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定西社会主义财政关系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农业、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起步于1953年。1998年大口径财政收入达3.025亿元,比1953年的711万元增长40倍,财政增长以年平均6.8%的速度递增,这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就可支配的财力而言,财政收支平衡长期靠中央财政补贴,长期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要饭财政是定西经济的一个特点。从1958年到1998年以来的连续40年中,有39年收不敷支,1998年的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支出的50%,连政府的行政运转都无法维持,更谈不上公共积累和经济社会投资。从财政收入构成上看,1998年财政总收入30251万元,其中农牧税收为530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17.5%,我们农业大区的农业税收上交财政的绝对额在40年只增加了4000万元。而且随着国家对农民减赋政策力度的加大,农业税收逐年递减,靠农业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公共积累的历史将会结束;工商税收为1139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38%,三产和其他收入为1355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4%。定西财政收入的构成直接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弱质性。从财政支出看,1953-1998年的财政支出每年以10.76%的速度增长,长期的财政赤字和狭小的财税空间要求我们必须从财政收入构成中寻找财源建设的支柱和出路。
定西农业生产的资源特点和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以农为主的产业格局无法支撑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框架,也很难实现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因此,虽然历史上沿袭了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但根据全区农业的特点和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能就此认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定西经济发展的唯一模式。要从根本上扭转定西财政经济贫穷落后的被动局面,必须改变“定西—农业—经济”的传统观念,走出重农轻工,单一经济,围绕粮食搞农业、围绕农业搞经济的历史误区,实现产业结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工业转变;经济结构由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跨越。如果我们在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上忽视了这一关系全局和未来的重大战略转变,将给定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历史的遗憾。
三、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和历史进程。实现产业结构由农向工的转变,经济结构由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要求,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追逐的时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化趋势和小康建设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实现“两个”转变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性。
1.实现两个“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我们正处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核心的划时代发展时期,党的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的确立,奠定了实现两个“转变”的政治基石,从根本上结束了经济工作左右徘徊的历史。实现产业战略由农向工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由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一是市场经济作为产业革命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对于自然经济及其传统产业具有本质上的排斥性。它的开放性、竞争性和社会化特征,以及生产目的的功利性,从根本上瓦解了自然经济及其传统产业存在的秩序和基础。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和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双重作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金必然寻求市场机会走向社会,社会生产的目的由自给变为价值增值,由简单再生产变为扩大再生产,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裂成为必然。新的产业浪潮将强制以农为主的传统产业向产业化和工业化转移。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必然加剧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呼唤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竞争使投资和生产的灵魂系于市场,将促进优胜劣汰的生产进化和产业格局的演变。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劳务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建立,使经济发展打破传统产业束缚和地域封闭,朝着工业现代化、生产社会化、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增长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使传统产业和经济格局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聚积,个人财富差距拉大,流通、金融、科技、信息第三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和都市经济的形成和崛起,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村走向都市,牵动传统产业向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方向迈进。六是在新旧体制交替中,如果在同一地缘经济圈内同时存在两种经济结构,即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则必然出现经济上的殖民化特征,呈现出商品交换的不等价性。人家从事的是知识经济,而你从事的是体力生产;人家输出的是资本、技术、知识和商品,而你输出的是劳动力和农业资源,我们的农民满山遍野的挖药材,一年到头养上两口猪,付出的是高于工业生产几倍的劳动力和植被破坏的代价。我们的一车洋芋运到广州,还要付高昂的运费,换回的是现代企业几分钟生产出来的电视机、收音机、或者纯净水、营养液。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当你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处在农耕经济的状态,而只能用农产品交换工业文明的成果时,其交换和价值将是严重不对等的,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的苦涩,只有在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变中寻求新的答案。
2.实现两个“转变”是经济社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
近代欧洲产业革命的爆发和全球工业时代的来临,是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工业社会前后两百年创造的财富和数千年社会财富积累之比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存在着质的差别,它在改变人类自身生存空间和生存质量的同时,极大地加速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主题由维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时代,转向创造财富和创造文明的时代。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在武装现代工业的同时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工业现代化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提供了农业改造的物质基础,并拓展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领域,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多元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告诉我们,实现产业战略的调整,推进工业化过程,是现实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必然。只有使产业格局从传统农业这一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下解放出来,才能满足当代农村和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圳模式、浦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华西人给了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优先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启示。近半个世纪以来,定西工农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接近全国工业10%,农业4%的增长水平。然而,始终未能突破传统农业和自给经济的束缚,发展缓慢,财政困难。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是工业滞后,经济单一的结构性弱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产业”,谁都无法否认和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但无法回避的是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却直线下降,这是农业从计划走向市场、经济由农业走向工业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个个实业奇迹都是在艰难的传统产业大裂变和工业化进程中走出了困境。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长期围绕传统农业的圈子拼命,是一个历史的误区。可以断言,照此下去,再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等待我们的将仍然是贫困与迷茫。今天,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农民,该走出这一历史误区了,并且早走出一天,就是对历史和人民多做一份贡献,早走出一步,就是朝现代文明靠近一步。因此,实现两个“转变”无论在现实上和逻辑上都将是21世纪定西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3、实现两个“转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
定西是闻名全国的贫困落后地区,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定西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援。改革开放以来,定西的社会经济在攻坚基础农业、推进市场农业、发展高效农业,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事业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当我们面对发达地区的农民漂洋过海、跨国经营、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严峻挑战,面对中国即将入关和西部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我们不能不进行新的思考。定西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同全国相比,同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相比,同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任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低。1998年粮食平均亩产105公斤,而199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290公斤,比全省亩产量也低百斤。平均每个劳动力年产粮食600公斤左右,比全国水平低500公斤。二是人均粮食占有和经济收入低。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吃国家回销粮1050万公斤。平均农业人口粮食占有量1997年260公斤,比全国494公斤的水平低近一倍,更为严重的是平均农业人口占有粮食呈现下降和不稳定趋势,20世纪50年代300多公斤,1957年310.5公斤,1985年为265公斤,而1998年也仅为291公斤;农业人均纯收入1998年为1024元,低于全省全国水平,而且一遇旱年大面积减产,不少农民生活困难,连吃水要靠政府运输。三是粮食商品率低而不稳。粮食征购率仅占粮食总产量的4%左右,每个农业人口平均负担20斤,每亩耕地平均负担6.6斤。农产品的商品率不足50%。而且粮食等主要农作物没有剩余产品供给市场。农业发展按水平法外推趋势预测:粮食总产量如果要达到农业人均500公斤的水平,则粮食总产应达到260万吨,按1949—1997年2%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需要30年的时间;粮食亩产量按48年来2%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要达到全国1997年290公斤的水平还需要半个世纪的努力,而且粮食的生产和增长存在自然极限和投资问题;全区农业人均收入按近5年12%的平均增长率发展,达到全国2000元的水平也需15年时间;而即使全区农业总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6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仍然很低,也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区农业和财政经济的落后状况,加上人口增长因素和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将仍然长期是一个相对贫困的落后地区。如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由1998年的1259元达到全国6097元的水平,按近10年的增长速度,将需要5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必须是在实现区域经济的工业化和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赶上全国水平。要缩小这一差距,唯一的出路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经济总量。这里,我们农民的生活问题、农业发展问题、农村经济的增长问题,以及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全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只有实现了农村经济的非农化、市场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和致富问题,农业以及财政经济的发展问题。
四、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两个转变”
2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标志着我们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世纪之交定西提前一年基本解决温饱,标志着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发展环境的变化、发展重点的变化、发展基础的变化、发展目标的变化,不仅提出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客观必然性,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实施“两个转变”的战略机遇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