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25

第25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玩伴(6)

日本心理学家井深大曾经说:“对于孩子来说,拆卸玩具也许正是他们玩的目的……如果大人在孩子正专心致志地拆玩具时加以制止,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干涉,反而失去了育人的机会。”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获得父母常常不能给他们带来的知识与独立操作能力。家长应该看到,也可能在拆装玩具的过程中就塑造了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在玩弄沙土的过程中就培养了一个未来的建筑师,在玩过家家的过程中就孕育了一个未来的教师或医生……

方法三:发现并保护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潜能的显示器,也是培养孩子智慧与能力的最好营养品。但是,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依大人意愿,无情地中断了孩子的自发兴趣,造成孩子智力发展的营养不良或失调,使孩子智慧生长的幼芽过早地枯萎了。致使许多孩子上学以后,不知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到了青年期,也就什么兴趣都没有了。没有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动机,人的智慧也显得平淡无奇了。

因此,爸爸应该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去发现他们的灵气与偏好,或在孩子提的一大堆“为什么”的问题中,找出能使孩子喜笑颜开的那种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是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的特点。

有的孩子从小喜欢涂涂抹抹,家里的墙上、地上画满了他的杰作,往往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全神贯注,津津乐道。家长见到孩子把墙画脏了,切不可打骂指责,伤害孩子的兴趣,应加以正确引导,为孩子提供绘画工具与纸张,让孩子参加绘画班,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施展他们的才能,使这种兴趣转化为一种绘画能力。

对于爱在墙上作画的孩子,家长除正面讲道理之外,还应满足孩子表现自己的欲望,把孩子的画展现在为他开辟的小天地里,既能激发了孩子的创作兴趣及表现欲,也帮助他改掉了乱抹乱画的毛病。在父母精心的培育下,孩子萌发的各种智慧潜能就会茁壮成长起来。

善玩的孩子能创造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创造的历史。从窑洞到摩天大楼,从马车到宇宙飞船,从松明到人造太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而创造来源于人。只有人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打破常规,创造奇迹。

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期,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此时奠定的基础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据美国有关创造力研究结果表明:3-5岁是孩子创造性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4岁时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测试得分最高,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孩子在婴幼儿期,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主要的活动是以玩耍为主,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玩耍活动很少约束,孩子有很多自由的空间,去随意地玩、随意地想、随意地发挥。而这时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对孩子的想法或行动进行过多地干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胡思乱想遭到别人的否定和指责。所以创造性思维发展良好。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要开始面对学习活动,这时的家长就变得“严厉”起来,因为他们此时强调的是孩子应该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重视孩子能否正确地思考。他们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当孩子没有按照成人教给他的那样去做,孩子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这样孩子为了迎合成人,渐渐放弃了自己的“胡思乱想”,乖乖地向着成人们想要的答案思考着,这样自己便能得到大人们的赞赏和奖励。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社会需要发展,发展就要依靠创造力,只有孩子拥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保证社会的进步。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在玩耍中培养起来的。玩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玩耍中,孩子的创造力日益提高,从单纯的模仿发展到创造,他们逐渐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开展新型的玩耍情节,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制作玩耍道具等。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多动手培养创造性思维。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一刻也停不下来,总是摸摸这、动动那,这时的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弄乱了东西,而粗暴地制止,应该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同时给孩子正面的解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搞一些小发明。在手指尖的触摸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比如,我女儿依依幼时酷爱手工玩耍,在每次的制作过程中,依依都会不断有新异的想法和创意,这使得她手里的小手工经常花样翻新、独具魅力,在小伙伴当中深受欢迎。

依依的手工作品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4岁时做的那架纸飞机:双翼伸展,机头高昂,看上去很神气。更主要的是它的身后背着一个“降落伞”,使整架飞机看上去是那么与众不同。依依举起飞机使劲朝上空一掷,只见飞机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身上的“降落伞”打开了,飞机缓缓降落,直到平稳地落在前方地面上。

我惊奇地问她,是怎么想到要在飞机上挂“降落伞”的,她说,最开始她也是折普通的纸飞机的,玩着玩着,她就想如何能让飞机飞得既稳又时间长?当然是延长飞机落地的速度了,可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她在心里谋划着一个又一个方案。

当她看到桌子上的塑料袋时,眼睛不由得一亮,咦?要是给飞机按个“降落伞”会什么样呢?于是拿起剪刀,从塑料袋上剪下一块正方形的塑料片,然后给四个角分别系上一根细线,再把四根线汇总到一起,系到了机身上。“试飞”的时候,依依看到飞机到达最高点后,斜着身子往下落,这时候它身后的“降落伞”飘到了它的上空,线被拉直了,塑料片也鼓了起来,飞机忽忽悠悠在“降落伞”的阻力作用下,慢悠悠地落了地。那情景让依依激动不已,忍不住大声欢呼。

用普通的纸折出飞机,是一种创造;而在飞机上吊降落伞,延长飞机降落的时间,则是一种更智慧的创造。

方法二:给孩子自由的想象和玩耍空间。

不要认为孩子荒唐,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或微不足道,不屑一顾,而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创造离不开想象,孩子靠想象力开启幻想世界。只有在这种自由幻想世界里,创造思维才会萌发。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出类拔萃,望子成龙的父母们通过各种活动、特长学习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没有一点空隙,即便孩子还在襁褓之中也不放过。与此同时,孩子自发的自由玩耍——如捕捉蝴蝶,玩木头、石块、布娃娃,或与父母在地上打闹……却在匆匆忙忙的时光中丢掉了。

其实,家长应该摒弃这种思想,让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玩泥巴、捉臭虫、在院子里奔跑、在海滩上嬉戏,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在自由玩耍中,孩子双手的灵巧性受到锻炼,因四肢运动与大脑思维之间的生理联系,而促使孩子大脑最富创造性的区域得到开发。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等。

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天地中,常常有创造性的表现,创造也会给他们带来快乐,使精神、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儿童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方法三:让孩子玩出特殊的才能。

玩是孩子的天性,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玩,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玩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玩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有许多有特长的孩子,就是在玩自己爱玩的东西时,从而有了小发明小创造。

16世纪末,荷兰的一位眼镜商,他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很顽皮。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镜片的工人一起玩镜片玩耍,他把近视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放在一起,想看看镜片的变化。他一会儿拉开一点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奇地大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拉在近前了。眼镜商人从儿子的玩耍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望远镜就这样发明了。

其实,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贡献。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麦克斯,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的父亲发现和培养出来的。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儿子画的画很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儿子画了一个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菊花朵,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的叶片,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父亲非常惊异地发现儿子对几何图形的控制能力,继而不断地启发引导,使他很快对数学入迷,终于成为一代杰出的数学家。

不让孩子玩,等于在泯灭他们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驱动力,一切创造发明也就无从谈起。

家庭玩乐不寂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玩耍,而幼年时的大多数玩耍是在家里完成的。有的是孩子自己摆弄玩具,有的是和来家里做客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而更多的是家长陪孩子一起玩乐。

如果爸爸能在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并利用玩耍时接触到的事物和材料,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这样,孩子不仅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而且也避免了因缺少与同伴交往而产生的孤独感。

对家长来说,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良好情绪往往会冲淡自己在外因工作等方面原因,而造成的不良情绪,也从中体味到童年的美好和亲子之情,并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由此更好地引导孩子潜能的发挥。

但是有些家长,把和孩子一起游戏看成是“陪孩子玩”,孩子是发起者,父母是跟随者,父母要被动地跟着孩子走,自然是一件不太轻松和有趣的事情。父母情绪不高,孩子也自然不会太高兴。如果把和孩子一起游戏看成“和孩子一起玩”,爸爸和孩子同在一个游戏的氛围中,一起笑,一起探究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享受和交流其中的乐趣,孩子、家长都乐意。

在与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爸爸还应该多动用自己已经成熟的洞察力,去发现怎么做会使孩子,在与家长的游戏中更快乐、更尽兴。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做孩子最好的游戏玩伴

爸爸与孩子玩时,既作为长者加以指导,又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真正伙伴。例如,玩看病的游戏,孩子肯定愿意当医生,爸爸就可以当病人,有时“医生”不知该说什么时,爸爸就可以提醒他该吃药了或给开个药方等。

还可以按照图画书里的人物来扮演角色。如:讲《小兔子乖乖》的故事,爸爸与孩子可以分别扮演大灰狼和小白兔,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了口语表达能力及复述故事的能力。

弹杏核儿和弹琉琉,是我和依依经常在家玩的游戏,这一游戏从依依两三岁开始,已经持续了10年之久。首先我们席地而坐,把杏核或琉琉(有时是圆的跳棋子或五子棋子)放到地板上平均分数,接着每人手里暗攥几个(最少一个,多了不限),然后分别将手心打开,查看对方出了几个子,谁出的多谁就争得了优先权,将双方的子放到一起撒向地面,然后选择小指可以划过的最近的两个子弹起,如果击中了要弹的那个子,而没有碰到其他的子就赢得一子,直到没有击中目标或碰到了别的子而终,再将发子权转交给对方。

还有一种玩法是参加的人每人每次将杏核一枚,放在一个浅窝里,窝外再画一圆圈,然后按“剪子、包袱、锤”确定玩的次序。参加玩的人用自己的母球,弹击浅窝里的杏核儿,弹击出圈即归赢者,并可连续弹击。如一次没有将浅窝内的杏核弹出,则让下一人轮流弹击。

当孩子大一些了,可以玩和文字有关的游戏,比如我和妻子常常和依依玩“造句”游戏。一个人随意说出3个互不相干的字或词语,让对方造句,并且句子中必须包含这三个字或词语。造不出来,就要被罚表演节目。依依对这个游戏很有兴趣,我们常常在夜里关了灯之后,躺在床上玩此游戏。有时已经很晚了,我们有心停止游戏,告诉依依该睡觉了,可依依总要纠缠着:“再比一次,再比一次……”

再比如玩成语(词语)接龙游戏。这一游戏活动,最好是爸爸妈妈都参与,人多显得热闹,这也是多年来我家一直保持的一个游戏项目。随着依依的长大,她已不满足于这个“老曲目”,于是她提出了改进的办法。依依提议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外两个人以此字为“头”说成语,有些没说不上来的,经过提示抢答,三人彼此轮换主持,那场面既激烈又好笑。

方法二:做手工让孩子心灵手巧

常常听到有家长指责正做手工的孩子“瞎忙活什么?有那时间看看书,多做两道题!”每当这时,我总为这样的家长感到遗憾,因为他不仅仅驱走了孩子此时萦绕于心里的快乐,而且毁掉了孩子进行动手能力、创造力、想像力训练的机会。

现行学校教育实行的是手脑分离、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而一个人具备怎样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想像力,决定着他具备怎样的综合能力。一个只会做卷子背课文的学生,只是“书呆子”,不会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

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漏缺,实现脑手身结合,最好的选择就是鼓励孩子多做手工。因为,通过手工操作完成作品的过程,需要孩子思维、观察、判断、决策、美学、操作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来完成自己喜爱的作品,如此孩子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想像力会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依依是个小手工痴迷者,从折纸到捏橡皮泥、做立体画……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手工她都不拒绝。在她卧室的一个角落里堆放着两个大纸箱子,里面装满了她的“作品”,而墙上挂着的千纸鹤,门上粘着的五彩星星,电脑、电视机上摆着的“不倒翁”娃娃,更是依依倾注热情和智慧的心爱之作。

每天孩子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摆弄那些小东西,我不仅从不阻止她,认为她忙活那些东西是浪费时间,而且尽量为她创造条件,孩子需要什么资料、工具,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她,做好她的“后勤部长”。有时候我还会和她一起动手做,做她的助手的同时,也分享她的快乐。

方法三:爸爸的身体是最好的玩具

在和家长交流教子经验和感受的时候,谈到让孩子尽情玩耍,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唉,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就要舍得花钱。你说,去游乐园玩,哪样东西不要票?而且那门票都贵得吓人;带孩子去旅游,吃住行一路下来扔出去的钱也不是小数目;给孩子买玩具吧,现在的玩具动辄上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