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13

第13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朋友(1)

要把自己也当成孩子

美国人李文斯登·劳奈德,写过一篇题为《不体贴的爸爸》的短文,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全美国几乎各大杂志和报纸都转载过。人们纷纷在学校、在教堂、在演讲台上宣读这篇文章。它还在无数的场合和节目中被宣传和广播出去。

这篇文章写道:

听着,我儿,在你睡着的时候我要说一些话。你躺在床上,小手掌枕在你面颊之下,金黄色的鬈发湿湿地贴在你微汗的前额上。我刚刚悄悄地一个人走进你的房间。几分钟之前我在书房里看报纸的时候,一阵懊悔的浪潮淹没了我,使我喘不过气来。带着愧疚的心,我来到你的床边。我想到了太多的事情了,我儿,我对你太凶了。在你穿衣服上学的时候我责骂你,因为你只用毛巾在脸上抹了一下。你没有擦干净你的鞋子,我又对你大发脾气。你把你的东西丢在地板上,我又对你大声怒吼。在吃早饭的时候,我又找到了你的错处:你把东西泼在桌上,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在面包上涂的牛油太厚。晚上,一切又重新开始。我在路上就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弹珠。你的长袜子上破了好几个洞,我在你朋友面前押着你回家,使你受到羞辱……

我儿,此刻一阵强烈的恐惧涌上了我的心头,习惯真是害我不浅。吹毛求疵成了我的坏习,这不是我不爱你,而是对你期望太高了,我以我自己年龄的尺度来衡量你。而你的本性中却有着那么多真善美。你的小小的心犹如包含并照亮群山的晨曦——你跑进来并亲吻我晚安的自发性冲动显示了这一切。今天晚上其他一切都显得不重要了。我儿,我在黑暗中来到你的床边,跪在这儿,心里充满着愧疚。

这只是个没有太大效用的赎罪。我知道如果在你醒着的时候告诉你这一切,你也不会明白,但是从明天起,我要做一名好爸爸。我要把自己当成孩子,做你的好朋友,你受苦难的时候我也受苦难,你欢笑的时候我也欢笑。我会把不耐烦的话忍住。我会像在一个典礼中一样不停地庄严地说:“他只是一个男孩,一个小男孩!”

我想我以前是把你当作一名大人来看,但是我儿,我现在看你,蜷缩着疲倦地睡在小床上,我看到你仍然是一名婴孩。你在你母亲怀里,头靠在双肩上,还只是昨天的事……

我是流着泪读完了这篇文章的。望着曾幼小的女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那么,看了这篇文章,同样做为爸爸的您感想又如何呢?您不觉得站在大人的角度想问题太多,而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太少了吗?实际上,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您是孩子,面对那么多成人的要求,成人的标准,同时做那么多的事情,您会做得到吗?

家具损了,可以重新修理好;东西坏了,可以花钱再办置,唯独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是难以补救的。一个人在儿时心灵上所受的影响,关乎其一辈子性格的形成与成长,乃至命运的走向。因为孩子一点小小的不是,就没完没了的责问谩骂乃至大打出手,实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过多的挫折感有可能把孩子蓬蓬勃勃正在生长着的想像力、创造力扼杀在萌芽里、摇篮中。

爸爸与子女怎样心灵相通、情感交融?怎样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而有利于子女成长?它有赖于爸爸教育思想的端正,教育方法的得当,教育条件的适合。这中间,有一点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爸爸要把自己也当成孩子。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要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有一位画家说:“我为孩子们画画,画故事连环画,画童话插图,就得像孩子那么想,那么看,于是嘛,也就有一颗童心啦!”如果我们的爸爸们,也能像孩子那么想,那么看,那么做,把自己当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我们不是也会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吗!

在沈阳居住时,一次我陪女儿依依去大东广场溜旱冰,孩子玩得高兴时,想到了爸爸。“爸爸,你为什么不来试试?”我在孩子的鼓励下,丢掉了羞怯,租了双旱冰鞋笑着奔跑过来。站在一旁的依依,兴奋地为我拍手叫好。运动之后,触动了我久已忘怀却深藏心底的童趣……

我小时候玩爬树、踢踺子、骑牛(一种小朋友当牛的游戏)、掏鸟窝、打水仗、打弹弓等游戏时,那种专注、那种投入、那种热情、那种献身精神回想起来依然令人眼热。天那,一玩就是一天。没早没晚,昏天黑地,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是常有的事;每天泥脸一张、泥猴一个,光着个“脚丫子”走东家窜西家跑遍大半个村子,满脚的猪屎牛粪,什么时候在乎过?有一次居然和村里几个小伙伴结群打伙偷生产队的青苞米烧着吃,什么荒唐事、恶作剧没做过?哪一天让大人省心过?而自己却只顾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孩子,大人的心思一点也不明白。望着快乐玩耍的女儿,回味着久违了的童趣,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作,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为了“先行理解”孩子,爸爸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把自己也当作孩子,同他们一起游戏,同他们一起编织生活的花环,同他们一起描绘斑斓的未来。用童心这把钥匙,打开孩子心灵的那扇门。

方法二:没有理解就没有有效的教育

不理解孩子,爸爸的教育就会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强人所难,甚至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灵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爱得正当。当然,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点。理解代替不了教育,但没有理解往往也很难教育。有些孩子和爸爸情绪对立,往往是爸爸不理解孩子,简单粗暴教育孩子造成的。理解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做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诱导,变单纯禁堵为积极疏导。

不理解孩子,就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比如,下雪天孩子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爸爸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爸爸,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爸爸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

虽然孩子还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大人不能为完成自己的愿望而要求孩子,让他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我们应学会平等的对待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人们一旦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以成人的心理要求孩子。如果家长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比如孩子正跳皮筋跳得来劲,爸爸非得让孩子马上回家,孩子的嘴就会撅得老高老高。为什么?因为她刚跳完,应该给别人抻皮筋了,这时候走开,小朋友就会对她不满。假如好容易等到该她跳了,而家长把她叫回家,她心里也会不满。如果做爸爸的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说再玩几分钟就回家,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告一段落”后自觉不玩,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得到解决。做家长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童年的一切游戏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都是大有好处的。

有些爸爸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常常感到效果不理想,甚至与孩子的关系闹得很紧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没有做孩子的朋友、及自身缺乏童心。爸爸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成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难免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爸爸要有一颗童心,把自己也当成孩子。

方法三: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成为孩子的朋友,爸爸们应当明白,每一个孩子在感情、感受、快乐、忧愁等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如果爸爸不了解他们的这个独特的世界,就很难理解他们,也就会实施“错位”的教育,结果是事与愿违。比如:孩子想和小朋友去玩一会,可是爸爸却把他关在屋子里逼着学习,孩子难免会对爸爸有意见,造成感情上的隔阂,产生抵触情绪,为今后的教育设置了障碍。所以,爸爸要从儿童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需要,怀着一颗童心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对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要主动参与讨论;对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也要热心地参与和支持,这样孩子才能和你真正交流,成为知心朋友。事实证明,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

我们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家长脑海中常常有一个想像中的“模范孩子”,并以此督促自己的孩子也要这样去做。但孩子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可能什么都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就是主观上想让家长满意,客观上有时也会力不从心。有的家长会因此焦虑不安,甚至大动肝火。这样一来,反而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爸爸们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多考虑他们的难处,以朋友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一点一滴地引导他们朝着理想的目标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变得越来越优秀,父子的感情也会越来越融洽。

尽可能参与孩子的活动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爸爸爱孩子就是为孩子多赚钱,给孩子买好东西。一个大男人如果整天婆婆妈妈的陪孩子玩,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活动就是娘娘腔。因此,学校里的家长会、各种活动,大多见到的是母亲的身影。由于大男子主义思想作祟,爸爸们下了班就是在外打麻将,也不愿关心孩子的事。

于是,领着孩子逛公园或在休闲广场做运动的是妈妈,接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班的,也多为妈妈……爸爸只顾忙自己的事情,仿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理应就是母亲的责任。

就连一些教育着述也不自觉地,忽视“父亲”在陪伴孩子中的作用。在谈到父母责任的时候,大多是笼而统之,不加分析地把“父”、“母”捆在一起来谈。仿佛孩子的生活中,爸爸除了提供经济基础外,就别无他则了。

其实,孩子的生活和活动中是不能缺少父亲的身影,父亲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无论是家庭活动还是社会活动。

爸爸做孩子的游戏伙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从而在共同玩耍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爸爸参与孩子的活动,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你就要用你自己的兴趣及独特的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如果你正帮助年幼的孩子学习一项魔术戏法,你自己首先应该掌握,然后才能教会孩子,进而鼓励他练习戏法和表演。如果孩子年龄稍大一些,那么你就应该带他去图书馆,找本关于魔术的书籍。

爸爸在参与孩子的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在他厌烦或灰心丧气时(这是肯定要发生的),你可以建议他休息几分钟,但其后要立即投人活动。不要因为自己不感兴趣或疲劳就泄孩子的气,要他们“今天就这样吧”,或者让他们干些别的有兴趣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请记住,孩子天性顽强,有弹性,在他们沮丧泄气之时,你纵容他们,就等于损害了这些天生的优点。你要调整策略,在参与程度上要有所变化,尤其在孩子具有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动力的时候。

女儿依依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如果情况允许我都尽量争取去参加,当然更多时候,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观众,或者是依依啦啦队的队员。既使这样也给孩子以无穷的力量,尤其是依依参加体育比赛时,爸爸的鼓励和安慰既是“兴奋剂”,又是“安定片”。

在美国,父亲常常参与孩子的活动,“如果你答应当孩子球队的教练,你就必须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这是住在美国加州的一位父亲杰佛瑞,陪4个孩子(从3岁到15岁)的方法,他已经当棒球教练8年了。“如果你不能当教练,那么就加入啦啦队吧。”麦斯是一位律师,他说他希望在小麦斯成长过程中陪着他,可是麦斯实在对运动一窍不通。“我没办法当教练,但是我出席了每一场孩子的比赛,替他加油打气。”麦斯说他和他的太太从很早就决定,参加孩子学校的每一项活动。

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都表明,父亲参与了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玩耍,非常有利于孩子成长。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多与孩子接触

人是一种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呵护和温暖。作为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本就孤独,光有母亲的陪伴是不够的,他们也希望父亲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如果父亲以各种借口不陪孩子玩,不参与孩子的活动,那孩子就更孤独了。

爸爸可以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因为孩子在婴儿期,爸爸大多喜欢用身体运动的方式来逗孩子玩,比如骑大马、顶牛等等,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幅度身体活动刺激,从而促进孩子身体发育;而进入学龄段,爸爸更多地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比如打球、爬山、去游乐园游玩、到自然中游览等等,这些当然使孩子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

方法二: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男人的独立、自信、宽容、坚强、果敢等等个性特征,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有声无声地影响着孩子,从而使孩子也具备这些品质。而这些个性特征是通过具体事情来体现的,参加孩子的活动就是最好的展现机会。

我就经常与依依一道做些体育运动项目,比如单双杠、吊环等,我虽然外形瘦弱,但是还是有些干巴劲的,这都得益于我当年的军营磨练。我们经常会看到,长的人高马大的,但是却笨手笨脚,做两个就气喘吁吁。这时,依依就会把我推出去与人PK,为了给对方点面子,一般我都是等他们走了才展示,有时顺便拉两下子。几个高难度动作下来,依依像面对英雄一样拥上来说:“老爸真棒!”而后她也尝试着,做些在她那个年龄段的高难动作。每个动作结束,我们都击掌喊声“耶”。这里顺便提一下,让孩子做体育项目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护好孩子,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方法三:和爸爸相处时间多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

因为爸爸的豁达让孩子学会了宽以待人;爸爸的自信让孩子充满热情,懂得悦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