生宏观探究是简单的,和人格是行为模式表现的认知是一致的。刺激-反应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基本活动模式结构,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一分为二的认知方式)。
生物对刺激的反应存在生物性加工机制,非生物对刺激的反应表现出简单的物理化学机械反应。人类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他是具备更高级精神活动机能的生物体。虽然人类不能脱离生物体的一般加工机能的限制,但也拥有独特发展水平的“生命能动性”加工机能。也就是说,人不仅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作用,反过来,人的心理、精神还具备较强的能动作用于外界生存环境的机能——比起一般的生物,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伴随进化表现出更多对自然的叛逆,不再是逆来顺受的被动适应,越来越多自主行为;不仅是为自然驱使,反而要因势利导驱使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服务。
如果将本研究表现得极端些,强调生命存在自主的方面,那就是“能动人格心理学”:强调人的能动性对生存环境因势利导的作用,强调能动带来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的行为成效,强调心理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执行机制,强调个体生命自我生存控制需要的生物性意义,强调以中庸思想统合心理学发展所有成果的观念,强调人类生命行为如何表现运动需要、发展、联系、变化的规律等。华生发现刺激反应是自然事物间互相作用的基本模式,强调环境刺激对人类行为的塑造,忽略了人对环境的能动刺激作用。能动刺激作用于自然环境的机制存在,不是人类所特有的,是所有生物所特有的,不同生物有着和生物体进化水平相适应的身心机制、所表现出的机能的层次差异——而人类进化具备了更突出的能动机制。
如以小的利益损失获取更大的利益,则是人类能动性控制自我行为的重要反映,其中自我牺牲是其极限自主能动反应的表现:自我存在是基本的需求,当自我控制不了环境的威胁境况下,个体衡量利弊,为了自我利益共同体(相关亲人、相关利益群体或个人)获取更大的利益,从而自主选择牺牲自我存在。动物当中也存在自主牺牲的现象,与人类的自主牺牲有意识层次的差异,人类表现出更多的觉意识自主牺牲,动物表现出的更多是潜意识的自我牺牲行为。
59、主题一句话能与大自然力量抗衡的是人类群体的力量,美国电影《人民公敌》,是对群体力量积弱成强和个体力量强而弱小最形象的说明。个人英雄主义必然融入有机群体的范畴。
【华生对基本条件反射原理的作用有足够的信心。他的最夸张的论调就是: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心理学者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他们想让他成为的任意一种人。对这一论调,华生后来也承认是“有失事实”。他曾写道,“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让我在自己建构的特殊世界里把他们养大,我保证能够随机地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甚至乞丐和盗贼”(1924/1970)。他承诺,他能做到这一点,无论这些孩子遗传了什么样的能力、智力,也不论他的出身如何。】
——人格科学虽然有些夸张外界刺激对人类个体的塑造作用,但不否认这种极端情况的存在。
人与自然是互动的作用过程,如果自然的势力占绝对控制人类生存的优势,人类必然处于被动劣势境界,人类身心行为表现出更多地被自然塑造的表象;反之,如果人类的能动势力逐渐增强,足以与自然势力相抗衡,人类将会逐渐找到人类自我的自主(类似于个体自我的自主形成),人类的身心行为必然表现出更多的自主塑造的成分,自然世界必然将表现出更多的人类塑造的痕迹。
世界发展的趋势,自然必将更多地为人类所征服,人类将逐渐发现自主的宇宙存在意义。华生的这段看似夸张表述没错,仅是描述了自然界刺激反应互相塑造的一个极端现象——前提是足够强势的塑造刺激存在。
60、主题一句话感受性是我们行为隐性或显性表达的决策依据,有刺激施加必然就有反应结果,忽略是生命行为必要的机制。
【班杜拉还认为,大部分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除非极个别的情绪,如战俘营。否则我们日常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由被班杜拉称作自我调节的机制所控制的。】
——人格科学任何行为都依赖于个体的“自主调节”,无一例外,这也是生物人和机器人的根本区别。行为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所有的行为都是个体主观控制的结果,不是自主控制对外界威胁的适应性反应,就是自主控制对外界环境的控制性刺激。总之,个体自主控制是生命个体组织行为的基本模式,行为的发生是主观的,行为的存在是客观的,主观中包含客观因素,客观中充满个性的主观。
任何行为表达都有反应,至于是奖励强化还是消退惩罚,决定于个体的感受性判断。很多反应是微弱的,通常被我们忽略的,但并不是没有外部强化或惩戒的情况下发生的。
61、主题一句话记忆是推理行为发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