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65

第65章 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15)

二、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把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又一次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大力弘扬“庄浪精神”、“华煤精神”、“泾川精神”和“杨晓明精神”,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要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最能改善群众生活的大事、实事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三、切实关心群众生活,认真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央和省委一贯高度重视群众生活问题。总体上看,虽然去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居民的收入继续增加,但目前仍有10%左右的农村人口没有稳定解决温饱,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也比较多,加上局部地方遭受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使一部分城乡群众的生活相当困难。因此,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依法查处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和帮贫解困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全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安排好灾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确保受灾农民和困难群众能吃饱能穿暖,孩子能上学。

(根据2003年1月5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原载《调研与发展》2003年第一期)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欠发达地区能否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欠发达地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把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不能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是发达地区的事,也不能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到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候才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欠发达地区更应该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快小康建设进程。

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地区的科技成果、生产要素和市场机遇可供我们利用,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他们走的一些弯路我们可以避免。凭借和发挥这些“后发优势”,欠发达地区就可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应该看到,发达地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实现“五个统筹”的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要认识,发达地区在发展的道路上也走过许多弯路,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滞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欠发达地区要避免重蹈覆辙,就不能再走“先发展后协调,先污染后治理,拼资源换增长”的老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跨越式发展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创新实践

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不断探索和优化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首要的问题是要研究制定一条既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加快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就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推进小康建设为总揽,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干部职工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重点,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证,全力培育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集中建设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巨型畜牧业基地、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努力把平凉建成甘肃东部经济强市。这一思路中“三增一稳”的目标,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稳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五个加快”把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体现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所以这个思路总体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是在这个科学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全市近三年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把推进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民营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具有平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大力发展以煤电产业为重点的优势工业,在2—3年内,形成年产2000万吨煤、300--400万千瓦电的煤、电、冶、化产业链,建成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民营化促进工业化,壮大和改造建材、生物制药、机械、食品加工、皮革等传统产业,发展提升工业园区,组织实施“百户十强”工程,力争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要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发展,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着力打造“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品牌,努力建成100万头肉牛基地、100万亩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积极实施“千村百乡”小康建设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尽快向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小康建设进程。要以平凉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六县县城、小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把平凉建成陕甘宁交汇处新兴工贸旅游中心和全省一流的文明城市,促进产业、资本、技术、人口向城镇聚集,逐步实现农业向工业转型、农民向市民转型、农村向社区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在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的同时,努力建设平凉特色文化名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兴业”战略,加快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步伐,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营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塑造“文明平凉”、“诚信平凉”形象为重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成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努力提高市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是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坚决摒弃传统的“重资源开发,轻资源保护”、“重生产,轻生态”、“先温饱,后环保”等发展思维和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切实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高度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抓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要继续突出抓好公路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旅游、环保以及城乡电网、通讯网络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是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坚持“内外结合、软硬兼施”的方针,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内外结合”,就是把利用外部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有力地结合起来,在激活内在动力,增强造血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做好“以外促内”这篇文章,拉动本地经济发展。“软硬兼施”,就是高度重视软、硬环境建设,努力营造环境“洼地”,以此引进资金项目。特别要加强项目建设力度,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充分挖掘政策潜力,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依托产业基础,突出技术特色,努力谋划和争取能够带动区域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以项目作载体,变项目为投资,靠项目促发展。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关注民生。既要抓好农民增收和城镇居民就业工作,不仅要重视解决群众眼下生活之需,还要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谋群众长久安定之策。其次,要开启民智。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第三,要尊重民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第四,要珍惜民力。人既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一方面要奋发有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决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切实把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在宏观指导上,必须贯彻统筹兼顾的方针。要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和战略的高度分析问题,判断形势,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增长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把眼前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统一起来,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把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决不是力量平均分配,“五个统筹”具体到各地重点也不一样,必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善于抓主要矛盾,牢牢牵住引领全局、协调全局发展的“牛鼻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干部工作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科学发展观要靠正确的政绩观来落实。要把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统一起来,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是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福祉,自觉地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研究制定考核干部政绩的科学办法,在指标体系设置上,既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统筹兼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真正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考核中,既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看社会进步的程度;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经济发展的总量,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指标增长的幅度,又看群众满意的程度。通过考核,使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使不求实效、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诫,在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亲民和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

在工作落实上,必须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科学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产物,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求真务实。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速度,这是最大的政治,是广大干部群众最强烈的愿望,是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但是我们决不能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能提听起来鼓舞人心、激动人心,但实现不了的口号,不能干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的事情。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决策、办事情。对于实践证明正确的发展路子,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决不搞“另起炉灶”和“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的短期行为。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凝心聚力抓那些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扑下身子办那些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和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大力培育推广那些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事,多做那些打基础增后劲的实事,努力做到胸中有全局、心里有群众、手中有典型、发展有实效。要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毅力,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