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02

第2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老师(2)

我可以在野外疯跑到天黑才回家,而不必像现在的孩子一放学就埋在作业堆里;我可以在土堆上打滚撒欢,而不必像现在的孩子整天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害怕衣服弄脏了,害怕哪儿磕着碰着了,从而失去了自由;我可以一整天跟在公社来的小剧团的后面走村窜巷凑热闹,而不必像现在的孩子即使到了双休日也要在父母的催促下去这个特长班那个课后班学习……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里,生活在鸽子笼一样的居室里,人们室外活动的欲望越来越弱,孩子们的室外活动自然也越来越被忽视甚至受到限制。过去,傍晚时分,一群孩子在空旷的操场上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追逐打闹的情景,现在越来越难以见到了。

除了因为现在都市建筑越来越星罗棋布,孩子们玩耍的空间被蚕食这一客观因素外,孩子们被剥夺了室外活动权利的原因主要来自父母的思想。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恨不得一天24小时守护在孩子左右。要孩子到外面玩耍,万一摔着或者遇到更大更可怕的意外怎么办?再说,出去玩多累啊,外头有风有沙尘多脏啊……总之,让孩子呆在家里最安全,最让父母放心。

方法四:给孩子属于自己的快乐

为了还孩子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我还放手让依依尽情地玩她喜欢的各种游戏,当然了玩的所有游戏都必须在安全有所保证的情况下进行。我坚持一个理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户外活动不可缺少。所以,不仅要让孩子快乐地玩,而且要从家里玩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

因为第一,室外活动可以增加孩子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体格。经常在室外活动的孩子,往往身体结实,抵抗力很强,不容易感冒,也很少患其他疾病。而那些终日被关在家里,夏天怕中暑冬天怕冻着的孩子,越是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身体反而越娇弱,仿佛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一点风雨。

第二,走出家门,孩子有更广阔的空间放飞心灵,收获快乐,身心都会得到充分的放松,有助于张扬孩子的个性,满足孩子自由、好动和探究的天性,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三,到外面的世界玩耍,可以有更多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对增长孩子的见识、开拓孩子的眼界大有裨益。

第四,室外活动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使孩子在和他人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收获友情,而且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如何互谅互让,如何遵守人际交往的一些规则等等。

第五,到外面的世界里玩耍,可以提高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孩子在逆境中求发展的毅力,以及增强不断探求新知的学习欲望……

我对依依室外活动的安排主要分三种方式:每日的户外运动、每周的近郊游玩、每年的远足旅游。从可以把依依带到外面玩那一天起,我就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带依依出去玩。等到她可以独自下楼玩耍了,户外活动就成了她作息时间表上永远不变的一项内容。上学后,为了保证依依玩耍的时间,我特意找到学校,为依依争取到了“作业缩水”的特权。于是,每天放学后,她用最快的速度做完该做的作业,就下楼尽情玩耍。溜旱冰、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皮筋……

而每到周末,只要天气不错,我就带上依依去近郊游玩。或者步行,或者骑上自行车,在鲜花盛开的季节,和她一块上山采野花,编织美丽的花环。和她一起高吟着“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到广场迎着春风放风筝;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我带她去海边,听海鸥高歌,套上救生圈到海里畅游,或者赤着脚丫在沙滩上徜徉,捡拾贝壳、抓小螃蟹……

我还带她到河里摸鱼虾,尽情在溪水里嬉戏;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和她一起到丰收的果园里欣赏枝头累累硕果,和当地农民一起收割庄稼,感受丰收的喜悦;而雪花飞舞时,我带她去开阔地带堆雪人,在雪地上打滚、奔跑……

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信任,这说明我们做家长的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信任孩子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学习的原动力。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中看出,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

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你来做什么,又没你什么事?”……

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发育特点,这时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很可能把一个小发明家的探究精神在萌芽状态泯灭了。

从培养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一身脏衣服、一个被摔坏的玩具,和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孩子常常会指着那些新奇的东西,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让他们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新奇事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可不能小看孩子们的这些奇思怪想,这中间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东子在研究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动力时,发现所有的动力原型都是对知识的新鲜感,即好奇心,好奇心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幸福。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

我就经常给依依讲故事,总是我边将她边问,走出家门也是,这孩子几乎是走哪问哪,见啥问啥,我不仅不斥责她,而且还耐心的引导和保护她这难得的好奇心。这一结果就是,至今的依依制作出了很多超乎想象的手工作品,什么印地安人笔筒、三条腿的凳子、五条腿的桌子等奇异作品。另外,她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得到很好地发展。

方法二: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

当孩子把奶瓶反转,并且试着从奶瓶的底部来吸奶的时候;当孩子将停下了的玩具火车又推又拉又打,想使它再次跑动起来的时候;当孩子在公园里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这个陌生世界的表现。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大人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在慢慢消退,人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没有了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淘气”成人不能理解,一般都会以为他是在作对,或者是不懂事的表现,于是或严厉斥责,或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正是通过他的淘气行为在探索、检验自己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呢!这些想法和行为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而大人的粗暴、忽视、干涉和误解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结果是为人父母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违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的。

方法三: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他们对于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当然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刮破了。他们的爸爸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责骂他们,而是耐心地开导他们。在爸爸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骑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爸爸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飞机的玩具送给他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爸爸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孩子由于好奇自然会提出些问题,可是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就在父母的不断喝声中被毁灭了。其实,我们也可以像莱特爸爸那样,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这样,孩子就能在不断地动手和思考中增强创新能力。

方法四:不要挫伤孩子好问的积极性

如今的孩子接触面广,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接受新鲜事物快,好奇心强,喜欢独立思索,敢于发问,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们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就应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如:“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问爸爸的时候,爸爸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孩子。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远不如让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来得重要。例如,当孩子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鸟儿在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孩子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你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孩子去试验,去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同时,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作为爸爸,我们应好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不要随随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这样不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害怕,也很可能会使他失去再提问题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的回答既生动又活泼,无形之中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生命、未来的好奇。

方法五: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作为爸爸,在与孩子接触时,不要认为孩子有点“傻呼呼”的,更不要说:“你还小,等你长大后就会明白了。”其实,孩子们的提问,正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不足,而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孩子们求知欲望的火花就会因此而灭。我们要尊重孩子们在知识、能力、判断方面的自尊心,学会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谦逊,让孩子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孩子的个性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有好奇心却是孩子的共性。好奇心是孩子求知欲的最直接反映,越是聪明的孩子,好奇心越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是一句空话,当爸爸的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看到新鲜好奇的东西,做爸爸的表现出漠然的样子,就会冷了孩子的心。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冲破父母的知识范围,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对孩子的发问一时答不上来,可以通过翻书或向人请教,有了正确的答案,事后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不耐烦地说:“就你能!”“就你话多!”或者饭桌上爸爸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时,就用“吃饭吧!”来加以搪塞敷衍。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经意地说“怎么连这也不懂啊!”。即使孩子因好奇而惹了麻烦或做错了事,家长也要正确引导。

儿童时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奠定他们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学龄早期是儿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要求儿童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如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持久性、注意力的广度及深度等。儿童思维发展成熟的速度,不是按孩子年龄增长而递增,而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和造就的。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能带领孩子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家长可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教会孩子劳动之能

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

教会孩子劳动,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孩子可以体味到劳动的快乐和被人信任的幸福感。爸爸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劳动感兴趣。要让孩子知道: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古人云:“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等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甚至一部分孩子生活都难以自理。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练,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