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求是》杂志2003年第5期《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整理)
龙头带动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过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依据特色优势农业资源,面向市场,立足盈利,以现代科技、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手段对农业提供的原料或初级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主体。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农民,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殖、促进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功能,是先进科技和现代生产的新型载体,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平台。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必须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放在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地位。
平凉龙头企业的发展及特点
近年来,全市把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任务,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坚持政策引导和社会扶持,坚持基地建设和典型带动,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技术支撑,加速了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3年,全市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加工、包装、贮藏企业达200多家,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98个,固定资产总值达3.8亿元,产值达8.4亿元,产值过百万元的达79户,产值过千万和5000万的分别有15户和4户。拥有从业人员7229人,带动农户19.1万户,人均年工资收入5660元,是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的3.5倍,龙头企业农户比一般农户平均增收499元。探索创造了“公司十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龙头企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龙头企业建设摆在了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列入了农村经济责任目标的指标体系;制定了牛、果、草、菜等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实施意见,出台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调整思路,推介典型,确立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化和加速龙头企业建设的发展理念,龙头企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依靠科技,项目拉动,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发展壮大产业基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坚持一手抓基地拓展,一手抓科技推广,实施了草、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和洋芋、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2003年,牧草面积达到80万亩,牛饲养量65万头,羊饲养量26万只,生猪饲养量80万口,果树经济林117万亩,蔬菜面积43万亩,洋芋种植面积54.6万亩,药材种植面积12.01万亩,带动了19.1万个农户。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有力地支撑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典型带动,规模扩张,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平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走了一条典型带动、规模扩展的路子。在全市龙头企业中,百兴集团制革厂和清真畜产品有限公司被列入省级重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百兴集团制革厂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革企业,产品“陇上明珠”、“雅虎”牛皮革系列产品评为省十大名牌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投资1.21亿元建成了景兴肉牛育肥厂、泾川胡萝卜汁厂等14户龙头企业。新建、改扩建的景兴10万头清真肉食品加工厂等17户龙头企业将改变农业产业化的结构性弱点。
四、政策引导,产业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农业的方向,坚持农民增收的原则,坚持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的原则,使农业结构在龙头企业发展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中发生深刻变化。农村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6:32:22调整到2003年的42:34:24,粮经比例由2001年7:3调整到2003年的6:4,畜饲养量171.02万头,禽饲养量422.9万只,草、畜禽、林果特色优势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农民工资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倍。
五、推进改革,创新机制,促进了资源的重组和开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金制约,坚持机制创新,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激活民间资本,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通过租赁、拍卖重组、联合、承包等形式,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加速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体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和资本的优化组合,加快了农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全市98户龙头企业中,国有企业13户,招商引资创办的龙头企业达30户。85户民营企业占龙头企业的86.7%,占总产值的89.8%。
六、社会动员,民众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全市建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700多个,会员2.04万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市场引导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龙头企业发展的探索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举措,是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尝试,其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四个一”工程,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立足本市主导优势产业,坚持抓政策引导,抓基地建设,抓技术创新,抓项目建设,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一是扶持壮大一批。首先把省、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选择扶持一批投入产出率高、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二是嫁接改造一批。对经营状况低迷,但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品牌优势的企业嫁接改造,引进机制,注入活力,使之尽快壮大起来。三是开放引进一批。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发展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四是创建发展一批。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精神,调整政策,改善环境,吸引有实力的城市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投资,创建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四个一”工程,形成了产业推动力较强,市场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产业群和具有特色优势的名牌产品。
二、创新龙头企业发展机制,加快企业和基地一体化进程。借鉴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和农户联结的新机制,坚持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按照区域资源优势,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了巨型畜牧基地、优质水果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牧草四大生产基地,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和农户经营的有机结合。
三、强化营销手段,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企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和产品销售。坚持把开拓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市场网络。在市场营销上,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形成了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协会,组有营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在市场开拓上,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坚持走批发市场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建立面向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境外农产品营销窗口。在市场建设上,一手抓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了信息服务水平,一手抓市场环境治理,净化了流通环境。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速度。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本投入,在地方财力有限,农民原始积累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中,规划各类农业园区,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在软环境建设中,突出制度建设,减少审批环节,完善服务手段,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是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丰富,加工企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广泛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三是拓宽农业招商引资渠道。采取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会展招商、专业招商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组织和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引进外资,招商引资企业占全市龙头企业的三分之一。
五、优化创业环境,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人才是企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创业创新的基础。根据全市龙头企业的人才资源状况,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实施人才工程,促进人才结构的调整,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开发了一批高新、名优产品,提高了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龙头企业发展的差距
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引导、机制创新、项目带动、基地建设和投资拉动下,产业基础和软环境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也要看到,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目前龙头企业的发展仍处在探索起步阶段,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和发展差距。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全市98户企业中,固定资产和产值1000万元以内的企业占到85%,加工企业仅占43%,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足10%,大量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往外地,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没有形成,难以发挥对传统农业千家万户小生产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业关联度低,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一部分龙头企业通过签订契约、入股合作等形式,与农民初步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但由于龙头企业发展波动大,无法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联合机制,既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和农户一体化的发展刻不容缓。
三、龙头企业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科研和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名牌产品少,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98户龙头企业的7229名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仅占9.3%,缺乏具有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具有现代管理知识、懂技术、善谋划、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从而导致了产品科技含量低、增值能力低和市场占有率低的“三低”现象,在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科技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融资渠道不畅,建设资金不足,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由于龙头企业的发展正处在启动和成长阶段,基础设施、软件建设急待改善,规模扩张迫切需要资金支持。在地方财力薄弱,企业自筹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面对国有商业银行机制转换尚未到位、企业贷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村信用社贷款门槛越来越高、贷款利率超过普通贷款的种种困难,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这种状况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五、产业布局和发展定位缺乏科学规划。由于缺乏科学的产业布局、产业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使龙头企业的发展存在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机制不活、措施不完善、发展环境不宽松,政府服务不到位、市场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不畅的问题,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状况将给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造成局限。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但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整体实力偏弱,影响了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几点启示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体制与机制、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和夹缝中,谋求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一项十分艰辛的事业,在全市龙头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项目选择关系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存亡。在龙头企业建设中,如灵台造纸厂、崆峒区景兴清真畜产品公司,泾川苗木良种繁育中心、高平裕康果蔬套袋发泡网厂、静宁果品经销总公司、麦林公司、恒达纸箱厂等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项目选的准、符合产业化实际,要素资源的聚集功能强。而有的企业由于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选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融资工作困难,甚至无法启动。
二、整合资源,规模扩张,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98户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5户,仅占15.3%,1000万元以下的83户,占84.7%,列入省重点龙头企业的只有2户,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仍占绝大多数。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企业改革改制不到位,产权不清晰,影响了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使绝大多数农产品以原料的形式销往外地,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是,在全市龙头企业的发展中,也有像崆峒百兴集团制革厂、宝马造纸厂等,依靠资源整合,实现规模扩张的典型。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强,而且带动了当地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龙头企业的发展要走资源整合,规模扩张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