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14

第14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朋友(2)

依依的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常常为人称道,小小年纪生活了很多地方,换了很多学校,无论到哪她都能很快地与小伙伴们融洽相处。2006年8月,依依从烟台转学到大连读初中,开学第一天,就把同班同学尹岩领回家里玩;2007年8月,来沈阳读初二时,不到三天,就和班里大部分同学成了好朋友;2008年10月,转学来长春后,很快又与班里的小伙伴成了好朋友。她的热情自信,使他赢得了很多小朋友。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同学、好友,她们相互通信、通电话,沟通交流学习和成长的感受。

方法四:多和爸爸相处的孩子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爸爸较多地参与与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孩子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常与爸爸相处的孩子,可以从爸爸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多方面兴趣爱好。而且,爸爸还是孩子余暇时间的游戏伙伴、心理烦闷的调节者,这也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方法五:爸爸参与孩子的活动,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和完善

家庭是孩子自幼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子女最初是在家里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人和女人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如果“父亲”角色缺失,那么男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女孩子也会过于柔弱,并因为对男性的陌生感,而在成年后在与男性交往时,出现焦虑、羞怯和无所适从等表现。

爸爸的存在和父爱,是孩子心理发展、个性发展的源泉,对子女的性别角色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说,“爸爸”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我很欣慰,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我这个爸爸没有放弃自己的角色。从成为爸爸那一天起,我就担负起“父教”的职责,参与到女儿的活动中,为女儿的健康成长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我做的最基本一点,就是每天都尽可能的拿出一定的时间陪她玩,和她一起看书、看电视。尤其确定了“三三教子”理念后,我更是注重在孩子玩的时候、看书的时候以及看电视的时候,和她坐在一起。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让孩子把我当成最知心的朋友。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并予以鼓励,来教会孩子某种本领与合作精神。而且,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多参加孩子的活动,就向农民播种一样,春撒一粒种,秋获多粒果。

要平等与孩子交流

常有一些爸爸在家教咨询中询问:“为什么我们无法和孩子沟通呢?”“孩子怎么越来越气人呢?”“为什么孩子上了中学后,我说啥他都听不进去了呢?”

语言,是沟通家长与孩子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是家长控制和调整孩子行为的媒介。难怪一些父母苦恼、焦急,试想父母的话如果不再被孩子所接受,我们又怎么来教育他们呢?又何以履行父母的职责呢?

不知大家是否意识到,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

中国的爸爸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会向:“您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表示出你在生气,在愤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讲话中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而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并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不同的腔调,更没有考虑这种语调对孩子的行为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作为爸爸应当尊重孩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不能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如果爸爸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爸爸都能顺利地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爸爸总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道理,有时态度可以说是友好的,但因为灌输的内容与孩子的思想有差距,孩子并没有听进去。与孩子的交流应从幼年时开始。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就有意识地培养与孩子间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这种交流的大门会敞开的。这个交流取决于爸爸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与他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而从小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相处,或者没有那种经常交流的习惯,那么今后这扇大门有可能永远关闭。

医学研究认为,人的聪明程度,主要取决于人脑神经网络的发育程度。人出生后,来自家庭生活环境的景物、气味、声音以及最为重要的语言交流,对大脑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个实验,对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从出生至2岁半,每月用1小时记录孩子听到的词汇及同父母的交流,结果显示,单位时间平均听到词汇最多的孩子得分最高。

由此可见,爸爸不仅要对孩子的生活精心呵护,更要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交流环境。孩子在这里,虽不能全部理解那丰富多彩的语言含意,但大脑的神经细胞发育强大起来了。爸爸与孩子能否沟通取决于爸爸的态度。有些爸爸往往不能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动辄教训,造成孩子有畏惧感。在与孩子交谈之初,可以问一些跟双方都无关系的中性问题,使孩子感到轻松而乐意参与。切忌问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对孩子敏感而不愿立刻面对的问题,使孩子在谈话的开始就感到紧张和焦虑,而产生对立情绪。这不仅影响谈话质量,而且孩子以后也不乐意与你讨论问题。

爸爸要做孩子最佳的交流伙伴。因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可以说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作为爸爸在倾听孩子说的同时,更要参与交流,从而和孩子形成听与说的互动。

为什么东子要强调和孩子“平等”交流呢?因为不平等的交流会让孩子畏缩,让孩子自卑,让孩子逆反,让孩子孤独……因为你面对的是一颗稚嫩而天真的心灵,是一片需要用心开发和播种的土地,稍有偏差,不仅会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挫败,而且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伤害。

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多年来和依依交流的体会,我总结出几点和孩子交流时需注意的事项。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如果身高1.60米和一个1.85米的人交流,会有什么感受?很多人的回答是一致的:有压迫感。那么身高1.70米的爸爸和一个身高1米多一点的孩子交流又会怎样呢?

所以,像上文说的那样,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和自己宝宝一样大的孩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蹲下来用一颗孩子般的心和他进行交流。处在发展时期的孩子是很不成熟的,受到认识水平、心理水平的局限,他们会有许多幼稚,甚至在成人眼里可笑或者错误的行为,但这并不表明孩子就没有对生活认真地探索。在孩子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有着与成人同样深刻、真切,而常常又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欢喜和痛苦,同时还会比成人更多一点无奈和恐惧。因此,父母要“蹲下身来”,用心去体会孩子在某一情境中,会怎样思考、行事,要多一些宽容和体谅。

这样,成人便能比较多地理解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与孩子沟通起来才会多一些共同的语言。这样,当孩子说出在成人看来很幼稚可笑的话的时候,你才不会嘲笑他、讥讽他;也不会轻易击碎孩子一些奇异的想法;更不会用长辈的尊严压制孩子表达的欲望,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方法二:要坚持每天和孩子交流

不要说自己很忙,不要说自己心情不好,不要说孩子有人陪着不需要自己,因为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孩子的爸爸。每天哪怕拿出十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说说话,对于孩子来说,收获已经很大。

我和依依的“闲聊”常常是见缝插针,饭桌旁、电视机前、睡前……如此密切的交流,使我更多更及时地了解依依的想法和内心需要,也让孩子更多更好地表达内心所想。

方法三:和孩子说话要注意语言表述

要多用鼓励性的积极性的语言,避免命令式的、禁止性的和讥讽性的语言。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很自然地以家长的身份和口吻对孩子说话,言谈间充满了命令和权威,比如把“不准”、“不要”挂在嘴边,或者很生硬地对孩子说:“你应该……”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时间久了孩子会对与爸爸交流产生抗阻心理,产生了代沟,想要和孩子融洽的沟通会越来越难。

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自顾自地说,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和态度,还要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如果自己只是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孩子没有插话的机会,一来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二来孩子会产生厌倦心理,在交流中难免溜号和分神。

方法四:要给孩子和自己平等争论的权利

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注重的一点。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要求爸爸能同他们平等对话。爸爸要尊重孩子的这一需求,用平等的态度、商讨的语气同孩子交谈。在家中可多给孩子一些“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机会,听听他的意见。平等的交往方式,还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我鼓励依依和我争论,尊重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如此做,孩子才敢于说话,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挑战权威。

爸爸和子女之间人格是平等的,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况且,爸爸不可能什么都正确,孩子的想法和观点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给孩子,当和孩子的想法有了分歧,可以通过平等争论的方式来消除分歧。即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也要用商量的口吻,柔和的态度来引导和教育孩子,而非居高临下、生硬训斥。

方法五:用未来的目光看孩子

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即便有些孩子眼下可能不尽如人意,但爸爸要能接受孩子的现状,应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要用平和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要提高每次谈话的质量,多给孩子有益而可操作的建议,允许他做出自己的选择。要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不断给予积极良好又恰当的期待。

每个人都渴望爱,渴望被人关心,被人信任,孩子更是如此。他渴望生活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里,渴望着拥有理解他、信任他、爱他、像朋友一般的爸爸。让孩子感受父爱时,不仅要靠有声、有形的语言和动作,更多是来自无声的心灵交流。大人的眼睛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决定是否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家长应充分利用这面镜子,让孩子既看到鼓励、关注、爱心,同时也要让他看到批评、指导和教育。

爸爸若能以一种温和、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眼神接触,再搭配适当的语言,便可以将爱与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父母的视线里逐渐变得快乐、自信,使其健康的成长。

说实话,我是个脾气很急的人,和他人交流沟通的时候,难免有语言生硬的时候。面对依依,虽说很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但偶尔也有“失控”的时候,说出一些带有呵斥的话来。还好,事后我会及时向依依道歉,对她说:“爸爸不该那么说你,对不起!”依依总是一笑而过,她说:“我还不知道你的脾气吗?过去就过去了!”所以,我们之间融洽的交流气氛,并没有因为我的偶尔“失控”而遭受破坏。

和孩子交流,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更是一件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我们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如果能再成为孩子最亲近的交流伙伴,那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都将是无比幸福的事情。

再忙别忘与孩子沟通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某公司老板每天公务繁忙,应酬多多,家里的事情一概交予妻子打理,包括女儿的所有事情,也都是妻子一个人操心。

这天,这位先生难得在家休息,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妻子带着女儿逛街去了,他只好接起电话。电话里一个女孩子找他的女儿,当得知他女儿不在家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委托他转告他的女儿一些事情。这位先生很认真地拿过纸和笔,把对方的话一一记了下来。

晚上,妻子带着女儿回来了。这位先生拿过记录的纸条,不敢有一点遗漏地向女儿转达电话内容。女儿最开始还一脸严肃地听着,然后就怪模怪样地冲妈妈笑,最后和妈妈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吓了一跳,很不理解女儿笑什么,甚至有些不高兴:我对你的事情这么重视,你还这么笑,什么意思嘛。

结果女儿说,那个电话是她打的,她和妈妈打赌,想看看父亲能否听出自己女儿的声音。

结果,女儿赢了。

父亲听了后,半天没有说话。

这是一位忙的忘了自己是父亲的父亲。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位爸爸很少与女儿沟通,自然也很难与孩子成为朋友。虽然他很关心女儿,很重视女儿的事,但他却不是一个好爸爸。因为好爸爸一定要是孩子的好朋友。

什么是朋友?

其实简单的说,朋友就是能和自己谈得来的人。

如何谈得来?

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交流,制造多一些的共同语言,“谈的来”自然水到渠成。

沟通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是信息与意见的交换。很多孩子都不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跟爸爸说了,怕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对,爸爸会火冒三丈的训斥一番;跟妈妈说了呢,还怕妈妈既严厉又絮叨的批评。从而孩子更加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长,如此恶性循环,形成僵局,造成代沟。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母亲很难能够冷静下来分析原因,只是一味的寻找着孩子的过错。她们常这样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我们家长为一家人的生计和自己的前途事业打拼、忙碌,工作非常辛苦、劳累,每天疲备不堪地回到家,只想休息、静养,哪里还有功夫陪孩子说话,孩子懂事的话就应该理解父母,自己玩去。这时候就该父亲出场了,父亲在孩子的心里永远是一把大伞,只要站在伞下,任何暴风骤雨都不怕,父亲的成熟稳重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由此可见,在这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要比母亲大得多。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才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应该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