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19

第19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朋友(7)

有个念初二的女孩,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一直因为自己的长相一般而自卑。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进入青春期了,而她越来越嫉妒那些漂亮的同学,对于那些成绩好又漂亮的女生更是愤恨。

这个女孩性格很内向,没什么知心朋友,有了苦闷她一般没人可发泄。她的父母拼命赚钱却不懂得关心她,在乎的只是她的成绩。她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曾几次想过轻生。她怨父母没有给她一个好的容貌,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长相有缺憾,使人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压抑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甚至会影响人的一辈子。但是,有缺憾的人并不是一无所长、一事无成的傻子,有时,恰恰是沉重的自卑感压抑着他们,妨碍了他们的成功成才。

方法三:孩子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惑

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交往生活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属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身心健康成长的要求,是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的要求。

人际关系是个人社会化的桥梁,对青少年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与同伴交往,它对人产生的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交往是一种平等地位的关系。一个学生生活在群体中,其处世、为人、思想、言行总要反映到别人头脑中,形成别人对自己的各种看法,引起别人对自己各种评价和议论,这对于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也是很有好处的。

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愉悦的度过一生;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拥有快乐的学生时代。

同学关系紧张,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爸爸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多让孩子参加同学间的活动,因为同学间的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而是在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应该鼓励孩子同同学交往,在交往中,通过互助、彼此诉说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增强他们间的感情与思想的交流,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亲密感和相互依赖感,提高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度。

同学间总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其原因是相互间缺乏心理的沟通,缺乏尊重与理解,他们往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却不懂得去理解别人。

爸爸应该学会运用心理沟通的方法,来调节他们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如角色换位法,促使他们能够理解对方的处境,从而相互同情与谅解,建立一种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方法四:孩子来自青春期的困惑

11岁的莉莉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和朝夕相处的男孩子,在身体外部截然不同了。为此,她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害羞,但又不敢问父母。尤其在男同学面前,她不敢抬头,不敢直视对方,不敢挺胸,连说话也支支吾吾,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她偷偷用穿紧身衣、束胸的办法,掩饰胸部的变化。有时候,还刻意在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等方面,扮成一个“假小子”。

阿杰上了初一,可最近他却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本清脆的声音像是变得浑厚了,而且早上起来的时候裤子上总有些粘乎乎的东西。“我是不是病了?为什么像换了个人似的?”男生们在一起的时候悄悄议论,说这表示阿杰开始发育了。可是发育是什么?会有些什么变化?每次阿杰问爸爸时,爸爸总是说:“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的。”

佳佳上体育课时突然感觉不舒服,在几位女同学的帮助下来到卫生室。医生检查后发现佳佳正不停地流血,忙告诉她这是月经来了,还说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她已经告别童年,长大成人了。但佳佳见到这么多经血却感觉非常恐怖和厌恶:“这样一直流血,人不要死了吗?”

行文至此,让东子想起自己的当年。

由于幼时没有接受任何有关“性”方面的教育,所以自己的第一次遗精使是我惊恐万分,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病,那段时间寝食难安,又不敢与别人说。又过了N+1年我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就想,等我做了爸爸后,一定要事先告诉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使孩子幸福快乐的度过青春期。又过了N+2年,女儿10多岁了,我除了在女儿的床头放置几本有关青春期的书籍外,还给她介绍了相关知识,并且告诉孩子等来了月经后,爸爸要为你做庆祝。

前几天,12岁半的女儿,迎来了她人生中的初潮,由于之前的教育很到位,女儿面对身体突然的变化没有措手不及,而是向迎接老朋友一样把一切都做的井然有序。我还和她妈妈、姐姐为她举行了小型的家庭庆祝,祝贺她的进一步成长。

为孩子解忧不是都等都孩子忧愁了才去做,而是要先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做好预防,使孩子少产生困惑。当然,再好的预防也不能彻底杜绝,问题出现了一定要及时为孩子排忧解难,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爸爸。

分享孩子的快乐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痛苦,别人分担了就成了半分痛苦;一份快乐,别人分享了就多了一份快乐。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有了快乐,希望与他人分享,尤其是他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因为分享的同时,他还希望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赞赏。可我们的很多家长,尤其是爸爸们往往忽略这些,特别是一些在家长看来小小不然的一些小事上。

现代社会,是一个共享的社会,所以人人都要学会分享。

孩子在生活中,在幼儿园和学校有很多的快乐,很多高兴的事,有时,孩子可能会说给你听,不要因为你正忙,或你心情不好,来拒绝分享孩子的快乐,要用欣赏和略带向往的心情来分享孩子的快乐。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失去孩子式的欢乐和坦诚的家长有很多。他们在与孩子相处中,有的一见孩子,就把架子端起来,眼睛鼓起来,话语硬起来,俨然《红楼梦》里的贾政对待宝玉时的模样。这些家长平时的兴趣、爱好,更是与子女大相径庭、格格不入。孩子唱唱歌,他们嫌“吵死了”:孩子讲故事,他们说“让人烦”;孩子让他们鉴赏小制作,他们说“没意思”,一次次被泼了冷水的孩子,觉得家长怎么那样不可理解,失去童心童趣的家长,因为与子女相距日远、隔膜日深,也就自然失去许多教育子女的机会和条件。

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是如此新颖、神奇,如此充满发现的冲动和喜悦。而对于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家长麻木的眼睛和心灵,世界就是饮食男女名利的机械重复。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需要不断擦亮日渐浑浊的眼睛,装修我们日益倦怠的灵魂了,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快乐无小事

正如一位年轻的爸爸说的那样:

我的儿子刚过了7周岁生日,他每天都很快乐,常常发出愉快的笑声。大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意的事物,在他的眼里却是有趣的、好玩的、值得高兴的事情。他会因为喝到了想喝的饮料而露出甜蜜和满足的笑容,他会因为你给了他想要的玩具而发出灿烂的笑容,他会因为忽然间看到了喜欢的电视节目而现出欣喜异常的表情,他会因为听到了一支喜欢的歌儿立即欢声歌唱,他会因为发现了路边的一棵嫩绿的小树发出新芽而大声呼叫。一个小小的瓶盖、一片落在地上的树叶、一个被吸完的烟头、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一颗夜空中的星星、一辆呼啸而过的警车、一段色彩亮丽的广告、一曲或悠扬轻快或铿锵有力的歌儿……都能打动儿子。

每天,儿子的快乐感染着我。我在分享的儿子的快乐的同时,也找回我儿时的快乐。

对于幼儿来说,“我搭了一个神奇的城堡!”、“我修了一座长长的桥!”、“我的车子能飞快地在路上走!”、“我发现我们种的豆子长高了”……当孩子们把这些讲给小伙伴、老师、家长听时,眼睛里呈现的都是喜悦。毫不夸张地讲,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一点点变化和体验都会让他们激动万分。

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快乐,而快乐是不会因为事情的大小的。

方法二:善于分享

一位小学体育老师这样写道:

一天,我给一年级的小学生上体育课,刚到操场的甬道上,就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跳绳向我跑来,结果跑的太急,被绳子绊倒了,哭了。我蹲下来帮他拾起绳子。他突然记起要告诉我的喜事,便破涕为笑:“老师,看,我爸给我买的新绳子,和他们的都不一样!”我看到他天真的笑脸,真诚的说:“真不错!好好的练习,你一定能跳得最好!”听了我的称赞,孩子爬起来就跑回去排队了。

这个班有一个智障女孩。女孩的运动能力很差,立定跳远只能跳到不足的30厘米,对这个女孩子学习跳绳技术,我从没有奢望她能学会。大约练习跳绳快一个月的时候,她跑到我的面前对我说:“老师我会一种跳绳方法,你会吗?”我故意惊讶地说:“是吗?那你跳给我看看!”接着她就认真的跳起来。只见她努力的向上跳一下(跳的高度也不到10厘米),把绳向前使劲的摇动,接着又努力地向上跳一下,将绳再使劲的向后绕动,可是,她一次也没有成功的将跳绳从脚底绕过。但面对她的热情,我却不能将“你跳的不对”这句话说出口,因为我知道,正确的跳绳方法对她来说太难了,难到可能她一辈了都学不会,所以我就鼓励她说:“你跳的真不错,好好的练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跳绳高手。”听了我的称赞,她高兴的跑走了,去向自己的同学炫耀她独创的跳法。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小学老师,是以善于分享孩子快乐的好老师。他与第一个孩子分享了有新绳的快乐,又与第二个孩子是想让分享了创新的快乐。

其实,这样的故事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家庭里,几乎天天都会发生,因为每个孩子都想把自己的快乐与老师和家长分享,每个孩子都想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欣赏和奖励。这时,老师和家长给孩子的那怕只是一句赞美一个微笑,孩子便会感到心理满足,甚至喜形于色,眉飞色舞,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会产生一种继续追求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新的动机和兴趣。这时,他们就会像小鸟依人一样依偎着你,因为你在他们的心中,是一个能理解他们心意的好老师、好妈妈、好爸爸。所以,好爸爸一定要向这位老师学习,善于分享孩子的快乐。

方法三:及时分享

一个人最大的开心,不是在遇到让他开心的事情的时候,而是在他开心的时候,有人回应自己,那么他的开心就有了更强烈的延续。当孩子因为自己的进步开心的时候,你若表现出和他一起分享这种快乐,那么孩子会因为感受到你的这种快乐,而受到更大的激励,从而激发他更大的前进动力。

所以,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把自认为高兴的事情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流露出麻木,或者不以为然的表情,那样会残酷地削减孩子的快乐体验。而是要做出和孩子同乐的样子,分享孩子的快乐。

谈到这里,我想起曾经发生在我和女儿依依之间的一件事。

依依7岁的时候,一天中午放学回来,她在楼下按门铃。我接听后,给她开了楼下的电子门,她却在楼下对着大门上的对讲机,急不可待地冲我喊:“爸爸,我要告诉你一大喜讯,天大的喜事!”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大喜事,竟等不到上楼再说。

考虑到楼下太冷了,我说还是上楼进屋再说吧。放下话筒,我就想是什么喜事让孩子高兴这样呢?被老师表扬了?获什么奖了?又考了个第一?交到新朋友了……想一个否定一个。

这时,依依急匆匆爬上楼,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脚刚踏进屋就喊:“爸爸,你猜我有什么大喜事?”我就把刚才想的一个个说了。依依一遍遍摇摇头:“错错错,都错,我告诉你,我踢毽子能连踢三个了!”

“什么?”她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地再次说道:“我踢毽子能连踢三个了!”

我暗笑:就这天大喜事呀?但我的脸上瞬间还是漾出惊喜,和依依一样的如获至宝般地惊喜:“真得?祝贺你!”我朝依依竖起了大拇指,并用另一只手拍拍她的肩膀。依依顺着我的胳膊依偎过来,我顺势给了她一个热烈的拥抱,把我的爱和对她取得如此“胜利”的赞赏,都通过这一拥抱传递给了她。

依依兴高采烈地说,她以前只能踢一个,练了很久了,也没能多踢一个,没想到今天竟然踢了三个。她以前一直是班里踢得最少的,现在已经超过了那3个只能踢两个毽子的同学!

想一下,在成人眼里,这简直就是鸡毛蒜皮,根本不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可在一个7岁孩子的眼里,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一件值得高兴和庆祝的胜利。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对此不当回事,甚至训斥孩子疯疯癫癫,不稳重,势必打击了孩子的兴奋情绪,消减了孩子对快乐的体验,更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

我的一个朋友,他女儿有一天兴高采烈地对他说,她今天跳绳跳了100多下,结果他表情僵硬地哦了一声,没有了任何态度。孩子失望至极,对跳绳失去了兴趣。由此可以推论,如果在学习上、工作中,孩子取得了自己认为是巨大的进步,家长依旧如此轻描淡写,不当回事,孩子也会对学习、对工作失去兴趣的。

很多时候,在成人的眼里,一点不起眼的成功,在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胜利,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样表现出喜悦,给予他们鼓励和欣赏。

如果快乐没有人分享就是一种惩罚;反之,分享别人的快乐就是对别人的一种给予,就是给别人的一种爱。我们乐于分享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的成功,家长爸爸也一定会取得意外的收获的。

分享孩子的快乐,当然还包括和孩子一起创造快乐,和孩子一起游戏,并努力让孩子成功,让孩子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让孩子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