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31

第31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榜样(4)

对5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可考虑让他学习金钱的运用及了解金钱的价值,但在使用上,要教孩子懂得节制,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应着重灌输他正确的金钱观念。

给孩子零用钱,不是在打发孩子,也不是补偿孩子,应该在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指导他零用钱的使用、保管方法,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零用钱的教育功效。

还可采取以家长作为银行的方式发给零用钱,孩子想要买东西时,向家长申请,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购买、选择商品,这时家长可以指导他简要地记录零用钱的去向,协助他有计划支配零用钱。

让孩子支配、使用零用钱,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字概念,还可以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从使用零用钱的过程中,建立价值观。

没有支配金钱经验的孩子,会有缺乏自制、惯于依赖的情况发生。家长有求必应,孩子易有挥霍无度的习性;严格约束孩子用钱的家长,则可能教育出一个性情拘谨、行为保守、缺乏独立能力的孩子。因此,无论孩子年龄是大是小,无论零用钱是多是少,家长要记住一个大原则:从小培养孩子节约开支、明智消费、随时储蓄的概念。这样对孩子将来有计划地使用金钱、有效地管理金钱,才会有帮助。

我们提倡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乱花一分钱,目的不是通过孩子的劳动为家里创造财富,让孩子少花钱而存多一点钱,而是要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劳动,习惯于节俭,通过磨练,形成良好的品质,使孩子更有出息。

“好爸爸”要有责任心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名为《背起爸爸上学》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石娃是一个山区农村的孩子,从小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寒。爸爸用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上学的命运,而姐姐则退了学,早早嫁了出去,用收到的彩礼钱为石娃付学费。

石娃的老师很欣赏这个聪明刻苦的孩子,多次为石娃垫付学费,这一切都促使石娃克服种种困难,刻苦学习。石娃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的桂冠。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师范学校时,父亲却因中风而瘫卧床上。坚强的石娃谢绝了乡亲们的帮助,做出了惊人的抉择:背起父亲,走出马莲河,进省城上学……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很多人看后都潸然泪下,我也是受感动者之一。我想我是被片中的父子情深所感动,是被少年的坚韧执着所感动,更是被少年那颗厚重闪亮的“责任心”所感动。感动之余,我禁不住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成年人,孩子们的家长是否具备了足够的责任心了呢?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担负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所以只要你是个社会人,你就时时刻刻在向他人彰显着你的责任心。

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是作为社会的人应有的价值观。所以说,责任意识是每个公民,每位家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无数实践证明,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尽心竭力。

一个家长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充满爱心,全心全意的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事业上有多大的成就,一个家长的责任心决定了他的孩子的未来。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明确责任的重要

记得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如果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那么他就缺乏基本的责任心。而一个道德情感贫乏、责任心不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也是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只有当你主观上真正意识到“责任”二字的重要时,你才会努力去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我们作为家长同时担负着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也就是说,既要具备工作责任心,也要有家庭责任感。如今,有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抱着“混”的思想,只要把一个月的工作“混”过去,工资拿到手就算了事。这些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在欺骗自己。他们以为欺骗了老板和经理,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其实,他们欺骗的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最后才发现自己是最大的受骗者。也有一些人对家庭不负责任,整天喝酒、赌博,上不赡养老人,下不养育儿女,自以为活的潇洒,其实是纯粹的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已。

责任心又可以体现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犯了错误能够主动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并能够主动弥补自己的过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回家后,王老师拿出一张100元假币,这是她当天家长送来书款时不注意收到的。她女儿很生气,让王老师查出来是谁的。妈妈告诉她查不出来了,钱妈妈已经给垫上了。王老师把这张假币随手放在了书桌上。早晨,女儿越想越来气。恰巧的是那天他们学校也收书款。她就趁妈妈不注意,把那张百元假币放进了书包里。到了学校她趁老师忙着收书款时把那张假币交到了老师的手里。她当时还挺得意。

晚上,王老师下班回家发现假币没有了,问孩子的爸爸,她爸爸说没有拿。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女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还得意地说:“妈妈我替您把那一百元‘挣’回来了”。王老师当时就说:“孩子你错了,我们不能做这样不诚实的事。妈妈损失了100元钱,而你却失去了诚信。记住,钱可以通过劳动挣回来,而“诚信”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妈妈给你一百元钱,明天把钱还给老师,要大胆地向老师承认错误。

第二天,女儿把钱还给老师,并诚恳地对老师说:“老师,你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同学们,他们会说我是坏孩子的。”老师说:“不,如果你今天不这样做就是坏孩子了,而现在,我要告诉同学们,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就这样,良好的美德在王老师女儿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了根。

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要全面发展,要立志当科学家、艺术家或企业家,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而能够成为“家”的毕竟有限,一旦成“家”无望,家长、孩子都会觉得理想破灭,没有了成就感。孩子们在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往往胸无大志,缺乏理想,计较得失,甚至心怀仇恨,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

方法二:要重视小事。

“以小见大”是古训,用在此处却也非常妥贴。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确实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如乱穿马路、爱慕虚荣、说话不算数等。

作为社会角色,责任心可以从每天的工作中体现,只有你心怀一颗责任心,你就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责任心永远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而工作态度却往往会比工作本身更重要,人们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不会教会你什么,但说明你对工作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让你受益无穷。

有这样一则故事:

某公司要裁员,下岗名单公布了,有内勤部的小芳和小燕,规定1个月后离岗。那天,大伙看她俩都小心翼翼的,更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她俩的眼圈都红红的,这事摊到谁头上都难以接受。

第二天上班,小芳心里憋气,情绪仍然很激动,什么也干不下去,一会找同事哭诉,一会找主任伸冤,什么定盒饭、传送文件、收发信件这些她应该干的活,全扔在一边,别人只好替她干。

而小燕呢,她也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难过归难过,离走还有1个月呢,工作总不能不做,于是她默默地打开电脑,拉开键盘,继续打文稿、通知。同事们知道她要下岗,不好意思再找她打字了。她特地和大家打招呼,主动揽活。她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反正也就这样了,不如好好干完这个月,以后想给你们干都没机会了。”于是,同事们又像从前一样,“小燕,把这个打出来,快点儿!”“小燕,快把这个传出去!”,小燕总是连声答应,手指飞快地敲击着,辛勤地复印着,随叫随到,坚守着她的岗位,坚守着她的职责。

1个月后,小芳如期下岗,而小燕却被从裁员的名单中删除,留了下来。主任当众宣布了老总的话:“小燕的岗位谁也无法代替,像小燕这样的员工公司永远也不会嫌多!”

小芳走了,小燕怎么留下了?是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给了小燕机会。

方法三:要善于借鉴。

我们常常拜读一些伟人的名言和事例,时时感叹伟人说得是那样的好,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伟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他的坚定的信念和永恒的责任心基础上的。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下面的故事:

一次海难事件中,幸存者8人挤在一只救生艇上,在海上飘荡了8天,仅有的淡水是半瓶矿泉水。每个人都恶狠狠地盯着那小半瓶矿泉水,都想立刻把它喝下去。船长不得不拿一杆长枪看着这半瓶水。坐在船长对面的是一名50岁的秃顶男人,他死死盯着那半瓶水,随时准备扑上去喝掉那仅剩的救命水。

当船长打盹的一瞬间,秃顶男人猛然扑上去,拿起水就要喝,被惊醒的船长拿起长枪,用枪管抵着秃顶的脑门命令道:“放下,否则我开枪了!”秃顶只好把水放下。船长把枪管搭在矿泉水的瓶盖上,盯着坐在对面的秃顶,而秃顶仍眼睛不离那瓶决定众人命运的半瓶水。双方就这样对峙着。后来船长实在顶不住了,昏了过去。可就在他昏过去的一瞬尖,他把枪扔到了秃顶的手里,并且说了一句:“你看着吧!”

原来一心想要自己喝掉那半瓶水的秃顶,枪一到他手里,他突然感到自己变得伟大了。接下来的4天,他尽心尽力地看着那剩下的半瓶水,每隔两个小时,往每个人嘴里滴两滴水。到第四天他们获救时,那瓶救命的水还剩下瓶底部分一点水。他们8人把这剩下的水起名为“圣水”。

这是《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引用的一个故事,一个非常好的有关责任心的故事。它说明了当一个人被委以重任时,他的心灵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就会有自我价值感,就会感到责任的重要,就会变得自律,就会变得主动和积极!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父母,现在就让你的孩子开始负起责任吧!

在这个世界上,最渺小的人与最伟大的人同样有一种责任,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做人就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你将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你将会收获一个成功的孩子!

“好爸爸”要有进取精神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教育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每个做家长的都应该明白,当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时,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是否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道理。孩子也在察言观色,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有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累了,抬起头来看到我们在玩牌、在喝酒、在闲聊,他的学习意志也会减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于工作上的事情、忙于学习提高、忙于劳作,孩子也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

有的家长辞去了工作,想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反而更加消极、懒惰,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生活的榜样。如果家长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尽管年纪大了,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但仍然保持着进取精神。孩子就会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富有责任心、进取心的人。理想、抱负是个体对未来美好前景的一种憧憬,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也是一个人追求上进的不竭动力。一个缺乏理想、抱负,没有责任心、进取心的家长,就不会给子女一个好的楷模作用。其子女及本人往往会因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迷惘,也容易为一些安逸的生活所陶醉,从而丧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走上不思进取的道路。

其实,古今中外,大凡对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伟人,哪一个自幼没有远大抱负呢?一般而言,凡是有远大抱负的人,都是一些富有责任心、进取心的人。如果一个孩子,自幼就看破红尘,那只能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整个社会的一种悲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尽管社会的发展并非是一条直线,但总的趋势应该是如此。

进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民族要进步,就需要人们富有进取精神。只有家长有了进取精神,才能教育孩子好学上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整个人萎靡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进取精神。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做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识,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要有不惧失败的精神

这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励孩子积极进取,二是鼓励孩子不怕困难。要教育孩子:在追求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人生不可能次次成功,但要从失败中走出来,逃避失败就意味着放弃成功的可能。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不怕失败,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人们正要填一口枯井的时候,一头毛驴掉到了井里。井很深,那头驴子又很老,人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把驴子拉出来,尽管驴子哀怜地求救叫喊。无奈之下,人们还是决定埋了它。当第一铲泥土落在枯井中时,驴子叫得更响了,它显然明白了人们的意图。可是,当第二铲泥土落到它背上的时候,驴子却出乎意料地安静了。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泥土落到它背上的时候,驴子都在做一件惊人的事情:它努力抖落背上的泥土,把它们踩在脚下,让自己登高一点。人们不断地把泥土往枯井里铲,驴子也就不停地抖落并把它们踩在脚下。就这样,驴子随着泥土的抖落不断登高,最后竟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潇潇洒洒地走出了枯井。

假如你现在也身处“枯井”,求救的哀鸣也许换来的只是埋葬你的泥土,可驴子教会了我们,走出绝境的秘诀是拼命抖落掉在身上的泥土,使之成为自己的台阶。

另有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