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前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讲了几十年,但我们观念上的差距仍然居经济差距诸多因素之首。数千年的传统农业,数十年的计划经济,留给我们的除了物质财富、农耕文明以外,还有精神枷锁,就是传统观念。把经济工作的重心由农业、农村转向市场、转向非农产业,就需要包括决策层在内的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必须从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下解放出来。我们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我们讲改革开放就是要从自给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冲出来,要改革和转变束缚人们手脚的条条框框,使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走向市场。如果我们的干部和260万农民的发展观念不解决,260万农民不能走向市场,快速发展靠谁来实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过渡。但是应该承认:在我们这里,以致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没能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历史阶段,而且连历史上封建的自然经济也未能经受简单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奇迹般地、革命性地在一个封建的自然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上获得成功的。建国以后,我们进行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直接过渡,但是我们不能设想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也能在一夜之间从封建的落后的自然状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过渡。这说明,我们这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不同于发达地区,除了克服“左”的和计划体制的束缚外,一个顽固的滋生于庞大的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思想是我们发展的巨大障碍,小农经济思想的顽固性伴随农耕经济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现实。在自给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历史条件下,自从有了商品交换,最大的贸易是粮行,而粮食交换是统治者的专利,农民最大的投资是买农具、置牲畜、耕耘土地,最大的愿望是丰衣足食有余粮,为了度过不期而至的饥荒,存粮是农民的基本观念,农民对土地的最原始,最本能的眷恋之情,严重阻碍了农民的投资意识,加之农耕文化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天命观、依天靠地听天由命的传统观念极大的扼制了农民的创造力和商品意识。传统农业及建立在传统经济上的传统文化使人们的生活生存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一种文化心态。从而,封建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农业的长期性决定了传统观念的顽固性。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形势是可喜的,但这只是局部和开端,改革所面对的主要客体——占全区总人口90%的广大农村基本上仍在以农为主的自给经济的壳体里游离或者沉睡,这一点只要朝定西的任意一个方向走出十里便可一目了然。据调查,在定西北部山区的石峡湾乡,有一户农民一家10口,土地承包,加上连年风调雨顺,三年下来存了可以食用十年的粮食,年年吃的是陈粮,就是不愿意投向市场,因此,定西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将不同于苏南、温州地区。在那里,商品经济的发展至少经历了1840年以后或更长时期(明末清初江浙一带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已经产生,封建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商品经济的熏陶,民众商品经济的意识已经形成。因此,改革一旦冲破“左”的束缚和计划的体制,便迅速形成由城市到农村商品经济的洪流。应该深刻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物质资源的贫乏,而且面临市场经济意识和观念的贫乏。这就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在思想观念上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3.关于产业结构的转变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战略研究的社会科学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奠定21世纪产业战略的新格局。面对新世纪的来临,近年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和政治家们一致呼唤:中国跨世纪的未来,是一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迸发的时代,谁占领了产业战略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从而拉开了传统农业改造和产业战略转移的序幕。
实现两个“转变”,核心是产业战略的调整,其实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由自给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过程。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国家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战略倾斜的历史契机,构筑二十一世纪几十年、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内容包括: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赶超战略和制定未来发展计划的灵魂,把加速工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213”产业战略。
(1)、加速工业发展,实施“213”产业战略。工业革命后的英法德美,“二战”后的日本,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在高科技浪潮推动下的东南亚各国和我国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不起步于产业战略的转变。产业战略的转变就是改变以农为主的“一、二、三”传统产业格局,推进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一、三”产业发展战略。就是确定一条在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绝对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加速度发展,财政收入和综合经济实力超常规增长的经济红线,以持续引导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213”产业战略,就是描绘工业发展蓝图,谋划境内工业布局,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经济结构多元化政策,确定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战略目标,以工业的投资和产出总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快速增长,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推进“213”产业战略,就是把第三产业、城市基础建设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发展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产业群,建立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财政收入;推进“213”产业战略,就是走规模经济的路子,扩大工业经济的总量。根据资源分布和地缘经济的特点,在新项目、新市场和新产品开发上,坚持资金面向社会,产品面向市场、资源面向当地,技术面向国内外的原则,培养新的产业群和企业集团。在投资方向上,立足于资源开发,立足于海内外市场,立足于高科技发展的前沿,与国家扶贫开发计划接轨,与国家建设战略重点西移接轨,与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接轨。在投资管理上,引入业主负责的风险投资机制,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在投资规模上,坚持走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小企业大联合的路子。扶持和发展龙头产业、龙头行业、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推进“213”产业战略,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213”产业战略,就是农业的发展要靠改革、靠政策、靠机制、靠科技。改变对农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模式。把对农业的扶贫投入,转向基础建设投入,转向产业开发投入,转向小城镇建设投入、转向科技教育投入。引导农民跳出农门,走向市场,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进入自我发展、自由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
(2)加大城市经济改革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推进产业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国有工业企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市场竞争使众多的老企业、老产品在曾经有过的辉煌之后蒙上了阴影,甚至进入死谷,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改革、改造已成必然。根据全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改革的力度,加速机制转换。根据十四大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全面落实《条例》,加速“三项制度”的建设,积极推进股份制试点,给企业一个自主、灵活、先进、高效的机制。企业建设三大要素中“机制”作为软件建设,一直为改革家们所棘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股份制改造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规范股份制改造的产权管理、民主管理和经营管理,核心是引入竞争,扩大自主,增强活力与市场、与国际接轨。二是加强经营管理,摆脱被动局面。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全方位是迎接市场竞争的基本出路。企业必须在改革中打破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经营方式,单一的产品结构,向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经营方向的市场化、经营方式的多层次方向迈进。发展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经营上化整为零,管理上层层核算,扩大企业的社会功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的机动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企业决策层的建设。企业决策层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的龙头,决定企业的命运。改革和发展呼唤优秀的企业决策者。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决策者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特殊素质:即具备意识超前,驾驭全局和把握企业命运的能力;具备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拼搏精神;具备使用现代信息,预测市场变化,组织科研公关和产品、市场开发的能力;具备敬业奉献,善于团结一班人,凝聚全员职工的人格魅力。如果说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话,生产力发展的立足点或者说最终目标是创造或拓展人才施展其能的社会舞台。旧体制的根本弊端就是限制了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的智能作为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走向市场,寻求社会需求的最佳组合,人才流动成为必然。城市经济的改革呼唤相应的人才战略。四是加强“三大储备”,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现代管理和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具有雄厚的人才储备、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人才储备就是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营造人才成长和发挥其能的环境,集聚人才精华,提高全员素质,使企业发展充满后劲;技术储备就是站在当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熟悉同行业和相关产业技术进步的新领域、新成果,不断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迎接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挑战;产品储备就是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剧烈地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形势下,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产品开发形成序列、形成梯队。即销售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使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迎接市场的变化,增强竞争实力。除了上述四方面工作外,我们还要解决对于资源的认识问题。在科技主导发展,信息化引领经济的时代,资源的概念已经打破了它的地域性和自然属性。农产品、矿产品是资源,人才是资源,资本是资源,交通是资源,地缘也是资源、信息和高科技成果更是资源。现代经济靠矿产资源发展基础工业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先例中,英国在工业革命后靠的是殖民掠夺,美国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的是制度创新,日本的迅速崛起靠的是高科技手段和新型工业;在国内香港、上海、广州的发展显然不是主要依靠矿产资源,深圳也没有矿产资源优势可言,江浙快速发展的矿产资源优势又在哪里?当经济命运把握在传统观念和受命于计划指令的双重摆布下的时代,一些矿产资源大省几乎都是经济穷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经济资源,调整发展理念,再不能以资源为借口,坐失产业战略转移的历史契机。这是加速工业化进程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