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15

第15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朋友(3)

所以,无论您怎么忙,作为爸爸,都不要忘了与孩子的沟通。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尊重信任孩子,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

我们应该明白:爱孩子,首先要尊重信任孩子。尊重和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孩子,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品格。尊重信任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对学习时间的安排,不要过多地干涉;就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孩子的随笔、日记、信件未经孩子允许不随便翻看;就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并积极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特长;就要尊重孩子的正当的交往需要,包括与异性同学交往的需要。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是先喻时代,即知识的传授是长辈传给晚辈,师傅传给徒弟;第二是并喻时代,即长辈、晚辈相互学习;第三是后喻时代,即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目前教育处于“并喻时代”向“后喻时代”进化。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孩子们虽然年少,却已蕴含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这表明成人单方面控制孩子成长的时代即将结束。现代社会正朝着两代人共同进步的社会迈进。这就要求家长摆正自己的位置,千万不能唯我独尊,不能要求孩子唯命是从。更多的应是“不当裁判当顾问,多提建议少命令。”

方法二:身教重于言教,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有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家长孝敬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自己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孩子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新世纪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观念、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发展与上一代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产生了种种困惑,而首先的困惑是不了解今天孩子心理的变化。于是,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越来越低;在这样的困惑教育下,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离家出走屡见不鲜,违法犯罪比例直线上升,自杀现象此起彼伏。要解决以上的困惑、问题,首要的要有一个沟通的平台。

方法三:善于倾听发现,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桥梁

我们大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碰到开心的事情,找几个朋友聚一聚,庆贺一下,会觉得更加快乐;不顺心时,找个知心朋友聊一聊,或许这位朋友并没有给我们提出有效的建议,只是静静地听,偶尔点点头,我们讲完了,心里也舒坦了。这说明一个道理:人都有倾诉的愿望。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移用到我们与孩子之间。注意倾听孩子讲话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耐心听。相反,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倾诉心不在焉,孩子就会觉得跟你讲也是白讲,久而久之,孩子心灵的大门就可能对我们永远关闭了。

善于倾听,不但要努力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讲话中的闪光点或者孩子的困惑、烦恼。闪光点要及时肯定、强化;困惑和烦恼就要积极引导,及时化解。

方法四:学会欣赏激励,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润滑剂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肯定。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否定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会欣赏,会鼓励。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丝蕾所说:“称赞对鼓励人类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与赏识相反的是贬损。做家长的绝对不能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还不如某某家的孩子。”因为这将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孩子会觉得:“连我最亲近的父母都瞧不起我,我还有什么希望”概括为一句话: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方法五:寻找共同语言,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催化剂

先看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父:“孩子,爸爸觉得你们这一代人有时很不好理解。”女:“不好理解就不要理解,除非你和我们一样大。”

别小看这几句普通的对话,里面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做父母的要想理解孩子,在年龄距离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该努力缩短两代人之间的心灵距离。途径之一就是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如果把父母和孩子比做两个“集合”的话,就是要积极扩大两个“集合”的“交集”,这样两代人之间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沟通就会变得更加顺畅有效。

有鉴于此,各位爸爸应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陪孩子逛逛书店,帮助孩子挑选有益的书籍;和孩子一起欣赏经典影片或有益的电视栏目;共同学习相关的知识……在共同的活动中引出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跟自己的父母和睦相处,希望能和家长做知心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父母所给予的帮助。所以爸爸要多一些和孩子的沟通,多一些与他们的交流。

要经常做做换位思考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稍大一点的孩子又会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在对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习惯的用比较单一、主观的思路进行思考。虽然家长们都知道让孩子背古诗有很多好处,但有多少家长能在教给孩子古诗的同时,自己也能“学以致用”呢?

换位思考,就是指一方做出涉及到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顺利找出矛盾、对症下药;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客户的需要作决定,才能发现和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赢得客户的信任,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单位中要理顺上上下下,对内对外的关系,都离不开换位思考。家庭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均可通过换位思考轻松化解。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很多家长都苦于无法了解孩子,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不时地把自己和孩子的位子换换,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也许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了。

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喜欢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何做,但是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把我们成年人认为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结果呢,往往事情偏偏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去了,让做的没有做,不让做的到是都做了。在我们抱怨孩子不能体恤家长良苦用心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在除了关心孩子的吃、穿、学外,试着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呢。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很有必要与孩子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孩子的问题。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妈妈,带着孩子逛商场,可孩子不肯自己走路,要妈妈抱着。母亲非常恼怒,当她气愤得蹲下去想打孩子时,心里一震:当她和孩子一般高时,她看到了孩子的视野,在孩子眼里,净是拥挤怪异扭动的大人的腿和臀部,这时母亲心疼地把孩子抱了起来。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处在一个什么年龄,他这个年龄的特点是什么?从而我们才能够为孩子制定出合理的,孩子喜欢的并乐意去做的计划。

还有一位爸爸,他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要求孩子练习书法,不停的练,但是一直没有见到成效。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位父亲自己的书法好,所以自己孩子的书法也一定不能差的原因,还是因为父亲的书法不好,自己的理想想在孩子的身上实现的原因,但是这样的计划明显是不合乎最基本的规律的,5岁的孩子连笔尚握不劳,何谈练习书法。这样明显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真不不该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

这些让我想起郭冬临那个让人发笑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说有一个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了这样一个试验,要求她的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爸爸换角色》,要求父子沟通写出感受。通过与孩子换角色,使这位爸爸认识到以前自己一味责备孩子的不足,由此也就理解了孩子。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现实的教育中,常常会出现体罚学生(孩子)的情况。可能我们的很多孩子也曾经被体罚过,例如某个同学在作文中写错了一个字或用错了一个词,老师罚他将这个字或词写100遍,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不陌生。现在这个权利的行使范围扩大了,我们的家长也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方法。可是就是写上1000遍,除了让孩子厌烦,还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领导罚你再重复去做100遍,你又是何感受呢?

所以,爸爸与孩子要经常的换位思考,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沟通;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孩子的心理,使我们能够抓住重点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可以让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有利于我们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鼓励、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使孩子有更大的发展。

在《玩过小学》的书里,依依得意地讲述了自己做“家长助理”的表现以及感受。“家长助理”这是我临时想的称号,有市长助理、经理助理,就不能有“家长助理”吗?让孩子适当当一回家长,做一些平时家长做的家务,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给了依依这样的称号之后,依依参与家庭事务积极性可大了,家务活做的也很主动。而且,除了做家务,她还“参政议政”呢。每当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商量,只要孩子可以旁听,我们都会通知她:“开家庭会议啦。”于是,依依会拿着本子和笔,神情肃穆地端坐在旁边,一边听一边做“会议记录”。当然,她也没忘记“发言”,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尤其是谈和她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她更不会放弃自己发言的权利。

当依依有过做家长的这段经历后,一是孩子比以前更理解我们了,二是和我们意见发生分歧时,她能够为我们着想。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思维,我很欣慰。同时我也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去理解孩子。

方法二:换位思考,就能使自己变得智慧和理智

爸爸对孩子过多的指责,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小孩子,都会犯错,这不仅仅是这个时代小孩子的通病,就是古往今来乃至以后,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我们有的爸爸,就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总是一味的指责。适当的指责可以让孩子知道做错事的后果,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可是过多的指责就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爸爸和孩子都学会换位思考,就能使自己变得智慧和理智,就会减少矛盾冲动与盲动;学会换位思考,就会使自己善解人意,与人为善;学会换位思考,就会使自己心胸宽广,就会使自己心胸像海川一样,包容一切而让人羡慕;就像高山一样,容纳风雨而被人仰止。而不懂得学会宽容,就会以自我为轴心,凡事以“我”为出发点而忽略或不顾他人的感受,做出损害他人实则损害自我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搭乘火车,上车后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上。火车刚刚缓缓开动,他不小心把一双新鞋弄丢一只在车窗外。有人说,你快跳下去捡鞋子!可他非但没有跳下去捡鞋子,反而把另外一只鞋子也仍了下去。人们议论纷纷,都说他太笨了。而他只是以一种淡然平静的口吻说,在你们看来,我或许真是很笨。但是跳下去捡鞋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安然无恙,鞋子也捡回来了,但是我却耽误了行程;另外一种就是在我跳下去的瞬间,我摔断了腿,或者成为了轮下之鬼。而我把鞋子扔下去,别人捡到的就是一双鞋子。如果只捡到了一只,那也只能是一只无用的鞋子。

生活中许多事情是很复杂的,充满了矛盾。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的关系往往处于和谐与非和谐之中。为了消除人际间的不和谐因素,减少彼此间的矛盾,我们就应该学会“扔鞋”,懂得换位思考。

方法三:换位思考,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曾看过柳亚子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鲁迅有一次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席间,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而客人们当时都没有觉得。许广平便怪海婴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鲁迅却不然,他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受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读到此时,心里是一份感动,而且久久不能平静。从此等小事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和善良的体贴。在众人面前鲁迅没有摆了家长的尊容,没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婴的屁股上猛击几下,或是横眉冷,几声呵,吓得海婴有言难辩。我深深感触于鲁迅那句:“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我们是大了,成人了,在生活中,我们操纵着大人的思想、带着大人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竭力剔去身上的幼稚,尽量把自己装扮的成熟一点,老练些。对于小孩子的把戏,我们掩饰起曾有的纯真的童心,对于他们的世界有点不屑一顾了。“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我们开始用自己成长中累积的生活经历,来评定孩子之中的是是非非了。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来做标准,为孩子定下惩奖制度。并由此在小孩子中寻找师道之尊,父母权贵了。

我们读过《望庐山瀑布》,有句叫“横看成岭侧成峰”,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从没有想过,自己要转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来审视自己是否有过失的教育。在我女儿的课文中有篇课文是:《绿色的金鱼》,我没见过绿色的金鱼,大家都没有见过,可是文中学生却说:“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对,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不可能会出现的东西。又如所有的人都说月亮光是白的,淡黄的,可有个孩子却发现月亮是绿的,通过孩子妈妈仔细的观察,孩子说的没错。

大到鲁迅先生小到范姜国一同学,他们都明白经常换位思考的益处。于是鲁迅先生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众人皆知的大作家,范姜国一成为了一个最阳光、快乐、懂事的女孩儿。

所以,只有爸爸们能够勤于换位思考,理解、尊重、信任孩子,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道理对孩子要小讲

我们是听着大道理长大的,我们长大后,本能地要把这些大道理,讲给我们的孩子。孩子的成长不能离开父母的言传身教,抛开身教,就其言传,我们就得给孩子讲些为人处世之道,是非曲直之理。道理必须要讲,但要讲个方法和技巧。把握好这个度,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会得“事倍功半”之果。

所以,对孩子的大道理要小讲,要巧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