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24

第24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玩伴(5)

记得女儿依依3岁的时候,她妈妈带她到学校操场去玩。一个经常和依依在一起玩的小姑娘骑着一辆童车,在依依面前飞驰。依依向妈妈申请:“我也想玩!”可是当时她的童车不在身边,没有车子给她骑。她指着小姑娘的背影说:“我要骑那个!”她妈妈笑着说:“那你去问问小姐姐,看她能不能借你玩一会。”依依怯怯地走到那个小姑娘面前:“姐姐,能让我玩一会吗?等我的童车拿回来,我也借给你玩!”小姑娘果然答应了,依依高兴地骑上了借来的童车。

可是还没等她蹬出几步远,小姑娘反悔了。追过来抓住车把,非要依依下来。依依不高兴了:“你答应我的,我还没骑呢!”坐在车上不肯下来。两个人僵持着,谁也不让谁。只见僵持了一会之后,依依从车座上跳下来,但两手还是紧紧抓着车把,带着讨好地笑对小姑娘说:“姐姐,谢谢你,我就骑一圈,好吗?”小姑娘不动摇,依依继续“做工作”:“我的玩具给你玩,好吗?”

经过一番“交涉”,小姑娘终于松开了抓车把的手,依依欢快地跳上车,绕操场转了起来。那个小姑娘也接过依依的玩具欢快的玩起来。此后,她们就成了好朋友。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所接触的生活面、知识面越来越宽,好奇心越来越大,随之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幻想,幻想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自己在那里做什么等等,这就是玩耍的世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玩耍,以便更好的发挥玩耍的积极作用,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玩耍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

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我们早就知道“智商”一说,如今人们口中多了“情商”一词,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有“玩商”,也就是孩子对玩耍的参与及收获。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具,每个孩子都爱玩。虽然已做家长,但是我们一定还记得自己孩提时代玩耍时的样子。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放学后的黄昏是玩耍的最美好时光,书包往家里的炕上一扔,人刺溜就钻出了门。大家三五成群聚到一起,春天玩扔坑、推圈、踢毽子,夏天去河里抓鱼摸虾,秋天到广阔的田野里捕鸟,躲到稻草堆里捉迷藏,而冬天好玩的游戏就更多了,坐雪爬犁、甩陀螺、打雪仗、堆雪人……一年四季,365天,几乎每天都要玩到星星露头,各家门口出现母亲的身影,响起:“回家吃饭了……”的呼唤,大家才玩兴未尽地散伙。

周末、假期要帮家里干农活。小学的时候,我干得最多的活是打猪草、拾牛粪、打柴禾。猪草自然用来喂猪,牛粪卖了换回买笔和本子的钱,柴禾自然用于生火做饭。虽说是干活,可是不乏玩的乐趣。垮着篮子邀约着伙伴一起去地里打猪草,你追我赶,边干活边唱着儿歌,任务完成了就把篮子找个地方放好,大家一起抓蚂蚱、扑蝴蝶、捉蜻蜓,直玩得一身土一身汗,才背上猪草回家。正是由于有了童年的丰富的玩耍生活体验,才有了今天东子的快乐教育理念。

想玩、爱玩、会玩,在传统中国人的眼睛里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最典型的解释就是“玩物丧志”。但是在儿童世界里,这套成人的逻辑并不管用——想玩是理所应当,爱玩是天经地义。然而会玩就不那么简单了——这要靠孩子自己的智慧。

会玩是儿童起于快乐,终于智慧的一种最佳学习效果。玩耍蕴藏着儿童的发展需要和教育契机。孩子从玩耍中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自发的探索,能够接受更多的环境刺激,有助于促进脑的发育,启迪智慧,使大脑技能得到充分发展,因而也就更聪明。

瑞士着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的玩耍要经历三个阶段:

1.练习性玩耍,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玩耍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拖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对幼儿来说,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个玩具或材料,只要他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还有挑战性。

2.象征性玩耍,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时期,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幼儿玩耍在象征性阶段正是想象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3.规则性玩耍,从孩子4-5岁开始出现,意味着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和规则等),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戏,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不断拓展游戏的空间。

看来,一个“玩”字里的讲究还真不少,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一步步变得更会玩、更聪明呢?

答案只有四个字——亲子共玩。爸爸只有多观察孩子,多为孩子创造游戏的氛围,多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才能引导孩子玩出智慧,玩出精彩!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要精心创设环境,鼓励孩子“想玩”

问100个孩子想不想玩,100个孩子都会回答你“想”。但是这份“想”,有时候也会被你的期望、漠视和不耐烦所湮没,需要重新被唤醒。这时,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创设个愉快的游戏环境。

首先,在环境布置上要综合考虑颜色、形象、声音等各个方面。其次,要为孩子提供可直接接触的环境,一个能让他尽情玩的地方,比如:沙坑、水池、攀爬工具、仿真玩具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设“玩”的人际环境:常常与孩子一起玩耍,采用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使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游戏产生兴趣并投入其中。

方法二:要细心关注孩子,激发孩子“爱玩”

“爱玩”建立在孩子“想玩”的基础上,是外在主动性行为的体现。所以,家长必须先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最想玩的是什么,然后从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游戏,也就是关注孩子的活动需要,捕捉孩子玩耍的机会,并创设条件,提供刺激,诱发经验,使孩子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玩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千万不要代替孩子解决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给他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让他自己探究,才会使他玩得更痛快、更持久。当然,如果能够跟随孩子的进展,巧妙地提供一些玩具或者故意设置一些悬念,会让孩子玩得更加投入。

方法三:要融会贯通,引导孩子“会玩”

探索是游戏的前奏,孩子爱玩,就是因为玩与探索密切相关。当孩子将他搜索到的东西糅合进游戏中玩的时候,就进入了“会玩”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爸爸就必须融会贯通地看待“玩”——把“玩”与孩子的健康发展联系起来,了解孩子游戏的需要及其所处的阶段,把握孩子好学、好动、好奇的特点,关注伴随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契机,在教育与孩子的发展之间建立平衡点,引导孩子在“会玩”中学习,在“会玩”中探索,在“会玩”中开出思维的花朵。

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爸爸可以与孩子一起探索,有意识地进行质疑、诱导和启发,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欣赏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对新鲜事物喜欢尝试、动手,产生疑问等有价值的探究行为。

游戏是孩子发展其人际关系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鼓励孩子参加更多的结伴游戏和集体游戏,就是为孩子的情商加分。

会玩的孩子大多调皮好动。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初的调皮好动,是孩子独立和自主的自然流露。在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里,有创造力、想象力、有主见、有胆识的开拓型人才,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调皮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往往充满活力、有主见、富于创造性和聪明能干。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调皮好动的孩子,不要因严加管束而泯灭了孩子的天性。

科学实践证明,2至6岁的儿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脑要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

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联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活动、处理问题等。通过玩耍,孩子能增进识别物体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

所以,会玩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

能玩的孩子更智慧

科学研究认为: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仿佛是一座宝库;人的潜能所能包容的智力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样巨大。一个孩子的大脑就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

开启幼儿潜能的最佳方法就是玩耍。玩耍是人类思维与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在玩耍过程中,可以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其逻辑力、训练推理力、增进创新力、加强判断力、拓展想象力等多种认知能力;能够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在玩耍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毅力、合作与社交能力等;同时还能提高其身体的运动能力、协调能力及灵敏性等。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们喜欢“逮猫猫”捉迷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能把一根竹竿当成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激发和调动着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贪玩的孩子多智慧。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着。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

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耍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许多优点,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胆,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所以,幼儿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学,切莫只学不玩或多学少玩,那样就违背了儿童行为科学的规律。

一位父亲刚买回了一块金表,结果不到5分钟就被他5岁的儿子拆坏了,父亲怒不可竭,为此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当这位父亲把这件事告诉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后,陶先生诙谐地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没了。”

许多父母听到这段故事后都会有同样的体会,省吃俭用为孩子买来玩具后,不到几天,就被孩子弄得七零八散。每每看到这种情景,父母常会对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大加制止,轻者责备,重则打骂。

实际上,拆玩具正是聪明孩子玩玩具的意义所在。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摆弄、按规范操作,他们玩的更大兴趣是通过“破坏玩具”,从中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儿童的这种“破坏行为”都是有前因的,这个前因就是孩子头脑中的疑问,如:小汽车为什么会走?布娃娃怎么会叫?小闹钟是怎么响的?人是怎么钻到收音机里去说话的?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观察到许多对他们来说非常奇妙的现象,继而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他们希望能尽快找出答案,为此,他们不知深浅地拆开了玩具,甚至家中的贵重物品。而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许多东西,如钟表、收录机、电话等都成为了他们的玩具。

如果家长为了爱护玩具,不许孩子任意摆弄玩具,这个玩具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意义,压抑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孩子所失去的东西远远超出了玩具的价值。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要了解孩子玩耍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责备孩子“不知道爱护玩具,是个败家子。”其实,孩子的玩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孩子在玩中学习,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家长对孩子的“破坏性玩耍”不应用禁止的方法,而应正确加以引导。首先,爸爸应告诉孩子有些玩具可以拆,有些玩具不能拆,家中非玩具性物品,特别是贵重物品更不能拆。其次,要为孩子选择可拆装性玩具。在选择玩具时,有些家长认为越贵的玩具越好,特别是为孩子买电动玩具。但事实上许多价值昂贵的电动玩具并非有利于孩子的智慧,一些拆装性玩具却是物美价廉,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在选择玩具时,要以是否能开发孩子智力、锻炼孩子动手能力作为选择标准,切忌以价格档次的高低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

许多孩子对玩具或物品只知拆,不知装。组装玩具能帮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物品及玩具的操作原理。但是,组装玩具的难度要比拆散玩具更大,孩子经常是因为装不上而放弃尝试。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对孩子给予指导、启发。当孩子组合完一个玩具或物品时,他们会体验到巨大的成功,了解到玩具的内在价值。不仅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与探索欲,也知道珍惜玩具或物品了。

方法二: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玩耍。

我们的父母常常对孩子处处不放心,对孩子监视太多,就连孩子玩的时候也不放过,看见孩子津津有味地玩泥沙,就训斥他们把衣服和手脚弄脏了;看见孩子爬树,生怕孩子摔坏了、擦破了皮;孩子跑得快了、远了,又怕孩子学野了。孩子在各种清规戒律下,怎能开心地玩?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玩耍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天地,他们用沙土堆出各种动物或建筑模型,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在拆装玩具的过程中去展现他们的创造成果。所以,父母应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玩,让孩子突破常规地玩。家长要敢于“忽略”孩子,这种“忽略”不是放弃教育,而是对孩子的创造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