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6046300000006

第6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4)

作为家长,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本来天经地义,但是任何父母都没有以“自己的喜好,违背孩子意愿”而打造“神童”的权力。为什么我们的母亲们如此迷恋制造“神童”,拔苗助长的“速成”是否为了赶上急功近利的末班车?

面对“神童化”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东子认为:

1.可以发现神童,但却创造不了神童。

有些人宣称能把普通孩子打造成神童,是犯了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你只能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给他最适宜的教育,顺其自然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如果面对一个处于常态水平的孩子,非要把他强化培养成一个什么神奇人物,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说神童是可以培养的,那为什么只是某个家族偶尔出现一个神童,却没有一连几代都出现神童的例子?老卡尔威特培养出了神童小卡尔威特,那他为什么不多培养出几个来?

我跟好多家长有接触,父母都领孩子让我看,说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其实,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只是父母们的“神童情结”在作祟。

2.对正常儿童进行超常教育是残酷地压榨。

某学校从今年起也开始招收超常儿童。在两个学校的报名现场都挤满带着孩子的母亲。当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热招超常儿童,进行集中教育之时,社会培训机构也开始掀起了制造神童旋风。前面提到的北京那家培训机构还制定了计划,声称,不用经过苛刻选拔的小孩,只要交10万元就能让一个10岁孩子考上大学。至此,超常儿童从稀缺的、天然的,开始走上了人工制造。

如果确实超常儿童,为其提供超常的特殊教育本无可厚非,这样因材施教多起成长确实有利。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超常儿童不是家家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的比例,全国才有多少,怎么可能遍地都是。

科学需要天分,但更需要毕生的努力。而维持这毕生努力的劲头来自何处?就是来自对科学的毕生钟爱和兴趣。过早地猛灌知识只会抹杀孩子们好奇的天性和灵性,而变成一个自认不凡、乖僻的机器人。过早地给学生训练某种知识,将导致学生可能认为数学、物理就这么回事,从而还没领略到真的科学前沿的风采,就早早的厌弃了。其实,孩子的小脑瓜需要保鲜而不是过早地榨干。

对正常儿童进行超常教育,是办学机构的利益驱使和家长功利心的结果,最终苦的还是孩子。

3.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超常儿童要慎重。

早期教育、早期刺激,都必须在生理成熟了才能接受,过早的环境压力,过度的能力要求,是提前的伤害。过早地给孩子超过他的生理成熟度的教育或刺激,硬让他去做他还不会做的事,虽然他的生命不会马上终止,但他能力发展的链条可能终止。有些孩子早期被强迫灌输很多所谓的知识,上学后他可能会有一种恐惧、厌恶感,甚至干脆拒绝,就是这种损失的表现。而很多父母和学校是不会知道的。

一般说来,父母在培养超常儿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于孩子的能力有切合实际的认识,太高或太低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经常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任何学习都要由浅入深、系统地进行,只能加快进度,不能指望跳跃和省略,否则将来还要再补课;不要过度安排孩子学习课程,给孩子留出玩耍和游戏的时间,让孩子保留童真;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特长,要让孩子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特别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孩子的能力,特别是当孩子在场的时候;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指望孩子处处领先,早出成就。

4.应该让孩子享受童年快乐

而相对于参加超常班的孩子,更多“神童”并没有机会获得这样的教育。事实上,很多“神童”不断转学,和比他大好几岁的孩子一起生活。有的“小神童”从小被家长特殊教育,小小年龄面临着过大的压力。

“神童”成才的案例引起了太多家长的关注,但在关注神童“成功”的同时,对于他们的成长并不应该忽视。给他们合适的教育,同时也应该给他们正常的交往空间,给他们应有的童年和快乐。对于孩子来说,成功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地成长才最为关键。

一名年轻母亲向东子谈到,她在其女儿3个月时开始教她识字,厨房、卫生间、家具等到处贴满了认字卡片,女儿6个月后确能在报纸堆中拣出父母指定要的一份报纸,但到了1岁后,女儿看见识字卡片就又撕又扔,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才好。

一名从事音乐演奏的年轻母亲,为才22个月的儿子定下了学演奏的指标:每天静听小提琴演奏半小时,3岁开始学习认识五线谱,4岁学会拉3首简单的曲目。起初他儿子觉得很新鲜,但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不干了,现在听到演奏声就大哭大吵,这名母亲只好放弃这个“宏伟”的计划。

望子成龙,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家长们要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机械的记忆与刺激性教育不符合婴幼儿心理发育规律,必会导致逆反心理。对子女的教育应该讲究科学,只有先让子女及早融入集体,才会对以后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有利。

神童教育说穿了,就是只看重书本知识的畸型教育,这种教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是早就应该改弦更张了的。

爱子心切的母亲们,请慎重对孩子进行“神童化”教育。

即使您打造的“神童”将来成为什么科学家或什么政界要员,但回首往事也会有怨恨的,没有快乐的童年是苍白的,苍白的童年时一种残缺,剥夺童年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童年只有一个,以牺牲快乐而换取的“成功”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一种愚蠢行为!

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成才

不久前,几个朋友谈起了孩子有出息没出息的事情。一个朋友认为,凡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将来一定没有什么出息。这位朋友的理由是:我们身边的有些人,因为在学校时学习成绩不好,后来没有考上大学,因此现在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自然就是没出息了。

其实不然,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业,没有哪一行是没有出息的!有出息没有出息得看他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为什么要单单考虑他是否有份稳定的工作,有没有固定的收入呢?难道没有上过大学的赵本山不算成功吗?难道只有小学毕业的东子不算成才吗?

大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具备多种能力,只是突出点不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只能证明他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执行力比较强,但这只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说明他们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意能力、策划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都不行。

当今有实力的人,又有多少是当年学习成绩好的?社会有戏言,现实中“成绩好的学生总给成绩差的学生打工”;目前的“老板”多数不是“好学生”;“没有创造力的书呆子多数一生平平”。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做成大事儿的人,可不一定都是在学校时成绩特别好的人。

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经常有一些在老师看来非常奇怪的行为和做法,因此在小学时被老师认为“弱智”,并让母亲把他领回家去。爱迪生的母亲没有文化,但她相信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母亲,爱迪生的人生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同样,爱因斯坦在幼年时,也曾因学习成绩不好,被认为低能,但他最终成为对人类有着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似乎离我们远点,那在就说说咱们身边的郑渊洁和韩寒。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学习成绩是中下等,是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的“差生”;而80后文坛的领军人物韩寒,则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被迫留级。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这一切都说明一个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成才,而学习不好的孩子不一定都不能成才。

当然,如果既能拥有好的成绩,又具备相应的能力,那时两全其美的事情。

如果您的孩子学习成绩实在不好,可以走另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

上海东方世纪学校考试成绩平平的学生郭爽,去年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原因是因为她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强,已经拥有两项实用技术发明创造。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所学校是上海一所民办学校,而且这里的学生很多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像郭爽,她的考试成绩常常让老师担心,让班主任责怪。她的班主任曾经说,这样的成绩如果让她参加高考,连一般大学也考不上。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应该也不少见。

因此,东子认为,书本知识很重要,分数也并不是不重要,关键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成才的路上,书本知识不是唯一的,分数肯定也不是唯一的。这涉及到知识与能力、个性与特长、书本知识和操作能力的问题。

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比如说,有些孩子英语成绩好,但数学又不一定好;有些孩子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一定很强。

作为母亲,要充分认识孩子的优势,了解孩子的智力强项,让他对自己的优势保持热情,充分发掘他潜在的天赋与才能;要相信你的孩子是独特的,并以赏识的目光来鼓励他。不要总是拿你孩子的弱项与其他孩子的强项来比较,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去框定孩子的成才之路,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得好,就一定能够成才,否则,就是“不务正业”,这种认识其实是很片面的。

如果一个孩子,他的其中一方面的智能发展得比较好、比较快,我们没有理由不闻不问,甚至给予压抑和打击。总之一句话,家长不要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只根据考试分数来认定孩子将来是否成才;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愿望、喜恶来培养充满个性和特长的孩子。

学习与成才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很多事实证明,成绩好的孩子,并不一定能真正成为成功者,并不是因为是成绩好,所以他们不成功,而是他们因为成绩好,付出许多代价,包括许多他们应该拥有却已经失去的东西。

再反过来说,时代不同,竞争的对象也不同,现在的同学或不是同学的同龄人,可能是一辈子的竞争对象,这些竞争,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我们对孩子寄予的期望,现在一定是模糊的,但这种期望很高,高到甚至希望什么都不要落下别人,不然就会有失落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不可能有一个模子把她们变成一个样子,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来教育、培养他们,如果因为羡慕别人的孩子成绩好,就把别人的教育方法搬过来,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搞不好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我有个战友的孩子就是这样,本来学习成绩在初一时还可以,在班级是上中等,可孩子的母亲总是羡慕学习成绩排在年级前几名的孩子,到人家家长那里去取经,然后就让自己的孩子到处补课,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全部占用,甚至孩子连跟同学打篮球都不让去,最后孩子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宁肯不上学要出去打工,大人只好无奈的到处寻找。

所以呢,别人的方法也许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也许是别人的孩子天分高。在生活中,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孩子的特点与兴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适合他自己的成长道路。

要以宽容的心来理解孩子。我们看孩子往往容易就只看到他们的成绩,仿佛成绩好的孩子就肯定是好孩子,他们往往令家长、老师及周围的人刮目相看,特别得到重视。

当然,不可否认,成绩优秀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认真读书的人,自然,也不乏虽然不勤奋但靠聪明而成绩好的孩子。成绩优秀的孩子的确有很多优点,这也使得我们的家长们认为这样的孩子有前途。

但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呢?我们的家长可能真的是恨铁不成钢,辛辛苦苦地培养他们,可孩子的成绩还是原地踏步,真是令父母失望。到后来有些父母可能就厌烦了,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打骂、挖苦孩子,认为他们只会去玩或者心思老是不在学习上,结果呢,孩子干脆破罐子破摔,最后误了自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期望,本来可能有心改正缺点或者想努力上进的孩子,就可能因为父母对他的放弃就不求上进了。

其实,有谁想自己那么差呢。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想获得不断的进步的,谁想老是排名在最后呢。谁想自己每次考试只是拿那么的可怜的十来分呢。

看孩子不能老是看着他的成绩,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宽容,需要我们的尊重,我们对孩子有时候是不是要求过高了。

作为母亲,应该辨证的看待孩子的成长,教会孩子懂得成才的路不止一条的。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需以学做人为先,德才兼备德为先。我们教孩子不是单纯要教他们学会求知,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去做人。

天生我才必有用,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在成绩差的孩子中,有一部分被家长和老师视为“不听话的孩子”、“让人头痛的孩子”,他们不爱循规蹈矩,不爱听别人的说教,总有自己的想法,不安分,爱鼓捣,总做出些让家长和学校头痛的事情来。

但不要忽视对这些孩子的培养,他们当中大部分具有未来成功者的天赋,只要能找准并抓住孩子的亮点,培养路子正确,他们的前途是无法估量的。

人无全才,各有所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其他方面也好。希望我们的母亲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性格和特点,抓住孩子的优势和特长,选择一条适合孩子成才的培养道路,让他们在快乐中成才。

不要过分依赖学校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母亲倾向于把孩子送到条件优越的学校,于是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每到招生季节,总是车来人往。母亲们的目的就是依赖学校相对优越的环境,让孩子接受更好地教育,接触更“高层次”的人,同时,让自己的独生子女改掉任性、刁蛮等坏毛病,培养自立能力。这些母亲认为,把孩子送进“好”学校自己的责任便尽到了,其他的就可以不管了。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自身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