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74

第74章 城市经济与工业化进程(4)

三是加快城市建设谋发展。城市规模狭小,城市人口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残缺,产业支撑缺失,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又一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城市,是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结果,是人才、资本、技术、信息和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发展城市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坚持基础建设先行的思想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世纪之交,定西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列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而城市建设确立为城市经济三大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快城市建设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要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的概念是陌生的、模糊的,尤其对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更缺乏思想准备。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城镇化为依托,搞好城市经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新理念。经营城市就是要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以加快城镇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以业主管理的机制将城镇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等资源及资本推向市场,实现滚动发展。也就是把城镇自身的资源变为资本,全面开放城市建设投资市场,加快开放和招商引资,用城市功能吸纳资金,使城镇建设获得不竭的动力,从而推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超常规、持续性发展。搞好城镇经营与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整体经营的观念,把城镇作为一个资源聚合体。一方面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资源,以资源为资本,用资本吸纳资金,以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无米之炊”的问题。二要抓住规划这个龙头。规划是城市建设,乃至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定西的城市建设已经构建出了“二卫、二类、四级”这样一个建设体系。要按照城市经营与管理的新要求,走好“政府出题目,社会做文章”的发展路子。城市建设的起步要以特色见长,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根据资源、历史、文化等特点确立城市品位,制定如工业主导型、市场带动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发展规划。要从本地的资源、人才或传统等优势条件出发,培育支撑城镇经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或以农兴镇、或以商兴镇、或以工兴镇、或以服务业兴镇,形成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城市规划要着眼于长远和发展。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经济的承载能力和发展空间,要有旧城改造项目,也要有长远规划,要在规划上下决心解决城市面积狭小,城市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有产业新区,也要有环境绿化项目;要有房地产住宅建设,也要有文化教育公共设施建设。确立城市发展十年、二十年,一期、二期、三期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蓝图。三要强化城市经济服务功能。城镇建设要与全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注重提升和完善城镇硬件设施和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开拓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承载、辐射和牵动当地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要在小城镇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把小城镇建成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技术服务中心。要从定西实际出发,在城镇周边建设一批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以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新型特色农业,进而使这种绿色区域块状经济,成为全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四要加快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城市人口少,缺乏有效的消费拉动和资本积累,是地、县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首先,要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成本太高,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体制障碍。必须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下决心降低进城“门槛”,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定居创造宽松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要把“外地人口本地化,农村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促进城镇城市人口的增长。其次,要积极推进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坚持节约用地、合理用地、按规划和计划开发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城镇建设用地以县为单位实行耕地总量控制,动态平衡。城镇建设用地要实行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除法律规定的划拨项目以外,一律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经营的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充分发挥土地在城市建设中的资产效益,为城市开发建设增加资本积累,提供市场机会。再次,要引入多元化开发投资主体,按市场机制扩张城市规模。要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对有收益的公共基础设施,要面向社会,投向市场,采用出售、租赁或转让的方式,使非国有企业参与城市的经营和管理。要通过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创造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的条件和机会,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向市场化过渡,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经营的效益和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确定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等方式用于规划编制、城镇道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建设打基础、筑平台、构框架。要逐步建立健全以城市资源为基础,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市场化为特征的城市建设投资新机制和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

(2000年11月15日《在定西城市经济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构建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观念滞后、体制约束、资金缺乏,政策不到位、高素质人才少、环境不宽松,是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按常规走老路,就会贻误发展时机。因此,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紧紧牵住解决复杂问题的“牛鼻子”,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即抓好“软环境”建设。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哪些事情应由政府来做,哪些事情应通过市场引导企业来做,使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发展的制度创新体系。

加快企业的改革,建立企业自主发展的创新机制,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构建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企业是整个城市经济的组织细胞,企业活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才能活。搞活企业,关键要紧紧抓住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两个决定性因素。深化企业改革,要进一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企业领导管理体制,营造一个经营管理者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逐步取消企业及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积极探索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和股权制,使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与经营难度、经营业绩和经营风险挂起钩来。要在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方面我们是滞后的。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发展民营企业,除了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外,还要靠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组织局限是管理上的家族化,要在组织制度上朝着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变,朝着产权人格化、股权集聚化、资本社会化、经营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地位,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应的发展优势。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服务体系。

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是为经营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提供发展机遇,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完善配套服务。市场经济越发展,对政府服务的要求就越高,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关键是要找到发挥政府职能与发挥市场机制的结合点。政府服务不是干预,也不是不管,但不能滥管。属于经营者的职能,政府不能越位包揽,群众自己能干得了的事,应该让群众去干,政府不应“越位”。政府服务的着眼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建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要加快经贸部门的职能转变,把管理企业的立足点放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管理诊断、信息服务、投资指导、技术进步、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人才服务上来。二是要降低门槛,提高服务质量。要借鉴上海的做法,建立投资者“一门式服务”窗口,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申办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困难的,允许一次注册,分期注入资金。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民营企业借贷担保体系。民营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作为政府来讲,就是要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担保基金、担保公司,尽早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扶持,及时为民营企业借贷提供担保,缩短企业苦熬的时间,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就是要从人力财力、权利义务的角度理清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真正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事业单位只履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不再承担发放基本社会保险金和社会保障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使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与企业事业单位脱钩,由社区组织统一管理,社会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二是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方面,要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三是彻底改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办法。要逐步使下岗职工由现在先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转向直接享受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期满后未实现再就业的,要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能享受养老、失业保险的集体企业职工要由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维持基本生活。

四、努力构筑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三大平台”。

城市经济的发展动因和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据全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构筑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平台、资金平台和信息平台,是当前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

一要努力构筑加快发展的人才平台。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并重的方针,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分配制度中,要加大按技术、知识分配的比重,对技术骨干、项目带头人,可实行技术入股和协议工资制度;对技术入股的科技人才,可以按技术专利的份额占股,技术股占总股酬比例可以突破35%;对确实能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确实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特殊人才,要打破常规给予特殊政策,使他们能够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选拔和造就企业家,不断提高企业家素质,壮大企业家队伍,改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全区要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助其创业,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同时,要对农村各种经营人才,引导他们从原来的“离土不离乡”向“离土又离乡”的方向转变,促进他们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创造财富。

二要努力构筑加快发展的资金平台。这是一项既十分紧迫,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还是等靠要的思想,不主动出击,不想法设法去争取和筹集资金,就永远摆脱不了资金的困扰。为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出台的优惠政策对外商的吸引力远不如优良的发展环境对外商的吸引力大。另一方面要努力深化改革,盘活自己的资金。对于项目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行经营权的拍卖,扩大招标范围,实行公开招标,广泛吸引和启动民间投资。金融机构要切实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千方百计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为了拓宽产品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有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国家正在筹建股票交易“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门槛比较低,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筹建的,要紧抓这一机遇,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积极扶持到国家“创业板”上市,参与直接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