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手段,用来帮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获得不同的技能。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知识,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工作要求,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改变目前的职业……
作为家庭教育者,身为孩子的母亲该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并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向孩子灌输这种观念。中小学教育是为孩子们学会终生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更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持久热情,让孩子确立“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需要”的思想。
而要孩子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首先就要消除“学习是为了考试”的想法,还有“学习是为了考大学”的念头。端正了想法,继而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习成为孩子生活中,和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之一。从而使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保持着和时代发展一致的前进步伐,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将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必须具备吃苦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优裕,对孩子宠爱、偏爱、溺爱的风气也在逐渐扩大。父母把这视为对孩子无私的爱。实际上,看看“溺”字的写法,当“爱”泛滥成灾,如水一般淹没了孩子,那么孩子得到的只是一个“弱”字。溺爱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娇生惯养的孩子,是成不了大器的。
前段时间,一些媒体报道了武汉一家公司老总,从孩子3岁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用小车接送,风雨无阻,定时定点,孩子是无车不出门。现在孩子上初中了,专门给孩子配了一辆车和一个专职司机,供其使用。生活中我们更是时常看到,口袋里装着几张百元大钞的孩子动辄招手打的,出入酒店、咖啡厅,甚至请人帮忙写作业,甩手就是几十元。
近日,国内多家媒体又以《15岁“小款”携娼逍遥游》为题,报道了西安的一位15岁初三学生,从家里拿走现金20万元离家出走挥霍钱财的事。这位15岁的少年,父母在西安开办公司,平日里对他娇惯溺爱,每次给他的零花钱都在千元以上,而且从不问他钱都怎么花的。他挡不住外面世界的种种诱惑,很快染上了吃喝嫖赌的恶习。这次携20万元现金出门,先是在西安一家五星级宾馆入住总统套房数天,花去6万多元,然后带着两名三陪女从西安出发,周游一大圈后在郑州机场被查扣。
令众人哗然的并不是15岁少年挥霍巨款、包娼旅游这件事,而是其母在得知这件事后的态度。其母在郑州机场见到儿子后,只是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对派出所民警没有半句感谢的语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此家长也越来越多。他们或者自己曾吃过苦,抱着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任意满足;或者生活很富有,对孩子百般溺爱,尤其在金钱方面出手大方,任意娇纵孩子讲究物质享受。他们认为自己很有钱,有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花点钱没什么。前面提到的15岁少年的母亲,其言行无不透露出其内心想法:20万元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有这个条件让孩子挥霍。你们想让孩子挥霍,还没这么多钱呢?
古语说“富门寒教育”。与我们邻邦的日本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但其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饥饿教育、耐寒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孩子刚强无畏的品格,磨砺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富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些都将是孩子一生受用无穷的财富。相反,我们却将孩子放进金钱堆砌成的“蜜罐”中,将孩子溺爱成一个只知享受、不懂奋斗的富贵浪荡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强历来是国人推崇的修身美德,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根基。一个自立的人必定会发奋图强,有所作为;一个自强的民族必定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引领人类前行的脚步。可以说,时代需要这种“生无所息”的精神,个人也需要这种向上的力量。
曾几何时,家长们忽然发现,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已经被小皇帝小公主们彻底忽略掉了,或者干脆说是抛弃掉了。这些孩子的表现,让大人们焦急失望而又无奈。
还记得几年前中日韩少年夏令营吗?中国孩子的怕吃苦一度让人失望。当时由中国、韩国、日本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正赶上当地遭受罕见的高温天气,整个行程十分艰苦。
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坚持赶路。别人想要帮忙时,立即严辞拒绝,因为他们觉得力所能及的事就应该自己来做,别人的帮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耻辱。而同行的中国孩子却一直叫苦不迭,队伍中不断有手机铃声响起,中国孩子在忙着向家长们诉苦。
活动结束后,日本、韩国的孩子对当地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加赞赏,而中国的孩子却不以为然,只盼望着早点回家。这次活动当时备受关注,各国孩子的表现也曾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争论,有识之士痛心于下一代家庭教育的缺失,疾呼救救孩子。
不管怎样,那的确是国家间年轻一代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民族的较量。不得不承认,至少,在科尔沁,我们的孩子输了。输在了意志品质上,也输在自律自强上。显然,如果这些孩子是一个群体的缩影,我们将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试想,若干年后,参加夏令营的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构成社会的“中坚”,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同时也将继续在国际赛场上与他国孩子一较高低,到那时,这些孩子凭什么胜出?他们又会有怎样的竞争力?我们的孩子是否还输得起,我们的国家、民族是否还输得起!这些身体健全精神却严重缺钙的孩子,又将如何成为中国的脊梁?
我们都明白,年轻一代预示着国家的未来。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当年慷慨陈词“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掷地有声的话是否能让我们警醒,我们该为国家培养怎样的年轻一代。
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是需要在生活的细节里,让孩子品尝苦辣酸甜的教育,其中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面对人生风雨的能力尤为重要。如果把孩子比作温室里的鲜花或者山林中的松树,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鲜花还是松树呢?
生活的艰难正是孩子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也是成长必须的营养。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就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历练他的意志,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施吕特的妈妈,她养育了四个8~1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帮妈妈干活,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吕特说:“孩子们终于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开始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不是说提倡父母都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对孩子要进行吃苦教育,不管他愿不愿意。因为一个不会自立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吃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强,它的生存空间就越大,所以从小就得让孩子尝些“苦头”,这实在是一种有远见的明智之举。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促成什么样的人,父母的思想有多大,孩子的思想就有多远,所以应该让孩子在酸甜苦辣中成长。
谁都想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可大都数的家庭在教育时往往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导致了堕落、自杀、精神出问题等现象。因为之前的他们,一切都是由父母安排好的,突然之间父母失去了那样的能力,此时没有经历过风雨,只知道阳光美好的孩子们,能接受得了一下子有富人变成穷人的结局吗?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富人的日子是这样的:要什么有什么,凡是用钱能买到的东西都能得到。而穷人的日子是要什么就没有什么,如果想得到一样东西,必须努力去赚钱,必须经历辛苦,才能得到。
所以只经历过顺境、而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无法克服困难的。只有在顺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长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变化,并战胜一切。也就是说只有尝过酸甜苦辣的孩子,才会懂得在苦的味道里加点甜的东西,这样味道就好了。
如果你是家境好的家长,请不要忘了让孩子尝尝酸甜苦辣,看看百样人生,给孩子鲜花的同时,记得告诉孩子松树的精神品格。如果你是一般家境的父母,也不要忘了给孩子品尝苦辣酸甜,在给孩子美好愿望的同时,要记得磨练孩子的坚强独立性格。
人的一生充满坎坷,未来的日子到底是怎样的,大家无法预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人生,是健康的?是成功的?是倒霉的?谁也不知道。所以,为了孩子的明天活得更好,今天就必须让孩子在酸、甜、苦、辣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这样经过多种环境造就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成为社会上最棒的人。
身体力行永不忘德才兼备才是妙
身教无言力千钧——东子
母亲做事要诚信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信为本,一诺千金”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语,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民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国无信不兴。”诚信作为人类文化的道德范畴,它是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桥梁。诚信是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千百年来,这一切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都是突出了再突出的,但到今天,这一向被奉为经典的传统道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并且有不断滋生蔓延的趋势。用一句“诚信危机”来概括当今社会并不为过。
在这场“诚信危机”中,许多中小学生也不能幸免。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的诚信观念比较淡薄,他们不懂装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说了不做,以种种理由逃避学习。违纪犯错时,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在父母、老师面前许诺,屡教不改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对此母亲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究竟我们该怎么办?
要想找出对策,首先要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1.母亲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
有一位女同学,把在校园里捡到的一块手表,藏在书包里打算带回家,老师发现了就给她讲道理,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妈妈说了,捡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于是,老师找来了她的妈妈,提醒她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德。没想到老师的话没有激起这位母亲什么反应,可说到她的孩子最近学习不太好时,母亲的情绪顿时激动起来,“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就完了!”
这种“以分为本”的观念如今似乎很普遍,无论是家长还是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智育,即获得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而忽视孩子的德育,认为此类东西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来讲可以缓行。殊不知,人才得是先做人,后成才的。
2.母亲身教上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有的母亲教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玩;有的母亲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而他们夫妻之间却打骂不断;有的母亲教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她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如此的家教之下的孩子能讲诚信吗?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母亲教育理念的缺失。
影响中小学生诚信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家庭最为重要。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和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基础,而且是主导,其它都是辅助,都是补充。
记得依依6岁时,我们全家去逛商场。乘车时用的是公交卡,上车时我只刷了“嘟、嘟”两下便往里走,女儿当着众人面高喊:“爸爸,你还没给我刷卡呢”!“你还小”,我轻声解释。“我都超过1米1了”,当时我和司机都没在意,女儿却很执着。于是,我们一量孩子果然超过1.1米了,我反身又回去刷了一遍卡。事后,我拍拍女儿的肩膀说:“宝宝长大了,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信用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所有人际关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来开始和维持的。信用消失,人际关系也会崩塌;没有信用,你就会受到别人的排斥。在德国有这样一件事:一个留学生认为地铁里没有收票的就经常逃票,等到他毕业的时候因为个人信用不好,他的成绩再好也不被大公司接受。有一位银行家说的很明白:“我宁可借钱给那些诚实守信的穷人,也不愿借钱给不诚信的富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你必须把诺言视为第二宗教,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由此可见,诚信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诚信,在西方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契约论”,基本上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践诺、履约的道德规范。守约为正义之源,诚信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