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01

第1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老师(1)

确定“启蒙之师”的角色

“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这是人之初,天下父母共同的责任。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前辈在指引着自己的道路,可几乎每个人最初的人生启蒙老师都是父母。是他们在教自己的孩子走路、说话、生活及做人。

在孩子第一次摔倒的时候,是父母告诉我们,自己摔倒的就必须自己爬起来;在孩子第一次哭泣的时候,是他们告诉孩子哭是一种发自内心真正的情感,只是要学会控制这种情感;在孩子第一次笑的时候,是他们让孩子明白生活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在孩子第一次感觉到无助的时候,是他们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坚强面对。

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这两个“第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古语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所以,爸爸对孩子所施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早期性、启蒙性。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互联网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

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的阴暗的一面,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一般来说,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家长要履行好“启蒙之师”的职责。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爸爸就抱着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爸爸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而与狼几乎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像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江苏省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对孩子早期启蒙教育的作用。

但并不是启蒙教育越早越好,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过早或过晚,对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思维意识的培育都是不利的。正如成语“揠苗助长”的寓意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家长一味地将教育提前,孩子的心智发育不到位就不能吸收,这样非但没有效果,更会让孩子对学习知识的过程产生厌倦感、恐惧感,后患无穷。还有就是过早认字、算术。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起步,希望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多认字、做算术,其实是过早地给予孩子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教育可谓无处不在,尤其是爸爸对孩子。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文字:

在车水马龙的路上,一位出租车司机在一个堵车的路口,指着旁边的一个建筑说,“儿子,看哪!这是南山医院,你就是在这出生的。”旁边的两三岁的儿子看着医院,楞楞地说:“南山医院。”“恩,是啊,你就是从这里来到世界的”。“世界?”“哦,你还小,以后大了,爸爸再给你讲……”

这一幕在我们看来,是最为平凡不过的了。无论在路上,车上,船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处不在。指路牌,看电视,认地点,各式各样的启蒙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个父亲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路上堵得水泄不通,在停下来等候的时刻,爸爸开始了对他儿子的启蒙教育。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家财万贯,学富五车,大多数人,都在默默地用自己的力量,作出这些微小的付出。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事情,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铸造了一条平稳安全的路,供孩子们茁壮成长。那个司机的小孩,在接受了正式教育,腹中诗书渐富之后,不知道还会不会记得在某个温和的午后,自己的爸爸在工作的时候,曾经告诉他那个地方的名字?希望他记得。因为能够接受这些微小的付出,是一件多么温暖幸福的事啊。

一个爸爸的启蒙教育,是一种微小的付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天下父母心的体现,一种义无返顾的爱。

这种爱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东子才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作为“启蒙之师”的爸爸要有权威性

就是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

爸爸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亲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爸爸权威树立的程度,爸爸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爸爸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

方法二:“启蒙之师”还应具有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爸爸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爸爸处变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方法三:“启蒙之师”对启蒙教育具有及时性

启蒙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正如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经典台词一样:贼的儿子不一定是贼,法官的儿子也不一定是法官。所以,无论你是轰轰烈烈的一代天骄,还是默默无闻的凡夫俗子,你都是孩子的启蒙之师,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让你的孩子是谁。很多“一代天骄”都是“凡夫俗子”教育而成的。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孕于点滴之中,启蒙教育更是如此,唯有合格的“启蒙之师”,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孩子。

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

看到这个题目,有些家长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哪些事又是孩子喜欢做的呢?

因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人快乐,孩子喜欢做的事当然就是能让他产生快乐的事情了。

比如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和美丽,它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可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我们不该让孩子远离它。周末,带上孩子去尽情地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在孩子投身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会越来越敏锐,想像力会越来越丰富,对大自然的认识、对各种生物的了解也会越来越细致,而且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会越来越高的。

同时,美妙的大自然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这可是一笔难以衡量的财富。我的女儿范姜国一(依依)在《玩过小学》那本书里,用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渔翁一日”、摘苹果、坐在电动车上去郊游等等的感受,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依依的快乐。这些记忆会陪伴孩子一生,哪怕人到暮年。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满足孩子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

稍微留意,我们会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当幼儿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一团从头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幼儿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有时在草地上,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他们可有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

这就是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的第一个好处:满足孩子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方法二:分享孩子的快乐

着名文学家朱自清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要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可见,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依依从5岁起就经常“主动请缨”帮妈妈做家务,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做饭。当听我们说,我们小时候很小就会做饭的时候,依依也跃跃欲试,申请了好几次。但考虑到煤气安全问题,我一直没有答应。但她没少协助我们做饭,比如摘菜、洗菜等,很多时候我正在厨房忙活,她就跑过来喊:“爸爸,我来做你的助手吧!”后来,她还是不甘心只做“助手”,要自己上灶演习一番。8岁生日刚过不久,在我的“战前指导”下,依依第一次掌勺,可惜手忙脚乱,西红柿炒鸡蛋糊得没法吃了。

过了不久,依依从电视上学会做蜂蜜小甜饼,于是又一次“请战”。这一次由她妈妈在“阵前”监督。按着依依的吩咐,她妈妈给她把面粉、白糖、牛奶、鸡蛋、蜂蜜、植物油等各种配料准备齐全,依依便开始自己的制作“工程”了。先是往面粉里倒适量的水进行搅拌,随后再将适量的白糖、牛奶、鸡蛋、蜂蜜等放入反复揉搓,使得面粉成为面团。接着就把面团放到面板上,分成若干小块,每块都压成薄厚适当的面饼,每份的大小也基本相等。

然后把锅放在灶上,打着火,等锅热了,小心地把油倒进锅里,再把饼放入锅里。油热了,依依紧张得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不好,要糊了!”她边说边赶紧把饼翻个个。唉呀!手不小心碰到锅底了,好疼啊!她甩着手,不停吸着凉气,看起来一定很疼。可是顾不上让她妈妈看,她接着“抢救”小饼了……

不一会,锅里飘出一股香气,小饼的两面都被炸得黄黄的,可以出锅了!依依关了火,小心地用铲子把小饼一个个铲到盘子里,端到餐桌上。当她吆喝着:“开饭啦!”的时候,俨然一个小英雄。我们和依依幸福地分享了她的美食。

方法三:给孩子一份心灵的自由

东子的童年尽管物质贫乏,但是我的心灵是自由的、轻松的,我的成长是没有负担和拘束的。因为没有现在的学业压力,没有作业在等待,没有父母老师的厚重期望,我可以尽情和大自然亲近,玩泥巴、捉虫子;我可以尽情和兄弟姐妹同龄小伙伴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捉迷藏、警察抓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