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10

第10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老师(10)

两岁半的强强有次与小表妹一起洗澡,两人在水中快乐地扑腾,很快,两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彼此身体的不同上。强强认为小表妹比自己缺少了一样东西。洗完澡出来,强强便把自己以前遇到的疑惑也一古脑地向爸爸倒出来:为什么妹妹没有小鸡鸡?为什么我站着小便而妹妹蹲着?为什么小宝宝在阿姨肚子里?小宝宝是怎么跑出来的?爸爸也会生小宝宝吗?我为什么没看见爸爸妈妈结婚?

遇到此类问题,大多数爸爸都会遇到和强强爸爸一样的苦恼:不想遮遮掩掩地欺骗孩子,使孩子对“性”太过无知,在该领域存有太多神秘,对他将来担任的性别角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想要坦白地告诉小孩,又不知该如何表述,直接说吧,孩子可能不懂;解释得不好,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其实,对年龄尚幼的孩子,爸爸要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孩子理解,比如,可以借助图片,告诉孩子,阿姨的肚子里长着一朵神秘的花,小宝宝就是在花苞里一点点地孵化出来的。回答诸如“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的问题,在向宝宝传递“这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区别”等刻板的性别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引导孩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告诉他,因为他有“小鸡鸡”,所以他是个男孩子。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是种“软”教育,也就是说,选择一些贴近儿童心理的图画或者动画片,让孩子先从图画上理解了,随着他慢慢长大,再进一步解答不同时期他对“性别”和“性”的疑惑。

错位的性别引导是家长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正确认识孩子的性别角色

当你看见你家小男孩兴致勃勃地玩着过家家、抱着洋娃娃,或是小女孩骑着马扮警察时,会不会担心他往后出现性别混淆的困扰?

洋洋五官长得精致,像个小女孩一般,因为体质较弱,婴幼儿时奶奶怕他长不大,曾把他当作女孩儿来照顾,给他穿粉红的小裙子,扎两条小辫儿。洋洋如今5岁了,性格文文静静的,不喜欢理发,一说要带他剪头发就使劲儿哭,如今他的头发已经长及耳际了,像个小姑娘似的。他喜欢偷偷地涂妈妈的口红,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从来不玩机器人和汽车,带他上街经过卖洋娃娃的柜台就眼巴巴的。看着小孩那样,父母可头痛了,但又没有办法,因为给他买男孩子的玩具他也不玩,跟他强调说他是个男孩儿他也点头,可过后还是喜欢像个女孩子一样,娇滴滴的。

无独有偶。2008年8月30日的《重庆晨报》报道了,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11岁女生的怪异。这个女孩留着平头穿着短裤,陌生人绝对看不出她是个女孩,她还“爱”上了同班的一个女生。她要父母带她去做变性手术,结果走遍了重庆的各大医院都没人敢接招。因为检查结果,她是个十足的女孩,只是心理因素才想变性的。

进一步了解得知,此女正是幼时父母没有正确认识性别角色,过于随意没有及时纠正才导致的。为了顺应孩子,硬是把这个女孩当男孩养了10多年,小时候就是一身男孩子的打扮,从没梳过辫子,从没穿过裙子,玩具也都是手枪、汽车、飞机、大炮什么的,真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结果性别角色错乱,导致孩子苦不堪言,家长也是后悔不迭。

有些孩子会由于在有缺陷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童年,或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性角色偏差。比如,没有父亲或父亲长期不在家的幼儿,由于缺少男性榜样,会表现出女性化的爱好和行为。又比如有的孩子和异性父母(即母和子或父和女)的关系过于密切,在身心上对异性父母过分依恋,而不愿接受应有的性角色行为。此外,更常见的性角色偏差是,由于父母愿意有一个不同性别的孩子,从小就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另一性别的孩子来教养。这类性角色偏差一旦形成和定型,要加以扭转将会十分困难。

方法二:培养孩子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小孩,有时候父母不免觉得遗憾,他们即喜欢男孩的威武雄壮,有想有女孩的温柔体贴,怎么办呢?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夫妇有一个儿子,可又喜欢女儿,就想了个主意。他们给儿子穿花裙子,扎小辫子,每天把他打扮得像个漂漂亮亮的小女孩。朋友一直都很为这个主意高兴:虽然男孩女孩他都疼爱,不过,他总觉得女孩更亲些,而且孩子姥姥也想要个小外孙女,让老人家开心开心也好。最早孩子就经常待在外婆家,有小姨姐姐们陪他玩,倒也不寂寞,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惜好景不长。

孩子上小学时,经常哭着跑回家来,说同学取笑他。朋友实在气不过,就跑到学校责问老师:“你们是怎么教学生的?为什么我们家孩子老受欺负?”老师回答说:“其他孩子取笑他是不对,不过,这孩子好像真有点不大对劲。他说话细声细气,走路轻轻悄悄,总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还动不动就抱她们,碰到女老师,他也爱蹭上去,用鼻子闻来闻去。大家都有些怕他了。”“啊?”朋友有点吃惊。其实他也发现儿子有点女孩腔。

还有一例,旅居大连时,邻居家有个比依依大两岁的女孩子,刚开始我一直以为是男孩子,说话行为也像,短短的头发,穿衣服也是中性的衣服。后来一了解,原来是她家里没有母亲,父母离异,她一直跟父亲过,父亲又喜欢男孩子,从小就把她当男孩来看待。给她买的玩具不是枪,就是电动车,她就崇尚那个不男不女的“李宇春”。

后来跟我家住邻居后,我及时向她爸爸说明了情况。她爸爸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并让她经常同依依一起玩。毕竟都是女孩,有时候一块儿换着穿衣服、有时候一块儿过家家等等,后来头发也让她留成长发。一年后,等到我们离开大连时,她已是一个长发飘飘的小美女了。因为她本质就是女性,她骨子里有温柔的特征,经过周围环境的变化她又“变”回了女孩。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差,就应该及早加以引导,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条件。

培养孩子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爸爸应常常陪儿子玩,妈妈也要有单独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样引导作用。可引进亲戚、朋友或家庭教师来施加影响,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戏或干有兴趣的活动,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并出现模仿行为的。此外,让男孩看一些男性英雄的书,给女孩讲一些仙女的故事,都将对他们的性角色矫治有所助益。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吗。家长对孩子的性角色行为过分敏感亦是不必要的,比如不让男孩从事艺术活动,逼迫他参加竞争性运动;阻拦女孩玩枪弄棍,只让她抱着洋娃娃过家家。现代研究显示,通常社会适应力良好的人,拥有高度两性特质。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单就男性或女性特质作特别的强调,其实更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能力与兴趣的偏重,甚至抹煞。

我对依依性别角色的培养和引导,就是本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自然性就是她是个女孩,要保护她作为女孩的基本心理认同,同时培养她一些男孩应该具备的品质,既爱“红装”也要爱“武装”。所以,现在的小依依已经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小姑娘了。

方法三:及时鼓励适当的性别角色行为

例如,对文弱的男孩,就对他爬山踢球这类体育活动和勇敢行为进行表扬,经常称赞他是个“好小伙子”,希望他成为一个“小男子汉”,尤其当他表现得像个男孩子时。这些鼓励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您可以奖给儿子一把冲锋枪,奖给女儿一个布娃娃。

对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要反对。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于自己孩子的不当性别角色行为,即使不加反对,也应表现冷淡,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父母对此没兴趣。

成长环境可以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别取向,因此家长必须关注。

一个人的性别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基本的是生理性别,此外还有心理性别、社会性别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只注意到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男的不就是男的,女的不就是女的,不然还能怎样?”还可以是其它的。当一个有着女性身体的人在心里认定了自己是男性的时候,“她”的大多数言行举止都可以表现出一个男人应有的样子。这时,“她”的心理、社会性别就都属于男性。周围人可能因此看不惯“她”,瞧不起“她”,父母甚至会打骂“她”。可这一切,除了增加“她”的痛苦和压力外,别无他用。

据报道,成都一个17岁男孩小晓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接受变性手术,该新闻的标题为《穿裙子长大,“女魔”在他内心涌动》。新闻披露后,许多读者打进报纸热线,情绪都较为激烈。他们中有的担心孩子太小,生理、心理还不成熟,承担不起各种后果;有的则痛责医院居心不良,意在炒作。可不管众人怎么说,小晓还是坚持要做手术。

小晓是独苗,父母极宠爱他。经常给他穿裙子,还在他的左耳打了两个耳洞,让他戴上耳坠。一同长大的堂姐也常为小晓梳扎辫子。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孩子的习性都是女性化的。因为变性的想法遭到家人反对,孩子曾在寒冬腊月绝望地跳入锦江。

患有性别角色识别障碍的人意识到身心的分裂时,往往非常痛苦。他们中有的人会尝试做变性手术,这种手术的费用相当高,而且当事人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身体风险以及精神和社会压力。即使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变性人的社会认同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宽容,不至于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变性人做出某些不公平的规定。不过,舆论可以杀人,偏见可以杀人,孤立也可以杀人。所以,无论你家宝贝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请尊重他天生的性别,帮他规避这种种的风险。

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引导者,爸爸的作用在孩子的性别认识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要与孩子妈妈一道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使孩子顺利找到性别角色,从而快乐成长成材。

呵护孩子的心灵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健康有了一个全新、全面的认识。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仅有健康的身体并不是真正的健康,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壮的躯体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健康人。在培养孩子方面也是如此,培养孩子成才,不仅仅是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否则,孩子的身体再好,学习成绩再优秀,也难保其成为人才。没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态的孩子,就像没有发动机的汽车,没有中央处理器的电脑。

无论你是谁,请细心呵护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再小,也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细心呵护孩子的心灵,你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越是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能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儿童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是独特的,父母要用心地去关注、去深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你会发现,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尊重、理解、信任,更渴望得到赏识和认可。父母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且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份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积极的表扬和鼓励。

我们中国的大多数家长只是一味地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和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只是“学习、学习、学习”。孩子放学回来的几句问话无非是:“今天学啥了?”“什么时候考试呀?”“考多少分啊?”“第几名啊?”读小学三年级的小丽放学回来,高兴地举着98分的试卷给爸爸看。“才考98分?有没有考100分的?”爸爸接过试卷问。丽丽低声地说:“有。”“瞧瞧人家!你怎么就考不到100分呢?真笨!”望着爸爸失望和生气的样子,丽丽的心里像浇了一盆冷水。

这不是特例。

很多的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灵需求是教育中的一大盲区。健康的心灵是孩子成长的最大财富。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大人用理解、肯定与鼓励去呵护。其实,丽丽只不过想得到爸爸的一两句夸奖与鼓励,可面对孩子递过来的试卷,父亲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灵需求,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甚至用“笨”来评价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种情绪化语言在孩子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阴影,甚至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试想,父母都认为自己笨,作为孩子,以后还能有多大作为呢?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看到的一则故事:

有个孩子出于好奇,有一天把家里养的一只鸽子杀了,为的是想看看它肚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他的爸爸并没有呵斥或责打孩子,而是耐心地教育孩子不应杀害无辜的生命,应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同时让孩子把鸽子的内脏器官画一张解剖图。多年以后,当这个孩子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时,他说,正是爸爸呵护心灵的教育,才有他今天的成就。

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这位爸爸没有盲目的追究孩子的责任,而是因势利导,既理智地呵护了孩子的心灵,又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好奇和顽皮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当孩子“闯祸”的时候,需要的是像这位爸爸那样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用粗暴的言行去伤害孩子的心灵。

这位爸爸就是孩子“心灵的保护神”,可与之相悖的是“心灵暴力”。这是一个新名词,但却不是新鲜事,“心灵暴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而又未引起重视的问题。它是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身体伤害以外的暴力行为。在我们身边,发现不少孩子都曾受到过各种形式的心灵暴力,致使很多青少年无端端地生活在自卑和焦虑中。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不威胁恐吓孩子

用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常常采用的一种错误方法。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讲不通道理,就采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以图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如孩子吵闹、不肯睡,家长就说鬼怪来了,赶快把眼睛闭上;或把孩子关到黑漆漆的房间,以表示对他不听话的惩罚。

这种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依赖,使其胆小怕事,甚至导致恐惧症或者焦虑症;还易使孩子模仿这种行为去骗人、吓唬人,以强迫对方答应自己提出的不正当要求。

方法二:不可轻视孩子

很多家长在责备自己的孩子时,总是会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小孩的优点进行比较,看到别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或是获得了什么奖励奖,于是就骂自己的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行?你要是有某某一半优秀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