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6046300000025

第25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23)

给孩子找家教千万不要盲目,不能病急乱投医,迷信所谓一定要请名校名师。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老师。孩子和老师沟通很好,教师能以最适合孩子的方法教学。如果你的孩子是需要提优拔尖性质的,名校名师是很适合的。因为这些名师习惯了教好学生,在学校也是挑好班教(他们大都有了挑选的资本,也不愿意教差班,怕坏了名声)。如果孩子是需要补差,最好找招生在第二批次的学校的老师补习,因为这些学校由于生源不是最好的,所以老师抓差生很有经验,补习起来也最有效果。

某些家长请来了家教,为求子女学有所成,总爱在子女跟前念“紧箍咒”:“我花钱请了家庭教师,你如果还学不好,大家都没有脸再见人啦!”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学习的孩子,或像拼命三郎般赶成绩而累坏了身子,或是成绩一时赶不上而产生负罪感,从而失去信心,甚至自爆自弃。这会使家长产生“孩子不争气”的心理,以致对孩子横加责罚。凡此种种,所产生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所以,家长应以平常心请家教,应认为这是作为家长之义务,给孩子多鼓励、鞭策,使子女树立信心,愉快接受家教,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很多母亲恨不得子女一夜之间变得优秀绝顶,要求家教老师多增加作业量,而某些家教老师为迎合家长意见,未能因材施教,真的一味增加作业份量,压得孩子喘不过气,苦不堪言!这样既可能摧垮孩子的身体,更会令其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结果就不只是欲速则不达的问题了。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再说了教无定法,母亲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他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为学会学习开启希望之门。因此,请母亲们不要盲目的给孩子聘请家教。

孩子沟通能力很重要

荀子说:“人不能生而无群”。人有社会属性,秦桧都有三个朋友,可见人人需要朋友,没有人际交往的人生是孤独的、苍白的。

而交往离不开沟通。

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孩子的沟通能力不可或缺。现在不少中小学生的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留言条都写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青少年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创造良机的重要途径。人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个人交际的频繁和社会实践的增加、知识面的拓宽,个人的观念、意识以及性格都会有大的变化。沟通能力逐渐突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发展,母亲们一味地盯着分数,而忽略了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孩子的沟通能力都很差,语言沟通不知所云,书面沟通不知何意。尤其是语言沟通,很多孩子既不能勇敢主动的沟通,也不能恰当的表达其意。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孩子时期的语言发展是人生最佳的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要通过语言,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语言,与人交流更少不了语言。

然而,在这方面,有的孩子的表现让家长十分担忧,他们总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来与别人进行交流。

当一些家长看到依依到哪都可以,很自如的与他人沟通时,都希望我能谈一谈,对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结合对依依沟通能力的培养及我对此研究的体会,在此谈一点想法,供各位母亲参考:

1、多创造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的机会。

孩子与成人一样需要朋友,和伙伴交往是孩子的一种社会性的需要。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其他的社会关系中无法取代的。从心理方面讲,和伙伴一起学习和生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形成成熟的人格,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和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从情感发展方面看,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起对他人信任和尊重的情感;而且有伙伴一起玩耍,会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包容,并能在交往中提高他的沟通能力……

孩子之间的玩耍,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好方法,根据孩子特点,选择性格开朗的孩子给他以带动,并要经常表扬孩子的进步,并且寻找到孩子的优点,并且要让他感觉到与人交流是件快乐的事。逐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因为孩子自闭,许多时候都是因为缺乏自信造成的,并且这种不自信更多的来自于父母的破坏性批评。现在的孩子关在家里时间太久,与别人沟通时间太少。在家里的情况,每位家长都很清楚,所以,学着给孩子鼓励,走出家门,让他融入集体。

2、经常给孩子以表扬

内向的孩子,很多时候是由于家庭内部缺乏交流,或者说家长也不善于与他人或家人交流,更不会主动平等地面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特别是缺乏对孩子的训练,有时更是因为家长的伤害造成的,前面说过,破坏性批评可能导致孩子许多问题。缺乏自信是明直接的现象。其实开始的时候,孩子都是一样,为什么后来孩子不一样了,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方式不同,那些经常鼓励孩子的家长,你会发现,他们的孩子看上去可能不够乖巧,但确实是自信而且勇敢,敢于与人交流。

这种孩子多是因为缺乏信心,害怕这害怕那。家长们只需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利用一切机会,表扬孩子的进步和优点,给孩子以信心,特别是当孩子主动与人交流的时候,更要给以足够的关心和鼓励。让孩子心灵的阴影早日去除。

3、让孩子多说多练。

两岁开始,孩子就已产生了一些具有社会性的心理特征,想象力丰富,喜欢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意愿。当孩子想要表达或喋喋不休时,做父母的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倾听,并可尝试从不同角度刺激孩子说话。尽管孩子的表达不是十分完整或不切合实际,也不要妄加制止。久之,会形成孩子喜欢与大人交流的习惯。

比如让孩子讲故事、说笑话等游乐活动,都可以增进孩子的沟通能力。

还可以用身边的物品教孩子练习说话。家庭中有数不尽的语言训练对象,居室装修、电器炊具、茶点水果、日常用品,都可用作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素材。

4、多给孩子创造沟通机会

很多孩子的沟通能力差,是因为家长无意识剥夺了孩子这方面发展的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去购物、去处理自己的问题等,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小,处理不好,久而久之,孩子的沟通能力就淹没在家长的一手包办上。

依依9岁的时候,家里的录音机坏了,依依要听英语磁带,她妈妈于是拿着录音机到隔了一条马路的修理部去修。花了10元钱,修理部的师傅说修好了,尽管拿回家用去。可是回到家,依依把磁带放进去,听了不到10分钟,录音机又“罢工”了。这一次,她妈妈让她独自去修理部“复修”。很快,依依就回来了。她说,这一次她在修理部当场“验货”了,录音机无论是正放、倒带还是快进、快退都没有问题了。她妈妈夸奖她细心又能干,嘱咐她继续听录音吧。

当天一切正常,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刚用了不一会,录音机又坏了。依依不得不再次光顾修理部。第三天,问题又出现了。这次依依说,她上次去的时候就注意到修理部还卖小的随身听,她问了价钱了,35元一个。“妈妈,不如咱们再买个新的吧?”

她妈妈说,买新的不是不可以,可是这旧的毕竟花了10块钱修了,如今没有修好,那10元钱花得也太没有意义了。依依说:“我有办法,叫那个叔叔把那10元钱退给我们,我们再加25元买他的新的,不就可以了吗?”她妈妈不无担忧地说:“恐怕人家不会答应的,咱们三番五次叫人家修理,人家为着10元钱,也没少费功夫,也是付出劳动了,怎会轻易退给我们呢?”“会的,我去跟他说!”依依自信地说。她妈妈于是答应让她去试一试。

临走的时候,妻子给了依依25元钱,然后嘱咐她,如果“谈判”很艰难,可以把旧录音机送给修理部,也算增加“谈判”成功的砝码吧。

依依蹦跳着出了门。10分钟不到,她又蹦跳着回来了。不同的是,手里的旧录音机不见了,代之以一个崭新的小盒子。妻子一看就明白了,依依的“谈判”成功了。她带着赞赏拍着依依的肩膀说:“你真行!妈妈去都不一定能办好这件事呢!”。

这件事的成功,是依依沟通能力的一个佐证。

5、让孩子独立处理人际矛盾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体现沟通能力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利用处理人际矛盾来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所以经常会看到,两个小孩子争一个玩具的时候,妈妈们急忙跑过来,劝这个拉那个,把矛盾平息下来;孩子和伙伴闹别扭了,蹶着嘴回家了,妈妈赶紧领着孩子去找小伙伴做工作,调和矛盾,看着两个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记得依依3岁的时候,她妈妈带她到学校操场去玩。一个经常和依依在一起玩的小姑娘骑着一辆童车,在依依面前飞驰。依依看着看着就不满足只是做个观众了,她向妈妈申请:“我也想玩!”可是当时她的童车不在身边,没有车子给她骑。她指着小姑娘的背影说:“我要骑那个!”她妈妈笑着说:“那你去问问小姐姐,看她能不能借你玩一会。”依依嘟着嘴巴不动:“妈妈去说!”她妈妈鼓励她:“你去说一样的,姐姐会答应你的!”于是,依依怯怯地走到那个小姑娘面前:“姐姐,能让我玩一会吗?等我的童车拿回来,我也借给你玩!”小姑娘果然答应了,依依高兴地骑上了借来的童车。

可是还没等她蹬出几步远,小姑娘反悔了。追过来抓住车把,非要依依下来。依依不高兴了:“你答应我的,我还没骑呢!”坐在车上不肯下来。两个人僵持着,谁也不让谁。妻子在远处看着这一幕,没有过来劝解。只见僵持了一会之后,依依从车座上跳下来,但两手还是紧紧抓着车把,带着讨好地笑对小姑娘说:“姐姐,谢谢你,我就骑一圈,好吗?”小姑娘不动摇,依依继续“做工作”:“我的玩具给你玩,好吗?”

“交涉”工作做了很久,小姑娘终于松开了抓车把的手,依依欢快地跳上车,绕操场转了起来。

目睹整个过程的几个孩子妈妈不断感慨:“这个孩子真有办法!”“这哪是3岁孩子的表现啊?太会说话了!”

妻子就这样放手给依依一次独立解决人际矛盾的机会,依依的沟通能力也随之提高。

适应能力拓展孩子生存空间

适应是生存之本。

适应能力是人们建立个人与他人及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能力。人生中随时都会遇到适应的问题,如果适应得快,那么就能很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如果适应的慢,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适应问题,使人处于压力与困惑当中,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

东子第一次听说“适应”一词是25年前。

刚当兵的时候很不适应军营生活,指导员语重深长地对我们这些新兵说: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短时间的不适应是正常的,只要努力去适应环境,一切都会变的好起来。

此后,我多次面临不适应的境地,但是适应能力逐渐增强的我,都很快适应了。刚脱下军装回到地方,我又不适应生养自己的家乡了。后来闯海南,荡大西北,以至再次回家乡,每次面临新的环境,我告诫自己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适应”。由此,我也渐渐地悟出了这样的理:一个人一生中,要变换很多环境和工作,因此适应环境的能力很重要。一个人的适应能力与他的生存空间成正比的,适应能力越强,生存空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要想能够适应未来各种环境,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那么,作为母亲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呢?

1.培养孩子的最基本生存能力。

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什么?就是在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生活能力。如果今天父母临时加班回不了家,你的孩子能否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如果父母这一阵特别忙,孩子的衣服又太脏了,他(她)会自己洗吗……这些事情都属于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培养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从道理上说很简单,就是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美国,不论是一般家庭的孩子,还是大富翁的孩子,往往从读中学开始,甚至更早,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还担负起家中的诸如做饭、洗衣、洗碗、吸尘、修理农具、修剪草坪、甚至送报纸和看小孩的工作。

据2008年8月30日的《城市快报》报道,山西太原市的一位19岁,刚到天津报到的大一男生,在去商场购物时,因与来送自己的父母走失,而坐地哭泣。警察帮助联系到他的父母后,这位男生的母亲对警察说,从小到大都不让儿子自己出门,所以孩子一到陌生地方就发蒙。

像这样的孩子,甭说是上大学,就是读了博士,不也废物一个吗。

2.培养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方法

如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学会一些适应新的环境的方法。教会孩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一种开放的心理面对新的环境很重要。

小刚是从一个乡中学转学来的。刚来时,他特别不习惯,因为现在就读的城市中学里的很多东西,都和原来的学校不一样,比如早晨上学时都有晨读,同学们大多都不住校,每个星期一都升旗等等。后来在他母亲的帮助下,他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

女儿依依在小学期间,也曾有过类似经历。而与小刚恰恰相反的是,依依是从省城的小学转到乡下小学。关于这段时间的求学生活,女儿在她的《玩过小学》中,这样写道:

从出生到现在,我跟随爸爸妈妈生活了天南地北的四个省。这种生活经历锻炼了我,当然或许先天就具备,再加上爸爸妈妈的有意识培养,我的适应能力很强。

但当我从吉林长春追随妈妈,再一次“迁徒”,来到妈妈的老家胶东半岛,并在这个叫黄城集的小村,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和生活的时候,我一下子面临太多的不适应,爸爸为我总结出了四条:从省城到乡村,城乡迥异的生活环境;从吉林到山东,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从六三制学校到五四制学校,不同版本的课本,不同的学习进度;还有不同的语言环境。

凭借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前三项并没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多的不便。可这最后一项——语言,实在让我伤透了脑筋。置身小村,周围的人,从老师到同学到路人,都是一口的方言,刚来的时候,不用说上课我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就是下课和同学一起玩游戏,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和我说话,我也听得费劲。

以前妈妈带我回老家,总是充当我的“翻译”,别人问我什么,我听不懂了就看妈妈,妈妈马上用普通话把问题重复一遍,我听完妈妈的“翻译”之后再回答。平时在长春给姥姥打电话,妈妈也要趴在电话听筒旁边,遇到我听不懂的,就及时“翻译”给我,保证我和姥姥交流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