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民,继土地革命之后在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历史创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历史选择。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应重点实现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认识和肯定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振兴民族工业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乡镇企业或者说民营经济这一经济形式,客观地说应该是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农村经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一个石破天惊的社会创举,人们不应忽视它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乡镇企业的发展更艰难,更无助。几乎在10多年的发展中找不到一条保护乡镇企业的政策和文件,其发展完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袤的农村土地里土生土长。它的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改革开放最辉煌的经济社会成就,与历史上的农民运动一样具有同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地位。今天,乡镇企业作为一支巨大的工业新军,已经成为民族工业的希望和农村经济的脊梁。乡镇企业的发展率先起源于江苏、浙江,它脱胎于社队企业,但又与社队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的业主变了,核算形式变了,生产目的变了,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机制变了。一开始它就溶入了市场经济的海洋,以全新的机制与市场相匹配,在计划与市场的夹缝中以顽强的生命力向传统农业提出了挑战,冲击了原有的经济格局,填补了新旧体制交换中的市场空间。它的原始积累过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村集体经济原始积累的直接过渡;另一种是由分散的家庭工业向现代工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填补了我国漫长的资本主义工业原始积累的历史过程,形成了我国民族工业最原始的土壤,完成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原始积累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乡镇企业的发展在20年的风风雨雨之中走出了一条艰难而辉煌的道路。一方面,它从一开始就处在自生自长的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摸索、沉浮,实现了艰难的原始积累过程。另一方面,20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实践,赢得了社会和历史的肯定。乡镇企业最典型的经济社会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填补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缺乏工场手工业的历史空白。第二,它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乡镇企业规模化经营和民营企业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第三,它打破了顽固的农业内部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非农产业的发展。第四,集体、家庭、联产、个体参与投资与生产,打破了农村经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第五,率先推行业主负责的经营机制,改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核算形式。第六,刺激了农民增收致富走向市场的经济渴望。事实上,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践使我们党实现了一次农村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它以强大的生命力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产业大裂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它作为农村经济生活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变革,找到了十亿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突破口,解决了历代政治家们最棘手的社会难题,并艰难地承担了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站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高度,认识和解决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等现实问题。二是突破传统产业的制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大投入、大引进、大发展”的方针,扩大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掀起第二次创业高峰。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以土地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步改革已远不能满足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引导和鼓励农民跳出“农门”,走出“山门”,敢与城市经济一争高下,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村有工厂、户户有作坊、人人有一技之长的发展态势,使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非农化的方向迈进,在生产市场化、经济城镇化、增长多元化的轨道上,进入自由发展,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三是突破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以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促使乡镇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路子。一要抓技改,抓管理。管理这一概念来自西方,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治理一个地方、经营一项产业、管理一个企业,不研究管理是不行的,管理作为一门价值工程学,在其发展中逐渐别类细分,已具有了国际标准,乡镇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首先要实现管理与国际的接轨,使乡镇企业的管理上档次上水平。抓管理要确立发展目标,树立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用管理实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要抓多业并举,多轮驱动。在所有制结构上不看成分看发展,在产业结构上不限比例看效益,加快股份制合作和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加快工业小区的建设和产业群的培育,使乡镇企业上规模;三要抓结构调整。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市场接轨,同当地资源接轨,同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接轨,同新技术、新领域、新项目和最终产品接轨,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路子。四要突破现有的发展空间。农村建设城镇化是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多元化发展需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要在产业规划、市场规划、交通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农村城镇建设的重点和方向;要制定出台积极的投资积累和移民搬迁政策,解决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问题。
(4)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三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市场化、工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同城市基础设施的矛盾日趋突出,使原有的市政、交通、水电、通讯设施远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扼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城市住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又为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它能最直接最现实地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相关产业的市场领域和发展空间,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主战场,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迎接建国以来新一轮城市改扩建高峰的到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着重解决科学规划、投资机制和三产发展三个方面的问题。关于科学规划问题。要根据现代化都市对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冲破传统的城市格局,制定中长期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做到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格局和工业化趋势相结合;城市功能与市场培育、现代都市的消费趋势相结合;城市发展与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相结合。关于投资机制和建设资金问题。坚持改革发展的路子,充分利用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投资,扩大投资建设的规模,加速城市建设的步伐。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完善城市服务、消费功能,增强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同建立信息服务事业、科技开发事业、文化教育事业、旅游服务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结合起来,同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结合起来,以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格局的根本转变,并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取向朝现代经济和社会文明迈进。
(根据1999年10月《定西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问题的思考》一文整理)
“大坪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大坪,是甘肃农业战线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先进典型。大坪的发展凝结了大坪几代人百折不挠的奋争与拼搏,大坪的发展浸注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亲切的关怀。1999年9月9日,胡锦涛同志视察大坪,高度赞扬大坪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时指出:“解决温饱后怎么办?希望村支部把这面模范的红旗高举起来,认真研究,制定计划,在发展市场经济,带领群众奔小康方面创造出新的业绩。”揭示了大坪在农业基础建设上去以后,大坪的农民为什么长期富不起来的现实困境,指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小康建设的新课题,从而拉开了大坪人二次创业的序幕。思考和探索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大坪的二次创业是必要的、迫切的,而且反映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长期徘徊的历史困惑。
创业
大坪是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安定区以东5公里的凤凰山麓。这里,山高坡陡,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极其严酷,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山区;全村有农户123户,村民567人,流域面积4.21平方公里,耕地2700余亩,人均4.5亩梯田地,是全市第一个梯田化的行政村,也是在梯田建设中第一个解决粮食问题的行政村。大坪之所以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一个典型,一面旗帜,就是在愚公移山,改造山河,艰苦创业,兴修梯田的农业基本建设中率先破解了农民吃饭的世纪难题。
荒山秃岭,沟壑纵横,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20世纪70年代大坪人面对的生存环境,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僵化的体制面前,大坪人时时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耕地大都支离破碎地挂在30度左右的山坡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正常年景亩产只有几十斤,遇到灾年便颗粒无收。水的问题、地的问题、粮食问题直接威胁着大坪人的生存。据统计,从1955年到1982年,国家下拨大坪的各种救济扶贫款有5万多元,返销粮6万多公斤,还有大批的救济衣物等生活用品。这对当时的一个小村社而言,已是相当客观的支持了。
穷则思变,兴修梯田,大坪的创业史从这里起步。在困难和饥饿面前大坪人没有退却,在粮食和土地的辩证关系中,他们选择了拼搏和奋争,以改天换地的气魄开始尝试兴修梯田改土造田保墒蓄水粮食增产的出路。兴修梯田为标志的农业基础建设,是建国以来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的一场规模宏大、历时持久、意义深远的土地革命和史无前例的农民运动。它从生产要素和农业基础入手,为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在蓄水保墒提高产量的同时,为山区农村小农具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单产的大幅提高提供了可能,从而有效缓解了农民的生存危机。土地是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农民对生活的渴望全部集中在对土地的眷恋和耕耘上,无需追溯和描述农田基本建设的艰难历程和广大农民战严寒斗酷暑的动人场面,今天,只要看一眼由梯田勾画出的优美线条就足以再现大坪农民愚公移山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了。早在1958年,大坪人就开始试修梯田,三年自然灾害被迫中断,但大灾之后的大坪人加快了愚公移山改造自然,兴修梯田艰苦创业的脚步。1964年,大坪人靠3辆独轮车起家,肩挑背扛试修了第一块梯田,变跑土、跑肥、跑墒的三跑田为保墒、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当年试种的洋芋产量很高,从这里大坪人看到了吃饱肚子摆脱饥饿的希望,增强了兴修梯田的信心。他们以非凡的意志十年如一日,不分严寒酷暑,长期挑灯夜战,用双肩、双手和小推车修成了2700亩高质量的水平梯田,创造了层层梯田如画卷的人间奇迹;他们以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在梯田建设中改制推广了一批先进工具和施工技术,他们因地制宜改变先由地头修为先从中间修,取高填低,节约了劳力,加快了进度。他们改变先打埂后平地为埂地一起平,解决了土方余缺和高低不平的问题。他们首创死土深翻肥土还原施工法,保持了土地原有的肥力,实现了当年增产,梯田地的洋芋比山坡地当年亩产高出80斤;他们改变耕作方式,实行伏耕轮歇、中耕锄草、镇压保墒、调整结构等增产措施,随着梯田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梯田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地凸现出来,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农民生活逐年提高。到了70年代,大坪的农民就已经能吃饱肚子。1975年,大坪人修了近2000亩梯田,加之精耕细作,推广良种,亩产达到238斤,人均产粮千余斤。除完成公购任务外,还能给国家交售人均300斤的“超购粮”,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开始为国家做贡献。1980年,“大坪粮食产量超过全国水平”,曾作为各级媒体竞相报道的重要新闻。
大坪的发展,饱含着几代人愚公移山的创业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从1964年修第一块梯田到1978年底,在这十几年中,大坪人用人的力量,兴修高质量的梯田2700亩,在全区率先实现梯田化,大坪的梯田化比全区整整提前了20年。一位外国友人说,在城市建筑摩天大厦是创造“奇迹”,在丘陵地区改土造田也是创造奇迹。大坪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双手创造了改造山河的人间奇迹。党和人民没有忘记用心血和汗水浇注这片土地的人们,大坪的创业带头人,当年的“铁姑娘队突击队长冉桂英、刘玉秀、冉志功等得到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冉桂英当选中国共产党十大代表和十一届中央侯补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国家和省地县多次表彰;刘玉秀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冉志功参加全国农业科技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大坪村受到国务院嘉奖。
大坪的发展,浸注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怀。宋平同志任甘肃省委书记期间,多次来定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先后三次来到大坪,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庄稼长势,了解群众生活,与农民一起平田整地,大坪的梯田里有宋平同志洒下的汗水,大坪的发展凝结着宋平同志的情感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