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09

第9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老师(9)

让孩子知道,网络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它来获取有益的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但要求孩子要文明上网,孩子浏览的网站内容一定要健康。为什么国外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现象没有我们严重呢?有专家说:国外都是父母首先学会健康运用电脑和网络。在美国都是父母先用电脑、网络,孩子看着父母用电脑长大的。中国存在父母不文明上网的现象,很多家长为孩子上网聊天,玩游戏成瘾而感到头痛,反过来孩子说家长,你们不也是也玩吗?

所以说,文明上网以引导为主,预防为辅。家长不要把电脑视为洪水猛兽,网络是不能抗拒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主动迎接这一挑战。希望中国的父母首先自己学会,正确运用和使用电脑,学会科学上网,从小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依依在她的新着《范姜国一的初中》里有一篇《百度的贡献》的文章,讲述了她利用网络学习的故事:

趁着午后的美好时光,我躺在阳光下,一边享受着冬日暖阳,一边在书海中遨游。可就在我开心地被阳光包围时,一个小小的生词憋住了我正快乐着的心。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呀?一边盯着这个词,一边犯疑,以前没见过它——“置若罔闻”,字还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我想起了网络的好帮手——百度。

登上百度的网页,在搜索的一栏输入这个词,轻轻的按一下回车,就出现了很多条目,看准了,点击它一下,便进入了另一个网页——百度百科。

一打开这个页面,一串解释就映入眼帘:“意为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听后仍然不予理睬。”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呵呵,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我的心又变得愉悦起来……

我曾经和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聊过。我问孩子,你们开始怎么接触上网的?他说和爸爸学的,爸爸上班时无聊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把孩子带到班上孩子也开始玩。所以,文明上网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也针对全社会,特别是怎么引导未成年人、孩子健康上网。

方法二:要经常和孩子交流上网体会

与孩子交流对网络上一些信息的看法,比如:网上有什么新闻啊、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啊等等,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从而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借以引导孩子。我如果在网上看到有关依依感兴趣的新闻,我就让他过来分享,同样如果她看到什么有趣的信息,也会叫我与她分享。并且,交流看后的彼此想法。这既是利用网络学习,又是休闲娱乐,还增进了亲子关系。

孩子上网是必须的。你不妨像东子一样,和孩子一起上网,在作好防护的同时,教导孩子如何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网络学习、解决问题。要给孩子介绍一些好的网站,论坛等。要在孩子上网前给他一个好的基础。其实,越早让孩子接触网络,就越有利于孩子正确的使用网络,而不至于沉迷其中。

方法三:要限制上网的时间

孩子的自觉性较差,容易“网络成瘾”,如以粗暴方式完全制止他们上网,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交流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时间上网,一天不超过1-2小时。要让孩子知道,网络只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辅助工具,过度的上网不仅会影响学习,对身体发育也是有害的。

只要稍加留意这三点原因,就会明白:孩子上网成瘾,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网络的错,而是父母的错。如果父母能够拿出时间来陪孩子,并且在给予孩子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玩的权利,不限制孩子适当的游戏行为,多给孩子创造玩的条件和空间,而不是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嘴巴里只会说“要好好学习”的话;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增加孩子和同龄伙伴交往的时间,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往;如果父母能有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教育能力,并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

那么,问问孩子们,他们会那么容易对网络上瘾吗?

我的女儿范姜国一对网络的态度足可以证明:引导得当,电脑便会成为益智玩具。既给孩子带来快乐,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依依从3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网络,孩子从学会控制鼠标,到可以敏捷地通过操纵键盘,从简单的摸索到有方向感的判断和丰富的想像……依依逐渐成为网络“高手”,连我和妻子有时都得请教她。

每天我都会安排一段时间,把电脑让给依依。在这个时间段,依依可以自由使用电脑,于是上网玩游戏、打开邮箱发电子邮件,制作电子贺卡,跟同学及朋友用QQ聊天等等,在网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规定的时间到了,依依会很自觉地从电脑旁走开。

我还教会依依上网和别人下象棋、五子棋。我就这样既放手让孩子接近网络游戏,又开心于做她的游戏伙伴。依依利用网络开设了自己的电子邮箱、QQ空间、个人主页和博客,上网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依依和网络的距离越来越近,她越来越多地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如何成为网络的主人……

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如果一味的沉迷网络游戏、交网友,或者浏览不健康网页,那它就有害;如果利用它浏览新闻、查阅资料、收发邮件,适当的玩玩游戏、交几个网友,它就是有益的。就如菜刀,在厨房她为我所用的厨房用具,如果用它砍人,那它就是凶器了。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不会使用电脑、利用网络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所以,“计算机扫盲”不妨从玩网络游戏开始。它可以激发孩子对计算机的喜爱之情,可以消除孩子对计算机和网络的陌生感,由此走上运用网络的学习之路……

帮孩子建立科学生活方式

何谓科学的生活方式?

顾名思义,科学的生活方式就是如何科学的去生活,即养成科学生活的习惯。那么,作为一个爸爸,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帮助子女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及习惯呢?

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生活方式影响,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应根据孩子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身体的健康状况及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等,安排好他们一天、一周、一月的生活内容。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什么事应该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不随意变动,使科学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制度并加以落实,使之成为好习惯。

生活方式的养成不易改,人的行为有一种倾向性,就是喜欢用熟悉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去处理事务,因为熟悉的办法最省力,小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挑食,最初常常是偶然因素,看到某些东西没食欲或者吃了不舒服,以后见到它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时间一长挑拣惯了,有些食物就再也吃不进了。

养成习惯需要相对长期的过程,但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可就难了。同一种行为不断重复,在大脑中渐渐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这种反应模式就会固定下来,难以甚至无法改变。就像小孩子学结巴,开始是因为好玩,等到自己变成口吃,若不尽早强化治疗将致终生无法纠正。

所以,家长一定要从小注意,防止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学前准备中,让他们学会自己铺床叠被,自己起床,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脸、洗脚、漱口、刷牙,学会摆放、洗刷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他用具等。

“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是依依自打有记忆以来,我为她灌输的理论。所以,她每次摔倒了,只要确定孩子摔得没有什么大碍,我一般也不会去扶她。依依3岁大的时候,我家雇有保姆,处于疼爱依依,小保姆总是帮依依穿衣服、系鞋带。我委婉的批评了保姆,告诉她依依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她自己去完成,除非超出她年龄范围的事情。所以依依很小就能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大一点了自己洗袜子、整理房间,再大一点自己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方法二:教孩子自我管理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只好父母代劳。其实坏习惯的成因就是家长包办的结果,未能及时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依依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开始,我就告诉她,要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要懂得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

方法三:让孩子生活规律化

家长要提前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看电视和玩;教孩子养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等。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我自小就养成做啥事前,先做个统筹计划,而几年的军营生活,又养成了良好的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这两点我受益了几十年,至今一直延续这样规律化的生活习惯。来过我的办公室和书房的人,都会看到我的作息时间表,周一至周五的安排和周六日的日程,虽然很满,但是科学有序,所以忙而不乱,以至于我的工作效率较一般的人要高。

我做了爸爸后,就有意识地把这一习惯传给了女儿。一是有意识培养,二是孩子耳濡目染,依依上幼儿园大班时就学会了,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到现在她已经制定过作息时间表、学习进度表、课外书阅读计划、自我成长计划、储蓄理财计划等生活学习计划,并且自我约束着去实施。

方法四:消费习惯的培养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孩子却只有一个,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而对于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无论是吃的喝的,穿的还是玩的,只要孩子张嘴说要,父母则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满足。对于这种做法,大多家长不以为然:我们有这个经济条件啊,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没什么困难,为什么不能让孩子高兴呢?甚至没有经济条件的也声称:“没钱借钱也要给孩子买,别的孩子有的,咱的孩子不能没有。”真应了“铁人”王进喜的那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是不能满足,但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需求我们可以即时满足,而有些需求则是不可以无原则满足的。我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方面,视不同情况可分为“即时满足”、“延迟满足”、“不能满足”三种处理方式。对于孩子的基本要求,比如天寒了需要买棉衣,文具用完了需要补充新的,这样的要求我们当然要即时满足。

而更多的时候是“延迟满足”。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叹息:孩子的脾气太坏了,想吃麦当劳就得马上去买,迟了点就哭闹不休;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不撒手,不给就躺地上打滚;要到动物园去玩,刚说没时间,马上就大发脾气……而虽说无奈叹息,但大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很少有无动于衷的,要么赶紧哄劝,要么赶紧答应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只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立即得到满足,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

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对孩子理财能力也是一个培养,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方法五:要自律守时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可有了规矩,不遵守也不成。生活中我们既要遵守公共规律,还要自己为自己定些规律,并同样要严格遵守。在自律和守时方面,我们远不如二战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我曾与德国人和日本人有过交往,深知这一点。就说守时吧,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通知开会时间要比正式开会时间早半小时,比如通知8点开会,实际是8点半开会。同理,约会8点见面,很多时候不到8点半见不到人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守时啊!我非常鄙夷不守时的人,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根本没有“迟到”二字,我既要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我对女儿的要求也是这样,当然在这样一个多数人不自律不守时的国度里生活,我们爷俩也真是不轻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所以父母不能过于着急,需要有耐心,反复训练孩子。对于爸爸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爸爸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作为爸爸,应该从大处着眼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中检点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表现,有意识的引导子女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作为爸爸要帮孩子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为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快乐生活、学习成绩以至将来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意识

如今,身为新时代的父母,人们已经意识到和孩子讨论“性”无需忌讳,因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对大多数同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来说,这或许容易一些。可当孩子父亲当真被问起这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到底怎样回应才是恰到好处呢?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意识呢?

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学上称为性别角色。在婴儿时期,宝宝便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最早接触的“他者”是爸爸妈妈,在接受爸爸妈妈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最先形成的概念是“我”,然后逐渐形成对“我”和“他”的认识。在认识“我”与“他”的区别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性别。大约到3岁时,性别角色已经形成。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