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33

第33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榜样(6)

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而言,是无所不能的,也是最信赖的。对于他们的承诺,孩子一定从说出承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期盼着什么时候能兑现。像这件事也许在大人眼里并不算什么,但对孩子而言却非同一般,因为那是他信赖的人对他的肯定。

通过这件事情,给我们育人者敲响了警钟,平时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尽办法要做到,哪怕再苦、再累、再难。可是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犯下这样的错误,说过的话就抛掷脑后了,要知道孩子的心像水晶一般透明,折射出我们的言行品质。因此,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要说话算数。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原因。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才能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作为成人,我们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许下一些“承诺”,可是当我们去忙其他事情的时候,还会记得这些承诺吗?

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对孩子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不诚实的阴影。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方法二:失信是一种失败

现在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做一件事,会对孩子这样说:“你听爸爸妈妈的话,我就会给你买……”而当孩子真的按父母的要求做到了,父母却对孩子说:“爸妈是哄你玩的。”其实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当你对你的孩子没实现自己的诺言时,孩子会认为你说话不算话,但同时他们又认为父母的话都是对的,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从而养成爱撒谎的不良习惯。

我们教育孩子是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的,而且我们当父母的对自己的承诺也一定要做到,不管你对你的孩子承诺了什么,你也一定要做到,因为这样可以让你的孩子感觉到重承诺的重要性,从而能把他培养成重承诺讲信用的人。

让我们再来看看信守诺言,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一位爸爸说:

记得有一次,女儿刚开始随意涂鸦时,常常搞得床单上、电视机罩上、墙上满是她的“杰作”,我很生气,想跟她发脾气,但转念一想,出现这种问题不是发火能解决的,重要的是引导。我告诉她,你好好画在纸上,画好了,我给你寄到报社去,不光让家里人看,还要让其他小朋友都来看,这才是你的真本事。

没想到孩子竟然把我的话当了真,认认真真自己创作了两张画,一脸稚气地对我说,爸爸,我画好了,你要讲信用。这一下,女儿将了我一军。因为我不懂画,也不知道她的画究竟能不能上报纸。但我觉得还是要对孩子守信用。我只好将两张画放进了信封,并诚恳地给编辑写了一封说明信,一起寄到了报社。

后来,这张画在《幼儿画报》上登出来了。我为女儿高兴,更为自己庆幸。从此,孩子画画的热情更是一发不可收,画画也由此成了她的主要爱好。

失信与守信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尽可能的照此执行。实在做不到也应该给孩子解释清楚,可以的话尽快将此补上。这看起来像是小事,可如果总不实现自己的诺言,孩子便不会听信我们的话,因为他们会觉得我们在欺骗他们。因为一旦承诺未实现,日后很难让孩子再相信父母的话。

事实上,有时爸爸的承诺是真心诚恳的,如答应孩子周末去海边戏水或看场电影,但到了时候却因事碍难成行。对于爸爸而言,失信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失信于孩子却事关重大。更糟的是,如果当初承诺时是随口说说,而后又随意违背承诺,长此以往,爸爸的话在孩子的心中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家长在做承诺之初,应首先想清楚,自己做不做的到?做不到的,不要轻易答应孩子,答应的则要尽力遵守诺言。当然,有时确有困难而无法履行诺言,也要向孩子说明理由,并致歉意及再约定履行事宜。记住,再约定的事不能再违约了,一定要慎重地确定自己真正能做到。

一诺千金。

做一个信守承诺的爸爸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从承诺中,会获得安全感、信赖,日后也必能成为一个重信诺、负责任的人。作为家长,教育孩子诚信为人,要先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

“好爸爸”要诚信做人

何谓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即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即遵守诺言,实现诺言。“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语,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民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国无信不兴。”诚信作为人类文化的道德范畴,它是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桥梁。诚信是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千百年来,这一切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都是突出了再突出的,但到今天,这一向被奉为经典的传统道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并且有不断滋生蔓延的趋势。用一句“诚信危机”来概括当今社会并不为过。

在这场“诚信危机”中,许多孩子也不能幸免。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孩子的诚信观念比较淡薄,他们不懂装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说了不做,以种种理由逃避学习。违纪犯错时,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在父母、老师面前许诺,屡教不改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

现在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诚信教育,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相当普遍的家长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为了能使孩子进入重点中学,考上理想大学,只重智育,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于是,“学习至上,成绩至上”也就成了孩子的唯一目标,诚信不诚信倒无所谓。甚至有些学生为了满足家长的意愿,考试时抄袭,考差了回家撒谎或涂改成绩单。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诚信,在西方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契约论”,基本上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践诺、履约的道德规范。守约为正义之源,诚信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诚信教育。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家长身教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有的家长教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玩;有的家长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而他们夫妻之间却打骂不断;有的家长教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如此的家教之下的孩子能讲诚信吗?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家长教育理念的缺失。

影响孩子诚信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家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基础,而且是主导,其它都是辅助,都是补充。学校特别是社会都有不够完善之处,往往有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如果把教育比作争夺年轻一代的战争,那么社会就似战场,学校就如前沿阵地,家庭则似根据地。如果根据地建设得牢固——家庭教育好,则对争夺战的胜利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所以,加强孩子的诚信教育必须从家庭着手,从家长自身做起。

记得依依6岁时,我们全家去逛商场。乘车时用的是公交卡,上车时我只刷了“嘟、嘟”两下便往里走,女儿当着众人面高喊:“爸爸,你还没给我刷卡呢”!“你还小”,我轻声解释。“我都超过1米1了”,当时我和司机都没在意,女儿却很执着。

于是,我们一量孩子果然超过1.1米了,我反身又回去刷了一遍卡。事后,我拍拍女儿的肩膀说:“宝宝长大了,是个诚实好孩子”。

方法二:信用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

所有人际关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来开始和维持的。信用消失,人际关系也会崩塌;没有信用,你就会在所有场合受到别人的排斥。在德国有这样一件事:

一个留学生认为地铁里没有收票的就经常逃票,等到他毕业的时候因为个人信用不好,他的成绩再好也不被大公司接受。有一位银行家说的很明白:“我宁可借钱给那些诚实守信的穷人,也不愿借钱给不诚信的富人,虽然这些富人有很强的偿还能力。”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你必须把诺言视为第二宗教,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由此可见,诚信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的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也都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同样是“二战”的战败国的日本,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在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泰星学校的校训中也有“诚信”这一条。该学校的校长解释说,诚实就是对所有人都要以诚相待,有品位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诚实,所以要一诺千金,要以坚强的意志实现诺言。

在日本,诚信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孩子学校生活的始终。日本学校有一种伦理课,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名誉、正义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日本中小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这本道德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其中诚实是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加强对孩子的诚实教育。要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孩子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在守信教育方面,家长要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给孩子做一个身正的典范。

身教无言力千钧

何谓身教?身教即是通过教育者行为和态度的自然表征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它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是教育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是单向的“教”的过程,是启发孩子主动地体验、感悟世界,是孩子作为被动者接受、并获得的间接经验。

而身教的根本是以身作则,注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孩子,身教的教育效果要高于言教,其道理在于身教作为一种行为作用于孩子,是孩子作为一个主体主动体验、模仿、感悟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言传可以让孩子认识几千个单词,几百首古诗词,掌握计算技能等等;但对一个人健康成长影响最大的行为规范、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无法通过言传来“速成”的,它们只有通过父母、家人及师长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才能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之中。所以,我们说“身教重于言教。”

在人的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教授过自己知识的老师可以说很多很多,但是他的启蒙老师只有他们的父母。无论是孩子的咿呀学语,还是孩子的蹒跚学步,无一不渗透着父母的心血。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最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话不假,但我要说的是,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型社会团体,在家庭中孩子学习、发展他的认知及行为。父母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大家都很熟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位年轻妈妈不顾一天的疲劳,下班后给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被自己的儿子看见。不一会儿,这个年龄幼小的孩子,踩着板凳接了一盆水,也端来请求给妈妈洗脚。

虽然情节简单,但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身教无言力千钧

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的行动。我曾见过两则这样的报道:

其一,200年前,美国有一个叫加纳塞的人,此人博学多才,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对子女教育也十分重视。200年来这个家族已传8代,其中13人担任过大学校长,100人担任过大学教授,14人创建大学或专科学校,18多人成为文学家,1人当上副总统,2人出任大使,20多人担任议员,18人成为报纸杂志总编辑。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押、逮捕、判刑。

其二,也是在200多年前的纽约州,有个叫朱克的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酒鬼、赌徒,对子女不教不管。这个家庭繁衍至今也是8代,其中200多人成为乞丐和流浪者,有些人由于生活无着落客死他乡。子孙中有7人因杀人被判死刑,而因狂欢夭亡或成为残废者多达300人。

由此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是无字的教科书,家长的日常生活修养、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其近自不必说,那么父母是“朱”还是“墨”呢?俗话又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所以不管父母是“朱”还是“墨”,他们的榜样力量都是无穷的。试想,那整天沉湎于打麻将、喝酒、交际应酬的父母,其在孩子眼中的威望会有多高?其对孩子的说服力能有多大?其结果必然是上行下效,孩子不爱学习,迷恋于玩乐。

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不少调查研究成果,向世人发出警示:据统计,不少家庭尽管生活条件颇为丰裕,高档家用电器琳琅满目,却闻不到“书”香,更谈不上“书卷气”。有一半家庭没有书橱,甚至有四分之一家庭连个书架也没有。有的父母只要求子女“好好学习”,却不要求自己“天天向上”,这怎么能行呢?在这样缺乏文化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能有大的长进呢?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中,其素质养成、人格培养与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