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18

第18章 传统农业的局限与变革(10)

1.关于抓住机遇的问题。人们对机遇的渴望源于对现实的突破,今天,我们的老百姓以及我们的经济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期盼突破、渴望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经济结构由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要实现这一突破就必须深刻认识和紧紧抓住我们所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归结起来,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以及影响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变的主要因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配置社会资源,将改变和打破经济发展的体制约束、地域约束、计划约束和市场约束,从而为扭转区域经济的指令性非均衡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健全的法制,技术创新将失去制度保障,也就无法维持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为产业结构的转变提供了市场机会,为通过非农业的途径和货币手段解决粮食问题、农民吃饭问题开辟了广阔途径;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它的经济职能是刺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增长需求,由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结构转变成为必然。我们经济结构转变和改革的目标就是打破自给经济和计划体制约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生产关系。即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技术结构。试想在计划体制下,计划让你种小麦,你能种洋芋、种药材,养猪买鸡吗?试想,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新型市场主体的确立,你敢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吗?试想在传统农业的状态下,我们的农民和经济何时能走向小康社会?我们千百年传统经济留下的历史教训和遗憾还少吗。因此,我们绝不能坐失由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体制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其次,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两个转变”提供了开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经济分工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加入WTO,将开辟新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对于长期封闭的传统经济提供资源互补和市场机遇;新型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投资拉动和技术支撑,西部大开发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将为扶贫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这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对于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历史契机。第三,定西提前一年基本解决温饱奋斗目标的实现,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为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一方面,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标志着我们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由吃饭、由农业、由生活转移到发展上来。就是说,我们有机会把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点由粮食生产转入到农民增收,由农业生产转移到非农产业,由农耕经济转入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轨道。如果我们的农民吃不饱肚子,民不聊生,我们哪里有精力抓非农产业,抓工业和城市经济。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积累,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物质基础,剩余农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财富积累和市场空间。同时,解决温饱后的农民需要走向市场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和发展空间。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开发,以及农村经济困难局面的扭转,使实现“两个”转变的条件和时机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已经成熟。

2.关于经济结构的转变问题。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以不同规模和速度发展的综合结果,影响经济结构的因素有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但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是决定因素,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利用对经济结构的变化起显着推动作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或者说经济结构调整和变迁的基本依据是:是否符合基本国情,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是否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能否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和财政经济的发展;能否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长远利益;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全区的经济结构不仅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就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变的客观必然性。经济结构的转变,就是由自给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它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引发的经济社会改造工程,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市场结构、技术结构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建立问题,也是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目标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真理标准、姓资姓社、初级阶段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一系列理论创新,在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和宏观调控,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推进。我们围绕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在农村经济中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农民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在城市经济中,推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和资源重组,改变了政企不分的局面使企业以新的市场主体走向了市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推行了财政、金融、税收、物价体制的改革,使经济管理和资源配置由计划走向市场,由行政命令走向了经济手段。但对于我们来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观念约束仍很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必然把实现由自然经济(也包括计划经济的遗存)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这是由于,一方面我们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浓厚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在体制、观点上的障碍,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和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部。如果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推进和建立,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我们将会落伍于时代。

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国有、集体、民营经济的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向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转变;分配结构由按劳分配向按劳、按资、按技术分配的多种分配结构转变;交换结构由实物交换、货币交换向证券和虚拟交换的转变;消费结构由生产生活消费、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时尚消费转变;技术结构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条件下的机械化、智能化及高科技方向的一系列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和转型过程就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就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抓政府职能转变,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创新机制和产业政策,围绕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围绕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抓法制建设,围绕中国入世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招商引资抓软环境建设,围绕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抓民营经济的政策法规建设,围绕技术创新抓人才工程和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结合我们的实际,需要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有这样四个方面。

(1)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结构转变的根本。改革开放,使影响我们发展全局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打破,资源配置、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已经建立。目前,体制转变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机构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党的十四大前后的十年中先后围绕精简机构、政企分开、宏观调控与国际接轨进行了三次大的体制改革,随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职能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但政府职能的发挥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如果不解决好执政理念的问题,如果不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服务经济,一切为定西人民、一切依靠定西人民,无功便是过的执政理念,只看到部门利益,看不到发展全局;只想着管理经济,想不到服务经济;只抓数字报表,不抓改革发展的典型,政府职能的发挥将适得其反。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为农民致富给政策,为产品找市场,为经济发展打基础,为改革开放亮绿灯清障碍。二是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靠法律、法规、政策来体现,在这方面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到行业管理,从宏观调控到产业政策,从市场准入到生产消费行为,已经具有了趋于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结合定西的发展实际建立创新机制和创新制度。制定出台激励农民走向市场的经济政策,制定激励保护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的投资许可、市场准入、金融信贷和资产保护制度,制定吸引投资招商引资的土地、融资、人才等优惠政策,制定激励技术创新,加速工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业政策,制定育人揽才的人才政策。没有科学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就无法发挥体制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

(2)市场主体的转变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基础。健全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内容。实现市场主体由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向国有、集体、民营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转变,需要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重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发展机制,使企业成为健全的市场主体。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突破。市场经济是全民参与的经济,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已经使农民由生产者变为经营者,农民市场主体的权力和地位得到确认,农民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现在的问题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问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贫困落后地区的通病,也是贫困落后地区缺乏活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我们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民营经济的突破。三是市场准入的制度突破。市场主体结构的多元化需要新型的市场主体溶入经济发展的洪流,这就涉及到市场准入门槛的问题。城乡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面对市场机会跃跃欲试,但被市场准入的户籍限制、注册资本、行业禁令挡在了市场的门外,就连下岗职工上夜市、摆地摊都有说不清的条条框框,市场经济怎么发展。管理需要规范,但不要一讲管理就卡死,管理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疏导、是促进发展。四是农民资本积累的突破。没有原始积累,就无法实现市场投资,260万农民的资本积累是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真正希望。我们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预示着农村经济开始步入原始积累的过程,必然以极大的社会关注鼓励和支持在农业产业化中先富起来的农民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3)市场结构的转变是经济结构转变的核心。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经济。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健全的市场结构,市场交换和社会分工将无法实现。市场结构的转变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农村供销体制和国有商业的主渠道流通体系。建立新型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完善市场构成。新型的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资本(金融证券)市场和要素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是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转移和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必备条件。二是放活流通体制。要打破流通市场的垄断性和单一性,改变流通体制地区垄断和体制垄断的局面。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拓,要尽快添补农村供销体制改革后留下的市场空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流通领域,扩大流通渠道,充分发挥流通引领消费、促进生产的作用。三是建立专业市场。专业化品牌市场的建设对于产业群和产业链的形成具有龙头带动和链条衔接作用,我市潜在的商品资源十分丰富,但流通的滞后,影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这几年定西、岷县、陇西、临洮围绕药材、花卉、洋芋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但多数情况是自然形成的。建立接近资源,交通便利,信息流畅,服务健全,布局合理的专业市场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要把专业市场的建设列入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项目。四是开拓流通渠道。我区商品的流通和消费长期限于本土化和传统的流通渠道。基本是沿陇海线,沿省会城市和周边地区。规模化经营是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产业规模的扩大离不开市场的扩张,要为我们的支柱产业寻求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就需要开辟更多的流通渠道,打入一切可能的消费市场,促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快品牌特色支柱产业的增长速度。定西、临洮洋芋销售流通渠道的拓展,使我们的土豆进入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市场,产业规模成倍增长,加快了产业化和农民致富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