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18

第18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朋友(6)

着名的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经常听不懂大人的话,孩子懂道理是看会的,不是听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体谅孩子的这种难处、这种特点,你对他了解得越多,体谅得越多,你的教育就越有良好的效果。

方法四:善用“停、看、听”

在这里东子与各位家长做个小测试,看看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处理。

孩子放学回到家,向你报告一件事:“我今天在学校被老师处罚了……”身为爸爸的你会采取以下何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为什么?是不是你不乖!”第二种反应:“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第三种反应:“好了,不要难过,下次改进就是了。”第四种反应:“看你的样子很伤心,愿不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爸爸,你会是第几种反应?

我认为大多数的爸爸都不会选择第四种,而孩子最希望的恰恰是第四种,因为孩子此刻最希望有人倾听。通常,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家长应运用“停、看、听”三部曲,来完成良好亲子沟通的乐章。“停”是暂时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注视对方,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看”是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和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行为;“听”是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你很生气自己被冤枉”等,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反映和引导出来。

也许孩子的行为确实有不对之处,但也不要急于批评和纠正。倾听反映之后,试着去接纳孩子,如“我了解……”“我体会到……”别担心孩子会误解你的意思,因为点头不表示赞同,接纳也不表示违反自己的立场。等孩子倾吐心声、情绪较平稳后,以柔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商讨解决之道,如“有什么方法不再被处罚?”“以后如何改进?”等,激励孩子思考,帮助他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父母的重视,现实生活中每个家长都无比的重视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体会不到呢?为什么仍然有很多孩子总是埋怨着自己的家长不理解自己,不爱搭理自己呢?很多情况下都是父母做的不到位,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总把孩子当小孩子而不去重视他内心地感受,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更加的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父母与孩子自己之间的沟就越来越难填平了。

要成为孩子的“哥们”

一位驻美记者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在美国我采访过的一件案子令人深思,一个很有才华的华裔女孩在高中即将毕业前参加狂欢派对,凌晨时和同学一起坐车回家,快到家时在派对上吃了摇头丸的同学驾车犯晕,结果车子撞向路边大树,导致三人全部死亡,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消失了。在葬礼上,这位女孩的父亲跟我说,看了孩子以前的日记很后悔也很内疚,虽然朝夕相处,但作为父亲却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

上面的事列反映了家庭中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而在中国文化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往往出现一方成主体,另一方为附体的现象,对于子女而言,他们与父母间的沟通很多时候不会像与自己的朋友那样敞开心扉。

在美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平等性很重要,老的不要以老卖老,小的不应以小耍小。子女从小追求的是公平、倒了初中阶段就要对一些事情自己做决定。而做父母的也大多是对子女的这些诉求引导为主,很少以父母的尊严强迫子女做一些他们不愿作的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仿佛像朋友一样,父与子也会成为很好的“哥们儿”。

最近一份《中日韩美四国中学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在四国中学生心中,爸爸的地位都不算高——这显然与社会分工的不同有关,因为爸爸往往承担了赚钱养家的重任,在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与职场压力时,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中国学生心烦时宁可找网友也不找爸爸,表明父子隔阂在中国较其他三国更为严重。

这与中国含蓄的文化传统有关。文学大家朱自清的《背影》,将中国式父子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彼此感情很深,却都不善于表达。如几乎已成西方父子关系必修课的拥抱,却很少被中国父亲用于儿女。多年来,那父爱如山的意象留下,是一种对“集体无意识”的考问:为什么中国父子间缺乏感情交流?

无疑,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父为子纲”的家长制一度决定了父子间训诫与遵从的关系,阻碍了感情交流。

其实,在同一份调查报告中也能找到答案:与父母聊天比例最小的中国中学生,能感受到父母关爱的比例却最高。这正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不是缺乏关爱,而是关爱的方式和内容不对:重视子女的学习,轻视心理类问题。

我在孩提时代,爸爸就是爸爸,是至高无上的家长,若称之为“哥们”,那就是大逆不道。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一直认为,要批判地吸纳传统文化,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发展,而后形成现代的东西,做爸爸也是如此。我做了爸爸后,和女儿的关系不仅仅是传统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还是师生、朋友,这个朋友里面很大程度是“哥们”,这样不仅没有使我这个爸爸威名扫地,而且更加赢得了孩子的尊重,融洽了亲子关系。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亲密无间

与孩子亲密无间的爸爸很少,孩子与爸爸疏离的却很多,是孩子不愿亲近爸爸吗,显然不是。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应该就不难找出原因了。回答问题时先别找理由,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只选一个答案。

①你每天都在孩子没睡着前回家吗?②每天专心陪孩子玩的时间有没有1个小时?③你有为他说晚安故事、陪他散步或玩球吗?④你常常抱他并且跟他说话吗?⑤孩子哭个不停时你会耐心的哄他吗?

如果以上几个简单的问题,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孩子不可能与你亲密无间。

孩子从出生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前,是爸爸唯一能给时间陪他、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时候,如果错过,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世界,你再想陪他也许连机会都没有了,但是在孩子最需要的这个阶段,爸爸却常常为事业、为赚钱,用掉了所有的精神与时间,没有时间陪孩子是个事实,却也成了扼杀亲子关系的罪魁祸首。当爸爸发现自己在孩子的心中,似乎不被重视、与孩子不亲的状况出现,想要弥补往往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费尽心思来引导,这对爸爸、对孩子都将会是一种可怕的煎熬。

要成为受孩子欢迎的爸爸是需要用心去学习、去体验的。如果现在,爸爸还没遇到这种令人头痛的状况,也千万别忽略了用心的重要。

看到过一篇名为《孩子为何记两本日记》的文章。文中孩子把家长当做敌人来防范了,以至于不惜绞尽脑汁。乍一看,好像是孩子太不听话,对家长耍花招,实际上这是家长严重失职的表现。因为孩子已把你从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排除出去了。所以我觉得家长在埋怨孩子之前,先作一下儿自我反省:是不是每天把工作、交际放在首位,而对孩子的情况不闻不问,或者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心灵的成长却忽视了。因为孩子除去学习,对亲情也是非常渴望的!尤其是当他们在日常学习或交往中遇到阻碍时,他们更希望家长能够耐心听他们讲,并为他们出谋划策。

本是亲密无间的却成了要防范的敌人,这真的是为人父母者的悲哀。要改善这种亲子关系,最好每天花些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跟他聊天、讲故事给孩子听……了解孩子心思,也让孩子了解爸爸其实很爱他。

方法二:平等尊重

这是我多次谈到的问题,要想成为孩子的哥们,做爸爸的必须给与孩子足够的平等尊重。

作为爸爸,关爱孩子不仅是为其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在这里,平等很重要,尊重很重要,一个能和儿子成为“好哥们儿”的爸爸,将有机会走进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之中去。

既能跟孩子成为哥们,走进孩子的内心,又能保持自己父亲的权威与尊严,让自己的话有分量,得到孩子的采纳,这是很多年轻爸爸理想的父子关系。不管看上去还是做起来,这无疑都很有难度,有的更认为两者不可能兼顾。

一位年轻爸爸无奈的说:

在儿子还是婴孩的时候,我就时刻提醒自己说: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双方的沟通应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做的。对孩子,我希望他怎么做时,会以商量的口吻问他好不好,并且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问:你自己想怎么样,有没有其它不同的想法。儿子现在五岁多了,在这样的灌输下,他也习惯了这样的表达,并且他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时,也会问这样好不好。

不过,另一方面,他总有自己的想法,并以他的想法来反驳大人的。有时,我特别希望他对我言听计从,特别在没什么耐心和明显地就是我对的时候。可是,小东西并不如此。而且,现在他经常直呼我的名字让我过来,我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过于放肆。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你这位爸爸做得很好。不过,你所困惑与苦恼的东西,不是因为太尊重孩子造成的,恰恰是做得还不够造成的。如果你是真正很尊重孩子,他就不会不尊重你,因为,对孩子来说,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模仿而来的,而父亲是他最常模仿的对象。

孩子对爸爸太随便,直呼其名,不是爸爸对孩子太好太尊重以致放任或放肆,而是别的东西,比如,可能是妈妈这样叫爸爸,或是爸爸这样叫妈妈,也可能是爷爷这样叫爸爸等造成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你单独尊重他跟他平等对话就可以,而是要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对待别人。

一个人尊重另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多有权威、高大或威猛,而是因为他关心他、爱他。对爸爸与儿子来说也是如此。孩子尊重爸爸,是因为爸爸是爱他的、很照顾家庭的,是因为爸爸的美德、能力。所以,不用担心用尊重的方式对孩子,他就不尊重你。

生活中,我是很注重与女儿的平等沟通的,同时给与孩子必要的尊重,我们也彼此开些不过格的玩笑。从孩子对我的称呼中可见一斑:老爹、老爸、老哥、哥们、老范、东子……当然了,这些带有调侃式的称呼,都是在家里,却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才使用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孩子真的把你当成了“哥们”,那在一定程度上你已经赢得了孩子,已经是一个好爸爸了。当然,这个“哥们”是有度的,千万别过了格,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及时为孩子解忧

缺少困惑的成长,是不完整的人生。

所以,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许多迷惘与困惑,孩提时代的迷惘与困惑,需要有人为他们解疑释惑,要有人帮助他们拉直心中的问号。除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老师外,就是家长,尤其是做爸爸的。

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学业的压力,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会始终缠绕在他们的心头,由于有些问题总是那样的难以启齿,孩子们往往不知所措,于是自己看书、私底下问同学等便开始悄然蔓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困惑。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迅速发展,“90后”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信息的传播、人际交往的形态、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结构的转型等等,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孩子来自学习的困惑

关于孩子学习上的困惑有很多,比如孩子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大脑走私,或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做题速度慢;孩子学习记忆能力差,对所学的东西总记不住;孩子做题独立思考能力差,总爱问别人,甚至做题总抄别人的;孩子接受问题理解问题能力差,三遍两遍讲,他总是难以学会;孩子学习缺乏耐心,对一些知识只是学会了一点,还没有学好,就不想再学习问题;孩子虽然能够努力学习,但学习成绩总是提不上来……

一个孩子在来信中写道:“我想在初一的第一次考试中考个好成绩,结果我失败了,只考了67分,这次测试给我沉重的打击,这次测试使我丧失了认真学习的信心,使我丧失了勇气和力量。我是不是太没用了?”

还有一个孩子说:“面对考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我失望了。路在我的眼前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堵墙,我觉得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罪恶……”

这些问题如果爸爸们视而不见,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爸爸们要及时为孩子解惑。

我们要帮助孩子调整学习状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告诉孩子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孩子建立学习兴趣。另外,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期望太高。告诉孩子一定要努力争取,但尽力了就行。

方法二:孩子来自长相的困惑

日前,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在武汉城区数所中小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有300人,年龄从8岁到15岁。在调查中,有160余人感到自卑,其中130多名学生坦言,长相不美是自己自卑的最主要因素。

这些学生表示:平时同学没有夸过自己的相貌,就连家长也从来没有肯定过自己的长相。

据了解,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很少夸赞孩子的外貌,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贪慕虚荣,心思不用在学习上。为此,一些家长甚至直言孩子长相不佳,以打击孩子的臭美言行。

家长这样做可谓用心良苦,但这些做法无形中给了孩子不良暗示,那就是你长得不讨人喜欢。对于在长相方面自卑的孩子,家长和社会都有义务去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