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6046300000005

第5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3)

其实,小菡此前已经拿到了一个剑桥少儿英语证书、一个奥数证书。本来有了这两个证书,加上她的学习成绩,考上某附中不成问题,但是前几天妈妈听那所学校的校长说,像小菡这样的条件还说不准,因为报名的学生太多。小菡的妈妈一听心里立刻没谱了,所以赶紧打听寒假考级班。小菡怎能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可是不知怎么的,她心里总是窝着一股火:“我一点儿也不快乐。”

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母亲说:“我们家长累点没啥,孩子现在吃点苦将来就少受罪。上一个班培训班20多天,一般就得花600到900元,加上资料费等等,1000元也拿不下来。这些年来我们家没有添置一件家具,我和孩子他爸没买一件衣服。这些我都没有怨言,但是这样下去,我真是有些顶不住了,好在孩子还争气,就为了这一点,吃多少苦都值得。

“其实孩子比我们累,从小学一年级起,他几乎没休息过一个双休日,到假期比上学还忙。孩子懂事,从不抱怨,但我能看出来,他不愿把生活搞得这样苦。可是你说我愿意吗?别人都这样,都被卷到这种竞争的潮流中,你能例外?谁现在另类,他将来就要倒霉,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不说别的,你考不上个好学校,将来找不到个像样的工作,靠什么生活?”

北京一位培训学校的办班老师说。“今年考级考证班比去年还火,我们开了PETS(包括一级、一级B、和二级)、PETS单向班(包括听力、口语、语法和国际音标)、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第2册(上)、华数、奥数和五年级作文等13个班,每班招25人左右,现在基本上报名已满。

“今年寒假除了英语班上18天课外,其他班在15天左右,英语班交费960元,华数、奥数和作文交540元,提前15天报名的可优惠到9.5折。总结经验,我们安排了一个学习套餐:上午8∶30-11∶30英语,下午1∶30-3∶30阅读与写作,3∶40-5∶40华数。这样安排的合理性:下午第一段学阅读与写作,主要是为了换换脑筋,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要是连续高强度的用脑,对健康不利。多家长都接受了我们的这个建议。”

为什么小学生考级考证这么火?

这不是谁搧乎起来的,也不是媒体炒作起来的,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需求刺激起来的。家长们算过一笔账,报班考级考证虽然贵,但比择校费却便宜得多,有一些学校在成绩上拉不开档次,就把特长作为入学的条件之一,逼得家长让孩子去考证。

其实,我们都知道寒暑假制度的设立,是为了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在国外放假的次数还要多。孩子学习生活紧张,利用假期放松一下,有张有弛,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到了下学期,可以事半功倍,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假期就是要好好玩,彻底放松,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可我们大多数学生家长不懂这一点,把假期当成孩子另外一个课堂,甚至把双休日也变成学习的延续,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不像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大锅饭,那时虽然生活质量不高,但生存难度没有现在这样大。现在是竞争社会,竞争激烈,生存问题严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企业调整职工下岗,给中国人上了一课。受到这种冲击的母亲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面临这样的处境,他们把自己这种恐惧感放大后转嫁到孩子身上。每一步都要拼命不落在别人后面,比别人少考一个证,就有被淘汰的感觉,这种恐惧感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当然,教育不公平现象,重点学校制度,择校现象等等,也是母亲产生这种心理的外在因素。消除这些现象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靠所有人行动起来,而不能把孩子往这个怪圈里推。这样下去不行,虽然短时期内孩子的成绩上去了,也考下了不少证书,但是长远不行,后劲不足。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能够培养孩子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在当前的情况下,人家都去考级考证,你完全置身事外,一个班不上、一个证不考也不现实。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这种做法要得到孩子的认同,选择什么班要得到孩子同意。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学习效果不会好。如果孩子是自愿的,他就会乐意学,就不会把其当成一种负担。这样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另外,还要学会调节,最好选一些学校课程欠缺的,比如实践性的活动、动手活动和文体活动等等,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许多母亲在孩子身上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她们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所在,单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无情地抹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年轻的父母们碰在一起,就会比较谁的孩子学会的东西多,不管如何硬要把孩子推向众人面前进行表演。在家长眼里,过级考取各类证书是学习效果最有力的证明。这种缺乏兴趣的被动学习,对孩子来说只能是事倍功半。

特长教育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这种培养必须有个前提,即学有余力,兴趣为先,尤其不要和考级考证挂钩。父母在为孩子报课外特长班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的爱好及智力底数,并由此做出选择。儿童正处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班安排不可太多。否则,不仅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还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少年宫或学前班应以注重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标准。有些少年宫或学前班以智力开发、教算术、教作文为特色,实际上是将小学的学习任务下放到少宫或学前班,虽能产生短期效益,但从长远看则会导致孩子入学后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母亲选择时更要慎之又慎。

《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母亲要为孩子一辈子负责,要看到孩子的长远利益,不能目光短浅,现在有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的压力过大,出现了抑郁症,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母亲们只看到孩子学习成绩,只看到孩子拿到几个证,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母亲跟孩子缺少有效的沟通,就不会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给家长作报告时,经常讲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学生跟同伴发牢骚说,母亲怎么这么讨厌?你知道他的同伴怎么说?他的同伴说别跟他们大人一般见识。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和谐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母亲要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在这方面,母亲要承担主要的责任,遵循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

目前,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都参加各类兴趣班的学习。据东子对沈阳市几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调查统计,正参加兴趣班的学生已经超过半数,80%的学生有过上兴趣班的经历。

为了培养特长,弥补不足,得到更全面地发展,让孩子利用闲暇时间参加适宜的课外班,如钢琴、美术、舞蹈、武术、英语、航模班等,也有必要。但是家长要注意孩子上课外班的前提是学有余力,兴趣为先。母亲们要淡化功利色彩,不要只为考级考证,而要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去学习和发展。

如果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角度看,这一时期确实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好时期。但需要提醒母亲们注意的是,过分勉强孩子学习会适得其反,家长们着急上火,孩子也苦不堪言。兴趣班上得如此辛苦,“兴趣”从何而来?因此,母亲们在给孩子报班之前,一定要调查清楚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一般一、二年级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已有了明显的趋向,让孩子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激发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最佳方法。在孩子参加兴趣班时父母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上兴趣班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如果纯粹是功利目的,非要让孩子达到某种水平,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是不合适的。

二、不要同时学习多种技能。同时要求孩子上几个兴趣班,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结果都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同时也会加重孩子的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方式。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孩子愿意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有的却愿意学别人做事,每个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不同,因此,家长要选择学习方式灵活的兴趣班。

四、不要苛求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如果给孩子制定太高的目标,孩子会因为太难而丧失信心,从而放弃努力。母亲可以时常为他制定一个近期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孩子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学习了。

东子真心希望,我们的母亲们不要再生拉硬拽的,把孩子拖进一个又一个的培训班,去考一个又一个的过级证。因为,你的这种举动除了自己累孩子苦之外,而无其他意义。正像我以前所说的“分数与能力相比粪土不如一样”,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证书和孩子的快乐相比也如粪土,还是让孩子们快快乐乐的学点当用的吧。

“神童化”教育有误区

“神童”本来离我很遥远,可自打小女范姜国一(依依)连跳两级,并于9岁时出版了《玩过小学》后,这“神童”就与我“相伴”了。无论是媒体还是读者都认为:“范姜国一是个神童!是个天才!”无论是接受记者采访还是听众的现场提问,我都一再强调:“范姜国一既不是神童也不是什么天才。”

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范姜国一的智商只是一般偏高一点,像她这样的智商,一个班就有几十名,全国有一个亿。从出生到现在,孩子没有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任何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可是,当我说依依很普通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同我的说法,他们用一致的腔调反驳我:“不是神童,怎么会如此出色?三年半上完了小学,还在半年时间内轻松写出12万字作品,出版后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普通孩子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呢?”

我想说的是,范姜国一所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是没有什么神奇的,只要引导得当,教育得法,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些。我只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做了点因材施教罢了。

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把孩子打造成“神童”,所以大家一直关注着“神童”。近年间,媒体不断的把一个又一个“神童”,推到我们面前:

“神童”1号:山东省滕州市14岁的丁善龙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

“神童”2号:江苏省南京市13岁的刘昕考取清华大学

“神童”3号:江西省南昌市12岁的尹薇考取大连外国语学院

“神童”4号:辽宁省沈阳市11岁的吴钩拿下公共英语三级证书

“神童”5号:辽宁省盘锦市10岁的张炘炀考取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神童”6号:香港特别行政区9岁的沈诗钧考取香港浸会大学

“神童”7号:上海市宝山区7岁的刘明军熟读《资治通鉴》等历史巨着

“神童”8号:重庆市江津5岁的李东阳熟背《百家姓》和《三字经》

“神童”9号:湖北省武汉市4岁的熊非凡改写《西游记》

“神童”10号:重庆市长寿区3岁的牟略佳能辨认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

……

“小鬼当家”连冒“新芽”,且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可谓亲子教育“硕果”累累。“神童”年龄段急转直下,可谓——没有最小,只有更小。“神童”“天才”“少年大学生”一直被无数家长所追崇,期盼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这样,往往是东施效颦之果。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个又一个少年大学生出现在我们眼前,由14岁而13岁再12岁到11岁,这又来了一个9岁的,照此势头,七八岁的大学生也不会久远。

于是乎,关于培养“神童”的各种各样的机构扑面而来。中国科大有“少年班”,北京八中有超常班,甚至很多幼儿园也开设了超常教育实验班。前不久,一培训机构在北京又推出了“日出计划”,号称只要孩子从小接受他们的培训,10岁时就能赶超一个大学生。很多母亲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培训,目前他们所收学员最小的只有9个月,最大的也不超过10岁。该机构称不需要任何的筛选,只要交钱(每人10-30万元不等),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神童”。

一个周六的下午,某大学生物学院研二的学生小姚,来到不满两岁的学生小小家,继续为其讲授大学生物学课程。据小姚介绍,她已经给小小上了8个月的课。

小小看见老师来了后,自觉地将显微镜的电源打开。小姚举起一个水分子模型,问小小这是什么时,小小拉着妈妈跑到卫生间指着水龙头;小姚拧开水龙头指着滴答的水滴告诉小小,水就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小姚接着举起醋酸分子模型问小小是什么时,小小又拉着妈妈跑到厨房,找到醋,然后还品尝了一口。由于小小年龄幼小,又无语言能力,不能交流,对于所讲知识并不能领悟,于是她通过用不同颜色的小球组装成有机物的各种模型,配合讲授知识。

小小的母亲是一所大学的教授,是“早期教育”的热衷推崇者。她认为3岁之前孩子分不清楚是学习还是游戏,所以应该利用这段时间不停地刺激孩子学习。她表示,等孩子3岁时她将为他请外教进行全面的英语训练,她相信她的孩子会成为了不起的“神童”。

在南京有一个小小的同龄人,被誉为小“神童”的笑笑。笑笑1岁半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根据标识认出众多轿车款式与型号,还能辨别60个国家的国旗与国徽……

小“神童”笑笑的妈妈刘女士的育子心得就是:“神童”背后是艰辛“早教”。为了儿子,刘女士请了一个有文化的住家保姆辅导,还把老家的姐姐接来一起忙活,上午认这个,下午认那个。就这样,下班回到家,刘女士常常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才两年的工夫,体重已经瘦了近30斤。但是看到孩子的“超常”表现和媒体的不断采访,刘女士还是一脸灿烂。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曾经闯入我们视线的,被家长打造出来的“神童”大学生:

“神童”王思涵:14岁时以超出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入沈阳工业大学。大学一年级,因为学习成绩等综合因素,他被迫留级一年;毕业考试中,除英语外,其他学科他选择了弃考,最终面对仅有一科英语及格的毕业成绩,王思涵被学校“责令退学”……

“神童”魏永康:在母亲的苦逼死学下,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十九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被中科院勒令被退学……

“神童”张满意:14岁就被保送南开大学,3年后因为学习成绩等综合因素,被勒令退学;他18岁以极高的分数再次考进了南大,但3年后他再次被请退……

他们是曾经的“神童”,年少得志的他们曾经媒体上频繁曝光;他们曾经是被许多人追逐的、羡慕的对象,但是他们最终大多以学业失败而告终。尽管其中有些人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走向职场也大多不适应。为什么呢?在神童背后,究竟存在着那些症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