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6046300000007

第7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5)

晴晴今年上初中,本来家附近就有一所中学,可晴晴的妈妈认为,这所学校不是重点学校,且附近住的大多都是下岗工人、做小生意的人等文化层次不高的人,怕女儿被这些人“低层次”的人的子女带坏。晴晴的母亲整天忙生意,没有时间、而且也不会同即将进入青春期的晴晴进行交流,最终她还是把晴晴送到了离家很远的重点学校。

杨杨今年8岁了,在读小学三年级,本来学校离家只需要步行10分钟,但杨杨的妈妈上学期还是托人,把儿子送去了离家很远的一所私立学校。杨杨的妈妈无奈地说:“儿子太调皮了,平时在家里谁的话都不听,甚至还与长辈顶嘴。有一次因为被指责而离家出走,害得全家人心急如焚地到处寻找,幸好最终自己回了家。”她说,她对孩子的管教实在无计可施了,担心如此下去儿子会变坏或误入歧途。她同时表示,自己太忙了,没有太多的时间教育孩子,于是唯有寄望于学校,希望学校的管理能改掉儿子霸道、自我的性格,培养自立自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当然,这种舍近求远上名校、上重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追求考高分,将来上更好地学校。

个别母亲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再也不过问孩子的情况了。如某小学一个班级6年之中换了5位班主任,竟然没有家长想到过要给学校提提意见。还想当然地认为,班级如果不好,学校一定会下大力气去抓的。孰不知,学校抓班级,只能抓两头,一头是好班,可为学校创名誉;一头是差班,莫给学校抹黑。其他班级的好与差,全都在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能力了。而老师抓学生,大体和学校抓班级没什么两样,也是抓两头。好学生自然是老师教的,老师看着心里高兴;差学生也是要抓的,免得给班级添乱。其他同学的好与差,全都在于他们自身的素质了。

对于子女在学校活动的内容,有的母亲漠不关心,他们大多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教育有许多地方是需要家长配合的,一般情况下,家长都能够尽力地配合。但也有些母亲以工作忙为借口,从不露面,因此,在组织活动中总能看到很多年纪一大把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有的母亲只知道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许多母亲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自己出了钱把子女送到学校,教育子女就成了老师的责任,不与老师沟通,不来参加活动,缺少了家庭、学校的相互联系与交流。

相信在教子过程中,许许多多母亲也都有过类似以上这些经历和想法。看来,我们的母亲们,的确应该好好地反思一番了。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们的母亲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一个女人结婚生子后,她就成为母亲。因此,母亲的角色可以说是天赋的角色。天赋角色不能像职业角色那样可以上班、可以退休,母亲的角色需要一个女人一生一世去“扮演”,任何母亲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孩子,任何孩子也不能拒绝母亲给自己的影响教育。

家庭的存在,确定了母子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母亲有很大的依赖性,母亲对孩子的抚养关爱和制约管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作为长辈,母亲要率先垂范,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孩子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模仿性极强,模仿是他们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而在家庭中,母亲就成为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母亲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在影响着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在小学和幼儿阶段,孩子需要和家长多接触,需要得到一种安全感和温暖,而这是在学校里所得不到的。而且,低年级阶段的习惯养成,对于他以后的成长十分重要,行为习惯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督促与引导。

学校生活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团队意识、独立适应生活能力及良好的健康心理确实有好处。但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母亲思想上过分依赖学校,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除了分数,其它不过问,使孩子缺少了经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倾诉的对象,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矛盾。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变化,特别是在情绪上的,而这种情绪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和调整,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可能就会影响其行为。为此,家长不应过于“功利”地替孩子选择学校,然后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也不应该过分依赖学校,而是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争取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

针对以上问题,东子在这里谈几点感想与大家一起探讨。

1、学校要引领家庭教育。

学校要创造家教的氛围和条件,诸如请教育专家讲座,组织看有关媒体信息,成立家教协会等。学校既懂教育又有相关条件,因而要主动引领家庭教育。任课老师要加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学习,要更多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要借一切机会帮助家长,主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主意想办法,要适时矫正家长思想教育的偏差,从而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

2、母亲要以身作则、负起责任。

一个家庭中,要子女克已耐劳,应先从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习惯,应先来检点自己有没有不应当做的事。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虽然比较片面,但也证实身教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希望每个母亲都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要过分依赖学校;要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多交流,做孩子的朋友;要重视自己的言行,真正实现自我教育,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孩子。

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又怎样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甚至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子女都有很大的意义。

3、教育不只是养育。

母亲爱孩子没错,但爱要有方法。给孩子提供生活保障只是基本的养育,不是教育。教育不应完全依赖学校,不要推卸自身的责任。应该树立母亲的威信,而当孩子做错事时,必须严肃地指出和批评,做母亲的必须“镇”得住孩子。不能过分地溺爱、苛刻或放任。过分地溺爱会养成子女们一种自傲的习惯;过分的苛刻会使子女心灵受着创痛;过分地放任会使子女沾染不良的习惯。有的母亲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不知道孩子在外边做了什么、和什么人交往,直到出了大事再教育,却为时晚矣。

4、加强心灵沟通,关心孩子的课余生活。

母亲应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和老师。“言传身教”对于人格智力发展还不完全的青少年无疑有着示范作用。目前很多母亲在教育孩子时都存在着缺少交流的误区。譬如,有些母亲忙于生意,不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金钱最重”的观念;有些母亲虽然关心孩子,但只是目的性很强的只强调学习而不问其他。孩子有了变化毫无察觉,甚至有些事情所有邻居都知道,而母亲还蒙在鼓里。

所以,母亲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人际交往,交了良友,要积极鼓励,欢迎到家里来交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一些共同学习、深入交往的条件;若发现子女交了品行不良的朋友,那就必须与孩子勾通,详细分析危害,给予真诚的劝告;若发现其交了异性朋友,母亲要及时给予引导,对子女进行青春期和友谊观的教育。

5、切实关心子女的学习。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充满欢乐的气氛,这有助于孩子学习;其次培养孩子对学习认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教育孩子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十分认真,让孩子懂得只有认真才能真正做好每一件事;第三为孩子找一个竞争的目标,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

孩子都有竞争心,需要有竞争的目标、对象。有了竞争目标,就有了动力,就会发现差距。犹如跑步,一个人跑与几个人比赛跑,在精神状态和效果上是大不一样的,学习也一样。所以母亲应在孩子的同学中、亲朋好友或周围邻居的子女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对象作为孩子的竞争目标。当然会是一种友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因此,竞争对象确定后,可以公开,也可以不公开。同时母亲要帮助孩子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这个计划尽可能有分阶段的奋斗目标,母亲则定期检查、督促。

母亲要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今天超过竞争对象,明天也许落后;今天落后了,明天也许赶上去了。母亲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种竞争,不要一味向孩子施加压力,造成一种沉重的超载的心理负担,这样会适得其反,有害无益。同时要教育子女在确定目标后,坚持到底,切不可半途而废。就像赛跑一样,即使落后了,也要坚持跑完全程。

6、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学校和家庭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各尽其责,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母亲应经常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习状况,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社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而青少年的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每一个母亲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生活得比自己好。但即使是事业上非常成功的母亲,提及子女教育,都可能会成为最无奈的“弱者”。对子女的教育是母亲们必修的功课。有的母亲只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所以对于家庭教育便忽略过去;有的母亲凭情感而溺爱放纵;有的母亲在子女面前打牌、说谎、吵架等等。以上这些举动最终会养成子女贪婪、放荡、狡猾、泼辣等恶习。东子认为,做家长的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孩子,还要从心理等多方面经常和孩子沟通,学会了解孩子,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同步进行。

孩子的成长,无疑要依靠学校,但不能依赖学校。更何况,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二者有着互相支持、却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多于学校教育的影响。教育孩子,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教师来说,一个学生是几十分之一,而对母亲来说,一个孩子就是她的百分之百,谁的责任更大是显而易见的。

母亲也是孩子的老师。我这里并不是指教孩子文化课的老师,而是孩子的启蒙之师、生活之师、学习之师和终生之师。母亲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孩子说话、走路,还要教与他们学习、生活和做人等等。

一是启蒙之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二是生活之师。孩子在任何年龄都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渴望。而且,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母亲要教会孩子劳动,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孩子可以体味到劳动的快乐和被人信任的幸福感。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劳动感兴趣。要让孩子知道: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母亲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生活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所以只经历过顺境、而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无法克服困难的。只有在顺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长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变化,并战胜一切。也就是说只有尝过酸甜苦辣的孩子,才会懂得在苦的味道里加点甜的东西,这样味道就好了。

三是学习之师。没有哪个孩子,是一生下来就去抓着一本书有兴趣地去读的,要如何学习,如何读书,那就是母亲这个学习之师的责任了。学习是一种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法国着名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在引领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母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记住了多少东西,而是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给孩子学习的金钥匙,也就是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四是终生之师。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都是母亲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总之,教育孩子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母亲们要认真研究,努力实践。

不要刻意讨好老师

一学期下来,为老师及其家人看病买单近2000元,只为老师能对女儿另眼相看。前不久,医生文华女士讲述了她“讨好”孩子老师的心路历程。

文华就职于某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女儿去年“择校”进了一所省级示范小学。文华早就听说这所小学的家长不简单,节假日不少人给老师送礼,她一心想找机会“讨好”女儿的班主任,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一下女儿。一次,她送女儿去学校,发现班主任有些咳嗽,便主动请缨:“您要是不舒服就来我们医院看看吧,现在正换季,感冒的人比较多,去哪看病都要排队,很浪费时间。”老师欣然接受。文华把班主任带到医院,找熟人看病,全程陪同拿药打针,400多元费用她也全部买单。虽然花了钱,她还是蛮高兴,终于有机会“讨好”老师了。那之后,她也总听女儿提到“老师今天说我作业做得好”、“老师今天给了我一颗小红星”之类的话。但文华没料到,随后老师的儿子、母亲病了,老师都带来看病,因为第一次没让老师掏钱,文华以后每次也都让老师拿药就走,自己过后再去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