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73

第73章 城市经济与工业化进程(3)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上项目。工业经济总量不足,规模偏小,是定西工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提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这是非常正确的。没有量的扩张,就谈不上质的提高,没有项目,也就谈不上量的扩张。特别是全区上下要有抓大项目、标志性项目的胆识和气魄,要用大手笔构划大项目。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主见、有预见。围绕资源优势上项目,就是为了防止与其他地方的产业产品构成趋同性,本身就包含着注重经济效益的含义。在工业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改造扩张,培育强项,延伸开发。”改造扩张。就是立足现有的工业基础,对那些经济技术基础好,产品有开发前景的工业企业,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帮助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开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发展规模。要积极引导分散在农村的小农场、小加工厂、小作坊等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形式的个体私营加工企业,以资金、技术等为纽带,向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形式转变,以此聚集产业规模,增加经济总量。要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尽量回避国内大企业、大公司共同关注的热点项目,越是他们易于忽视而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小型“缝隙”产品,就越易于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善于在市场中“见缝插针”,在“缝隙”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同时,要主动参与企业的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生产,甘为大厂大公司的名牌产品当配角,在同步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如果我们企业的产品能成为大企业终端产品和名牌产品的配套产品,照样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这就是“借船出航”。培育强项。就是抓工业项目也要突出产业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围绕洋芋、中药材、畜牧、果菜等支柱产业,积极争取兴建一批工业骨干项目。要通过培育强项,壮大发展规模,创造出名优新特“拳头”产品。就像地区计划处协助临洮县抓20万吨洋芋淀粉加工项目那样,只要把项目实施好,全区的洋芋产业发展就会上一个大台阶。如何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我想还是要走“从培植优势企业起步,利用优势企业做大,依靠多元发展求强”的路子。也就是说,在资金、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从培植一个优势企业起步,尽快完成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当优势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实力时,迅速利用优势企业的资金、人才、管理及其品牌,通过资产重组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延伸开发。就是必须把工业企业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农业和农村,靠好产品、好信誉凝聚广大群众,共同承载起工业发展的重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联手发展,为企业形成稳固的原料基地,实现工农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可以让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也参与到支柱产业的开发中来,共同壮大主导产业,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二是围绕特色经济调结构。农业为主、工业滞后、经济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定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在产业结构上,主要是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目前为47:25:28;在所有制结构上,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很小,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只占28%,今后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另外,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因此,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按照市场需要,发挥当地优势,作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是提高定西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必须贯穿于今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首先,要围绕发展特色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大部分生产领域相继出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卖方市场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新世纪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时,必须立足于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把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放在首位来考虑。按照定西的实际,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发展中药材、洋芋淀粉、矿产建材三大发展趋势好、后劲足、带动面大的产业;改造提高机械、化工、食品、轻纺等基础较好、比重较大,但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产业;培育扶持生物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环保新技术等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兴高科技产业,改变定西没有高科技企业的历史;努力争创名牌产品和陇货精品,力争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使定西的工业产业结构有一个质的转变。为此,要重点围绕洋芋、中药材、畜牧及矿产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在不断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特别是要把洋芋和中药材培育成定西的战略性产业,打造定西的特色品牌,以此来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素质,带动第一产业升级。对于机械、化工、食品、轻纺等这些行业,一方面要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与区外优势企业的联合,实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增强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再造加快发展的新优势。“十五”期间,所有企业都要把争创优质产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谁创品牌,就优先扶持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努力增强定西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对高科技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做到互相兼顾,防止顾此失彼。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定西是一个空白,这与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和环保新技术与定西工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们培育科技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重点领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发展速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植根于劳动力充裕、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等优势的基础上,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能充分发挥剩余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又能避开资金短缺的劣势;既能采用先进技术,又不排斥劳动力就业,在国内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剩余劳动力充足的地区,只有就业率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逐年上升,才会形成市场容量和消费需求,才能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升级创造条件。其次,要围绕理顺体制机制,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定西的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国有集体企业受体制性制约因素仍很突出,还未真正搞活;另一个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仍不宽松,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这正是我们发展缓慢、经济落后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就是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为此,一要加大国有集体企业向民营化转制的改革力度,让其从竞争性、盈利性生产、经营领域退出来。“退”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被动的退,是指那些效益不好、长期亏损的国有集体企业,因在竞争中再生无望,而被动破产或兼并。一种是主动的、战略性的退,是指那些经营好、效益不错的国有集体企业的“退”。这里需要重点研究后一种情况的退。为什么要让那些经营好端端的国有集体企业从竞争性、盈利性生产、经营领域退出来?我们看到,不少国有集体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曾有过显着的业绩,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集体企业在体制上的障碍日益突出,在多数竞争性行业处于劣势,这是一个现实,也成为一种趋势。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国有集体企业不适于在这些领域发展,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即便是现在表现很好,也要及时地、积极地退出,这是由国有经济的功能决定的。国有经济的功能是为社会安全和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单纯为盈利而经营;政府的经济来源和基础是税收,而主要不是依靠经营企业来获取盈利,政府的职能是为企业经营创造条件,营造企业经营的客观环境,吸引企业来投资,扶持其发展,而不是亲手经营企业。由此可见,国有集体企业主动退出一般竞争性生产领域确实是一剂良药,它不仅可以使国有集体企业免遭被淘汰的危险,更重要的是通过国有集体资本的退出,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决策上更贴近市场,更适应竞争,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关于退出的方式,只要符合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都可以采用。国有集体企业早退早好,盈利时退出最好,因为这时候企业的市场价值最高,企业负债小,改革风险低。如果等到企业生产经营衰落时再退,那么不仅会增加退的难度,而且会加大退的成本。各县在企业改制中要结合城镇建设,对于有大量闲置资产或地处城区繁华地段和居民区的企业,要组织和引导其跳出产品经营、产业经营、区域经营的框框,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实施“退二进三”或“退城进郊”,进行置换搬迁型改制,向存量要资金,卖股权换资金,抓开发挖资金,盘家底找资金,以退为进,拓展新的经营领域。二要在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向民营化改制的同时,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里最关键的是要进一步冲破传统所有制和发展模式的束缚,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当前,个体私营企业往往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支持、资质评估等许多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各种收费种类多、标准高,加重了个体私营企业的负担。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着自身发展,必须尽快改变。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中来,与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联合和合作经营,充分利用品牌、技术、人才、资金和无形资产,实行优势互补,走发展混合经济的路子。尤其是对已有一定规模并且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要大力鼓励它们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走公司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对小型民营企业要创造条件促进它们向工业小区集聚,借以促进它们实行专业化生产,参与社会化分工协作,使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集聚效应和集团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