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72

第72章 城市经济与工业化进程(2)

跨越式发展不仅是需要的和可能的,而且在人类进步和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是存在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结合方式,也就是社会经济形态或生产方式的变革。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因素和经济动因包括技术、资源、地缘、劳动力在内的,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代表生产力水平的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钻木取火和冶铁技术使人类实现了由野蛮向文明的跨越;蒸汽机、织布机、电力的发明,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人类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核动力、生命科学、航天工程、计算机将人类引向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当然,伴随这一历史进程的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还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在这里,除了代表生产力水平的技术物质要素外,跨越式发展的社会动因包括,人类智慧的积累,社会财富的积淀,以及包括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精神、创新制度构成的创新文化的综合推动。在这些基本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跨越式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引领和产业支撑。这种以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和产业集群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可以改变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可以加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制度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社会动因。实践证明,谁占领了制度创新的先机,谁就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制度创新具有激发社会精英的创业精神,保护社会创新成果,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法制、体制和机制作用。因此,思考和谋划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建立创新机制,实施制度创新,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社会动力。18世纪的英国,以及率先进入工业化的欧洲国家,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生产”和“制造”了无数的理论家、思想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是政治经济制度的温床提供了滋生和成就天才的环境,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革。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在法、德、意等欧洲国家的率先实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现象,而且蕴涵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落后地区面临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巨大挑战,要求尽快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并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有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的主流观点,有地理环境决定论、有文化决定论,也有制度决定论。我们没有必要点评那一种理论的科学含量。但就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而言,它是自然、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制度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际而言,激发创新精神,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制度优势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资源和地缘环境优势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决定作用。认为资源丰富、接近资源或市场、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国家或地区经济能得以较快的发展。今天,我们在解释或谋划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地理环境以至资源是必须要考察的因素,也很容易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实例。的确,人们无法否认或忽视资源和区位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但也不难找到对这一观点的质疑。在国际上,如日本,毫无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而言,国土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不仅矿产匮乏,远离大陆,而且地震、火山、台风频发,长期闭关锁国,封建色彩极为浓厚。明治维新、西学开化、置产兴业,使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在国内,深圳当年不过是一个渔村,温州、义乌等,可以说,资源和区位都谈不上有什么优势,但那里的经济确实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了。绍兴中国轻纺城,对于现代轻纺而言根本没有资源优势,产品所需原料一半以上来自数千里之外的兰州,但是他们拥有的是纺织技术,靠的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当然更不乏在资源和区位上有明显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而未能获得较快发展的实例。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的时代,资源和区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更大一些,但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源和区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降低。同时在同一个地缘经济圈,或具有同样资源的地区,有些地方发展了,有些地方却落伍了;有段时间是发展的,有段时间是停滞的。这说明,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资源和区位是基本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

文化决定论则从文化方面解释或找寻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当然,文化的范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价值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社会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形态的演进和地域文化背景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端于欧洲,文化决定论认为,文艺复兴和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文化在促进欧洲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文化随着殖民主义传播到世界。但问题在于,一方面具有同一文化形态的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而有些地区却衰退了,如埃及、希腊、古罗马文明传遍了欧洲,但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发祥地经济却落伍了。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亚洲、特别是东亚以及其他本土文化深厚的国家和地区也发生了。这足以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生。

制度决定论更相信,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和法制建设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法制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反映了今天世界制度变迁的基本潮流,也是今天的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我国改革的实践来看,所有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走在前面的地区经济发展得快;反之,则慢。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经济制度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改革解除了对生产力的束缚,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普遍性和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制度的本身是重要的,但制度的相对优势则更为重要。我们不妨对特区经济的成功作一新的诠释。一般的观点认为,特区的成功主要是推行了和市场经济接轨的一些制度。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特区的成功还有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特区率先推行了改革,率先推行了特区制度。由于特区的制度仅限在特区实行从而使之具有了相对的制度优势,而当时全国其他地区主要是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种制度上的差异和优势对当时全国的资本和人才向特区积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区的成功导致特区的特殊政策被其他地区模仿甚至超越,但特区的奇迹并没有在更多的地方出现,因为时空的变化使政策和制度的相对优势已不存在。因此,特区的启示有两条:一是首先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这是体制机制因素,是基础,是先机。二是坚持制度创新。在制度建设上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建立起相对的制度优势。就是说,一个地方只要在改革方面比其他地区超前了,就具有相对的制度优势,这种制度上的优势,将吸引和改变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向,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对招商引资,要素资本的聚集与流向,以及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对外来投资者来说,尤其是那些希望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谋取投资回报的业主来说,需要得到一个公正、透明和规范的投资环境,一切非制度的、人为的、不确定的因素都不利于公平竞争。制度建设滞后和政府行为的不规范性很难使招商引资有大的突破。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制度以及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一点无须置疑。我们落伍的社会根源和矛盾的本身在于制度。长期的行政推动和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限制了人的创造力,使我们付出了技术的停滞和经济落伍的代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法制建设是今天所认识到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度选择。这里需要认识的是,如果要实现比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更快或跨越式发展,相对制度优势的建立尤为重要、尤为突出、尤为迫切。如果我们能在制度建设上表现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将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的温床和创新的先机。

总之,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就要全面认识我们的资源和地缘经济基础;就要深入发掘和创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先进文化;就要加快围绕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加快围绕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工业化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制度创新,全面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根本,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2000年2月15日《跨越式发展与制度创新》一文整理)

找准城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它的科学性在于代表了经济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趋势,体现了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重心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由农业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客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乡资源重组与整合,合理协调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推进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使产业不断增值和提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根据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的方针,做出了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城市经济工作抓好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财源建设,并在企业改革、融资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商贸流通、财政收支、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实现突破的工作重心。要切实抓好“三大建设”,实现“六个突破”,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以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业化是发展城市经济的核心,城镇化是发展城市经济的载体,信息化是发展城市经济的关键。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首先要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问题,只有把这三个问题研究好、解决好了,定西的城市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从定西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所占的比例来看,第二产业只占24.94%,比第三产业低3.05个百分点,比第一产业低22.13个百分点。纵向比较,九十年代的这十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提高了7.4个百分点。如果要实现到2010年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36%的目标,那么就意味着第二产业在现有比重的基础上要提高11个百分点。如果我们还按照这十年的速度去发展,那么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难以实现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变。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能够带动城镇化,城镇化能够促进工业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城镇化不能滞后于工业化,这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教训,这对我们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从定西的实际情况来看,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1999年,全区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3%,而工业化率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4.7%。由此可见,推进城镇化在定西已显得十分紧迫。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新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如何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进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我们在新时期发展城市经济必须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信息产业是一个成长型和高增长型的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迈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跳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道路,由于其自然的、历史的、地缘的、政治的、经济的、资源的因素而不尽相同。有开山建矿立市的,有借水建港立市的,有兴商交易立市的,有靠区位交通立市的,也有靠地缘政治立市的,还有靠历史文化兴市的,等等。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是,所有快速崛起的城市经济,都有其切入点存在。那么,就当前来讲,定西城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