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30

第30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榜样(3)

我出身于普通农家,幼时受父亲身教的影响和儿时生活的艰辛,磨练了我坚毅果敢、执着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我讲究信义,待人诚恳,积极创业,同时不断学习。我很注重家庭的和谐和温馨的亲情,平时很注意为女儿起表率作用。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在女儿的教育上也尽力做到身体力行。好多人都说我教女有方,我的体会是,要想孩子快乐成才,不但要给她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做爸爸的,更要身体力行,给她树立好的榜样。

我晚上经常坐在灯下写书稿;星期日,我经常带依依去图书馆看书、读报,我们还各自定下学习及工作计划,同时二人比赛,看谁的任务完成的好。女儿在浓厚的家庭学习环境熏陶下,养成了自觉学习,好胜、进取心强的好习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孝敬长辈、与别人能友好相处等好品德。

作为爸爸,我们要始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来影响孩子。我们要严于律己,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孝敬长辈,邻里和睦相处,并且助人为乐。我坚持每年带依依回乡下的老家看望我80岁的父母,我一直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从小享受到和睦的大家庭里温馨的幸福生活。同时,由于孩子一直在民主气氛很浓的生活环境里长大,她的性格也变得很乐观、豁达、直爽、大方。

孩子从小到大,我始终把她当作朋友来相处,尊重她的人格、尊重她的意见和选择,多鼓励,少批评。我经常给她讲故事,讲历史;给她买知识性强、富于乐趣的书刊杂志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培养她两天写一篇作文的好习惯。同时,我们还经常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电视,特别是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节目,就互相开展讨论和竞答,从中得到不少见解,也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融洽了亲子关系。

“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发现: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对孩子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要求更严格,方法更适宜,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好爸爸”要有善良之德

曾经在路上听到这样的话:“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我们不难看到,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受了一点委屈之后,立即气势姿势汹汹地带着孩子向别人讨说法,而且往往是听了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之后。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年幼时,我是一个非常调皮,爱打架的孩子。打架的结果不是胜就是负,如果遇到比我小的,自然被我打败,当我兴高采烈回到家门时,被打败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哭哭啼啼的找上家门讨说法,母亲只好当着他们把我打一顿,让对方寻得平衡而归;如果遇到比我大的,自然是我被打败,当我哭哭啼啼回到家门时,也期望母亲带着我,去那个大孩子家讨说法,可母亲非但没去,还把我打了一顿。

我困惑不解,打了别人回来挨打,被别人打了怎么也要挨打呀?母亲一边给我擦眼泪一边说:“孩子,妈就是要告诉你,不要和别人打架,要对人和气……”

母亲说了很多,综合起来就是:人要善良,要与人为善。此后,我就是秉承母亲的教导,无论在部队在地方,无论在家乡在异乡,我都与人为善,由此赢得了一大帮子朋友。

可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把握不好尺度,在家长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

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他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他们给了孩子漂亮的衣裳,美味的食物,但是却忘了给孩子善良。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

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其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拥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并以此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和困难的事。给迷途者指条路,向落难者伸出一只手,用会心的笑祝贺友人的成功,用真诚的话鼓励失落的同事等等,这种看似轻而易举的行动,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朴素的善良,而是用善良浸润后的灵魂,折射出来的人格的光辉,是一种经过善良沐浴后,而散发出来的平和心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句无心的话也许会点燃纠纷,一句残酷的话也许会毁掉生命,一句及时的话也许会消释紧张,一句知心的话也许会愈合伤口、挽救他人。善言、善行绝非高不可攀之举,不经意间我们力所能及就足以温暖他人。我们都很普通,但我们应该善良,善良和真诚可以使一个普通的人成就不平凡。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关爱他人,才会从别人的欢笑、感激中,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

我的善良源于我有一对善良的父母,向接力一样我又把善良的种子根植在女儿的心里。所以,有善良的家长才有善良的孩子。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善心要常有

有这样两则小故事。一则是说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身躯的肠子,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悔恨的眼泪折断了猎枪。

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讲的是孩子给我们成人的善良教育课,那后一个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也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

我继承了父母给予我的善良,善良的血液也从我身上流淌到了女儿依依得身上。孩子自小就善良,遇到流浪猫流浪狗,就要收养,由于我从卫生和安全等方面考虑,从来不养宠物。她的收养要求没有被采纳,于是我建议给这些流浪“儿”在小区的楼下建个家,依依不时的去给她们送水送饭。有时,还把特别脏的猫狗抱上楼,为其洗个澡理理“发”,梳洗打扮一番后,在放回去。

尤其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依依是一定要尽其所能的给予对方帮助,有时是超出自己限能的,我们就告诉他,帮助人也要量力而行。

做爸爸有善心,收获善良的孩子的同时,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方法二:善举不能丢

2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酷爱音乐的年轻人走过维也纳街头。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钢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学去练钢琴。他喜欢作曲,可是有时拮据得连作曲的纸都没钱买。此刻,他就正在回家的路上为生计犯愁。

忽然,他看见一家旧货店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手中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在叫卖。年轻人认出这个小孩曾在他教学的唱诗班当过歌童,巨大的同情心驱使他不由自主地,在单薄的衣衫里摸出了仅有的一点古尔盾,买下了那本旧书。年轻人边走边看那本书,竟发现其中有大诗人歌德的诗作《野玫瑰》。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整个身心被诗的意境溶化了,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从灵魂深处飘了出来。

这个青年就是被人称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他写的这首《野玫瑰》名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其手稿价值连城。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首名曲的诞生源自他的一颗善良之心呢?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善良的种子播入孩子的心田,培养他们善良的品格,才是立人之本。

“好爸爸”要有节俭之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或许并不真正懂得这两句诗的含义。浪费一粒米饭,有什么可小题大做的呢?然而,这个细小的看法,却有可能演变成,花钱大手大脚、浪费随意的习惯。一粒米不珍贵,那么一碗米饭又有什么珍贵的呢?浪费一顿精美的晚餐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节俭尤其体现在细微处。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有真正懂得劳动的艰辛,才会真正理解节俭的含义。这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勤俭节约。

很多的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社会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好,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学会节俭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彩。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勤俭有助于磨练人的意志,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品格。古人曾说过“俭能养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意志,就很难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需要。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优良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让孩子自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是很危险的。

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之一——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感到十分惊奇。日方人员见到客人面带惊异的神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且历久不衰的一大因素。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某些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致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德国前总理科尔有次宴请朋友,快吃完时,发现盘子里还有些汤子,便用面包在盘子里擦了一下。他吃完面包后,发现盘子里还有点汤水,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盘子,用舌头舔了起来。德国之所以能从二战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国,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德国人,都有科尔总理的这种节俭的精神。德国现在富了,但他们没有忘记过去。

与日本、德国相比,中国相对较穷。虽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但人均收入仍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处于温饱线以下,有数百万的学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因此,我们更需要勤劳节俭。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家长要端正认识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子女一般都是尽量满足其需要,这在情理之中。但在孩子的吃、穿、用等方面盲目攀比,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追求享受、虚荣等不良心理。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勤劳节俭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粥一饭都来得之不易,一滴水、一度电都是经过工人的辛勤劳动得来的,父母供他们衣食住行所需费用,也不是不费力气就挣来的。

我的爸爸虽是一介布衣田农,也不乏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我们讲的好多道理,是当时很多父亲讲不出来的。还记得爸爸最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能干的,不如会算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受了穷。他用这句话教育我们在勤劳的同时,要懂得筹划和计划。

爸爸还有一句话,我一直都记得,那就是“勤打扫院子少赶集”,意为勤快、清洁是提倡的,而没事赶集乱花钱买不当用的东西,是他所看不惯的。这种类似警示语的话,爸爸说过很多很多,给我们兄弟几个的影响很大。

方法二: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的。家长要有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严格要求自己,生活要俭朴,精打细算,如珍惜粮食,节俭用水、用电等,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要让孩子从小事着手,养成节俭习惯。首先在使用玩具和学习用品上要讲节约,不要因为玩具不好用了就丢掉,而是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修上;写错一个字就撕掉一大张纸,不要老是碰断铅笔芯,书包、笔盒能用就用,不要轻易换新的,做到物尽其用。同时要在生活上讲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要高档化,只要吃饱穿暖,整洁大方就可以,不必过分讲究。

写到这想起一件让我脸红的事。

那是2009年初春的一天,我一不留神将桌子上的石英钟碰到了地上,被重重的拽了一下后,它就罢起工来了,任凭我怎么鼓捣,它就是不走,最后我把它判了死刑:又拽在了床上。没成想,这一拽它竟奇迹般的活过来了:滴答滴答的走上了。

三天后的晚上,我要把家里能走的钟表,包括电脑、手机等统一时间,以中央电视台7点开始的新闻联播为准,这一对点发现,有的快10分钟,还有的慢8分钟,都调准了钟点后,突然想起,前几天被拽过的那个石英钟。石英钟像往常一样滴答滴答的工作着,可当我一看点,气就不打一处来,它竟然才走到4点多,一天慢一小时,这还要它何用。于是,我把它从客厅“轱辘”到卧室(此钟是一个直径20多公分的汽车轮胎造型)。

12岁的女儿依依迅速到卧室拣回来,一脸严肃的质问我:“爸爸,你干嘛这样对待它?”

“这个破表坏了,还留它干嘛。”

“不会修修啊!”

“不值得一修。”

“咋不值得一修了,25块钱买的,花两三块钱就能修好的。”

我一时无语,心想:孩子的话也在理。于是,我又拿起《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看了起来。

半个小时后,女儿拿着已经修好的石英钟(至今还在安全正点的运行着),像家长对孩子一样的对我说:“我已经把它修好了,告诉你,以后不许这样了。”我想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的连连点头。我既羞愧又欣喜,羞于自己作为家长的所为,喜于女儿的知道节俭和乖巧懂事。

方法三:家长给孩子零用钱要适当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金钱、数字概念的认知不同,所以给孩子零用钱时,应先考虑孩子个别的成熟度及需要。

通常零用钱的需求与年龄是成正比的,年龄愈小的孩子,给的金额愈少,间隔时间愈短,也就是说,5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每天给他小额零用钱,而学龄的孩子,则可以一次给他多一点的零用钱,并每个星期或每两个星期给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