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22

第22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玩伴(3)

基于这几点,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充分发挥电视的教育功能,而非因为有问题出现,就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地禁止,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电视只是工具,如何用,关键在人。引导得法,电视就是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窗口;否则才会沦为“隐形杀手”。

方法二:要教会孩子看电视

既然看电视是学习的途径,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知识、经验,带来快乐和见识,那么就让我们把电视还给孩子。当然,我强调的是,重在引导。不是说支持孩子看电视,就完全放手,让孩子随意、自由地看。上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我说过错不在电视,而在于家长的疏于引导和监管不利。

想一下,对于孩子喜欢看而我们不希望孩子看的节目,我们如何处理?粗暴干涉,严厉禁止;劝说无效,听之任之;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希望他们看……对号入座,我们会发现,选择第三种的家长很少很少。

还有,当三口人围坐电视机前,看到不适合孩子看的节目,我们怎么办?大多数家长会毫不迟疑地换频道,还有一部分家长态度严厉地对孩子说:“去,看你的书去!”也有家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这么一会,看就看吧。

再问一下,您经常帮孩子选择电视节目吗?您经常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吗?您对孩子喜欢什么节目不喜欢什么节目了解吗?您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刚刚看完的电视节目吗……

对照上述问题,自检一下。我敢说,要有很多家长摇头,感觉到自己在孩子看电视的问题上,缺乏引导和监管的。

我在放手让依依看电视之前,是先教会她看电视。

首先,帮助孩子确定看电视的时间表。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报,根据她喜欢的节目所在的时间段,统筹安排她看电视的时间。然后形成表格,挂在她的书桌前。孩子自觉遵守时间表,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按时看电视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无节制地看电视,而且可以增强目的性。当然这个时间表是灵活的,只要总时间量不改变,具体时间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比如,某段时间少儿频道在中午播放依依喜欢的节目,那么时间表上看电视的时间就挪到中午;如果晚上有依依想看的节目,那么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就挪到晚上。而且,看电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做完作业之后。如果放学以后就有好看的电视节目,我会让依依先看电视。她开心地欣赏完电视节目,自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养成习惯后,依依很自觉,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看书什么时候玩耍,依依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很少用我们督促。

其次,培养孩子对科学有益的电视节目的兴趣。小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单纯让孩子陷入到动画片的世界,那样电视的教育功能就被削弱了。除了动画片,还有好多节目孩子可以看,比如动物世界、科技探索等等,只要科学引导,孩子也会对这些节目产生兴趣。

不过,每个人看电视的兴趣不同,平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能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更不能认为孩子只喜欢看娱乐性的节目,就不是好的兴趣,就横加干涉。毕竟,让孩子看电视,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开心快乐,学习、增长知识是建立在开心基础上的。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内心委屈、没有兴趣,节目的知识性再强也白搭。

第三,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一是教会孩子选择节目,懂得哪些适合自己看,哪些不适合。电视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电视节目,但我们不可能都看。这就需要我们做出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电视节目看。大多时候我会和依依一起看电视报,将适合她或者她喜欢的节目圈出来,然后列入时间表中;二是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学会批判地吸收,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哪些内容是糟粕。

当然,这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只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的判断能力自然会日益提高。

方法三: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是因为,一来孩子能否成为电视的主人,能否科学看电视,在电视屏幕前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引导;二来大多家长忽略陪孩子看电视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那些相对来说闲暇时间很少的家长,常常放手让孩子自己看电视,甚至寄希望于电视能拴住孩子,帮他们陪伴孩子,以便自己有精力去工作去应酬。

不让孩子看电视,是个错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看电视,也是个错误。要让“看电视”成为一件科学而快乐的事情,您就要精心作好孩子的“领路人”。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增进和孩子的感情,并可借共同看电视之机逐步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其内心感受,从而更有利于日常的交流、沟通和这样引导;

第二,可以及时消除电视中某些不良镜头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孩子看到暴力打斗的镜头,我们就要和孩子讨论,就事论事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美的值得学习的,什么是丑的需要批判的,从而避免孩子的内心受到不良刺激。这就要求我们在陪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力不能全放在电视屏幕上,还要留意观察孩子看电视时候的表情,如果孩子流露出恐惧、过于兴奋、生气等情绪,就要注意了;

第三,可以及时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些有益的节目,涵盖的知识较多,孩子可能一时领会、理解不了,有家长在旁边陪伴,就可以随时问父母,请父母讲解了。家长这时候需要耐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这样,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才会得到激发;

第四,便于随时和孩子讨论电视节目。如果你不陪孩子一起看,如何和孩子进行“电视批评”?你连孩子在看什么都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电视节目你也不了解,可想而知,你和孩子还能交流什么。

陪孩子看电视,随时可以就某个情节、镜头进行讨论,不仅提高了孩子的鉴赏能力,而且提高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好爸爸一定要陪孩子看好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那点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

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开拓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事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同时,读书还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坎坷和磨难,给我们打拼的勇气和希望,和战胜困难的力量。读书还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读课外书有助于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博览群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自然会产生写的欲望。而且因为读的书多,写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

孩子在学校主要依赖老师、教材和课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看喜欢看的课外读物,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认知、主动吸收知识和掌握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使孩子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

纵然读书有诸多好处,可我们的孩子课外阅读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我曾对100名孩子做过一项调查,每周课外阅读3-5小时的中小学生占36%,每周课外阅读3小时以下的中小学生占45%,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中小学生占19%。

关于不读书的原因,40%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读课外书,10%的学生表示无课外书可读,30%的学生称没有读书氛围,20%的学生表示家长、老师不赞同读课外书。

其实,家长不仅要放手让孩子阅读课外书,而且要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不要关闭这扇门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所以,我们不要对孩子关闭阅读这扇门。

当今,应试教育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在剥夺和遏止孩子课余得到心灵抚育的机会,关闭了孩子通往课外书籍的大门。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社会普遍认为孩子读课外书与考试成绩不会有太大关系,衡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凭一张试卷和一个分数来说明。

所以在这只手的操控下,爸爸们普遍认为分数、成绩是第一位的。在他们看来,孩子只有考上学才算成才,于是就对高考落榜的孩子说:“这些年的书白念了!”而考学靠的是分数,不是看你读多少课外书。所以,很多家长不仅不支持孩子看书,而且剥夺孩子看书的时间,一味逼孩子学习。

也有家长允许孩子看课外书,但前提是必须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所以他们为孩子准备的“课外书”大多是课本外的习题集、教辅资料,亦或者作文选之类的。也就是说,孩子阅读的功利性很强: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考学而进行阅读。我曾经看过很多孩子的书包,里面除了课本,就是父母给买的各种教辅书,什么“同步训练”、“英语习题”、“单元测试”等等,而童话书、故事书等一本也找不到。

在这只手的操纵下,孩子们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闲暇时间越来越少。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空间也都被作业、习题和考试挤占了。

我们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想一下,当我们也是孩子的时候,谁不曾幻想得到潘多拉的魔盒,放飞最后的希望?谁不曾幻想骑上巫婆的扫帚,独自在湛蓝的天空自由飞翔?谁不曾幻想采撷到神仙的七色花,实现美丽的七彩梦想?谁不曾幻想拥有神奇的飞毯、魔杖、百宝箱、神笔……可是,为什么当我们做了父母,就要剥夺孩子这些梦想呢?没有这些美丽的梦,孩子的童年该是何等的黯淡无光啊?

所以,请不要对孩子关闭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方法二:阅读改变人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读书功利化的一种体现,我对此不予赞同。我想说的是,读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东子自身就是这样的例子。上了6年学,我就告别了校园生活,后来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勤勉的自学,才一步步走到今天。多年来,家里没有添置什么高档家具和家电,但是让我自豪地是,书房里站立着5个书柜,整整齐齐码满了书,看起来是那么充满豪气,它们是我这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曾经对被评选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

可以用培根的一句话来概括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可以说,一个平凡的孩子,会因为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而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民族,会由于重视阅读,而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而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阅读习惯,就像一个没有翅膀的纸飞机,飞不高,也飞不远。

方法三: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读书,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更要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想学而有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可是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喜欢读书,并进而让书融进自己的生活,提高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呢?谈到这个问题,总是令很多家长头疼。因为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孩子不愿读书、讨厌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们都用来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了,要看书?实在静不心来,也坐不住。

所以,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得到的,需要耐心和信心。总结这些年我引导依依读书的体会,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读书要趁早。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当孩子掌握了600个最常用的汉字时,就可以阅读一般书刊的80%的内容;掌握了1400个汉字,就可以阅读一般书刊的95%的内容;掌握了2400个汉字,可以阅读一般书刊的99%的内容。所以,要孩子早早接近文字,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当然,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带有强迫成份,而是采用巧妙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走上阅读的道路。

2、保证读书时间。读书贵在坚持,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松一天紧一天读一天歇一天的。如果每天都给孩子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一天只有10分钟,日积月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3、营造读书氛围。读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此才能保证孩子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地读书。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如果父母是知识分子,本身都有阅读习惯,言传身教,自然能给孩子良好的影响。

总之,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经成为历史,“课本之外,别有洞天”,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孩子把阅读当作生活方式,那么就等于给了孩子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给了孩子翱翔广阔天空的翅膀……

方法四:和孩子一起读书

在中国,亲子共读是一个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

导致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第一当然是一大部分家长压根就不允许孩子读课外书,自然也就谈不上陪孩子一起读书了。第二,许多家长自身就没有读书的习惯,自然更没有意识和孩子一起读书。第三,对于那些不反对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有一大部分人抱着“孩子看书很乖,又不是闯祸,不用看着守着的,就让他一个人看去吧”的想法,对孩子的阅读不管不问。

这种种表现只说明一个问题:家长对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电视纵然好看,自己纵然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东子认为,书一定要陪孩子读。因为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第一,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绝好途径。有的家长抱怨,家里买了许多名着、精品图书,孩子却碰都不碰。想一想,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这些书,孩子会置之不理吗?第二,这是一个和孩子交流感情的绝好机会。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三,便于及时了解和引导孩子的阅读情况。第四,便于帮助孩子吸取书中的精华,摒弃糟粕。

所以,和孩子一起读书,是家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既引领孩子学习了知识,培养了阅读兴趣,而且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增加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