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不少母亲在孩子的艺术教育投资上不惜重金。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一下子变成一个艺术教育大国:艺术幼儿园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少年宫艺术教育培训班如火如荼,从钢琴、萨克斯到琵琶、二胡;从舞蹈、朗诵到绘画、服装表演……不胜枚举。
“学琴热”“舞蹈热”的延续,便使应时而起的艺术等级考试热潮,至今仍“高烧”难退。在一些大中城市,每到艺术水平等级考试时节,都会出现同样一道景观:许多孩子抱着琴、拿着笔,或兴奋或木然地在母亲的陪同下,黑压压地汇聚到艺术考试的考点,接受一轮又一轮的考试。
有业内人士指出,艺术考级市场如此之大,考级如此之热,很大程度上与母亲的功利目的有关,那就是艺术特长生高考可以获得加分。
事实上,艺术考级的背后确实是滚滚财富。围绕着艺术考级,形形色色的收费高昂的培训班塞满了少年宫、学校;有的考点向辅导老师承诺:只要介绍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从报考费中提成;有的艺术院校甚至为了一个艺术考级考点的资格而争斗不休……
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艺术家、文体明星是很多母亲的期望。他们把物力、财力、精力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在艺术方面的期望远远超过了培养兴趣的范围。孩子的课外时间表安排的满满的,每天像上了弦一样,学习心态自然不会很好。
孩子在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健康心理、良好行为习惯、基本道德等等的形成,而非这个证那个证。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该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基本道德素养,培养孩子爱祖国爱他人的爱心和责任感,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心理,学习知识只是建立在上述任务的基础上。让孩子快乐地玩耍,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学习。
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会导致母亲们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往往又事与愿违。
不要追逐分数名次
每逢期中、期末,母亲们常会问这么一句话:“你的孩子考了多少分?班上第几名?”
“分数”和“名次”几乎成为母亲关心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唯一。每逢期末考试后,不少母亲拿着孩子的成绩单,不是先看孩子有无进步,而是找到老师,先问孩子的具体分数,再打听其他同学的成绩。
诚然,问分数,既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能体现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关注分数,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精神压力。母亲对孩子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有些母亲片面夸大分数的功能,以分数高低作为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母亲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于是乎各种奖励接踵而来。更有甚者,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缺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分数既然不高,那么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也表现不好。
因此,在批评帮助时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个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母亲的要求,而被母亲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就是母亲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致的恶果。
片面夸大分数功能的另一典型现象为:有部分母亲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
以上这些行为,均不考虑分数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形成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压力,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孩子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不一定能划上等号。人的能力,除智力外,还有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动能力等其他因素。分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而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能力,更不能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分数与题目难易程度、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母亲硬性规定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会压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产生厌学、畏惧心理。因此,母亲应该少点功利,多些开明;淡化分数,多些关爱。
曾几何时,考到了高分数的孩子,就被母亲和老师称作好同学,他的身上就会出现一层美丽的光环。伴随对他的评价则是聪明、刻苦、好学、上进,爱屋及乌,在评选助人为乐标兵、爱心小天使等品德荣誉时,也总是非他们莫属。然而在其耀眼的背后,他们真的是那样纯洁、善良、乐于助人吗?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两个例子:奇怪的班上偷窃事件,作案的竟然是一个成绩优秀,刻苦勤奋的女生;对母亲谎报分数以及考试完后,偷偷改卷子,再对老师说批错了,竟然是班上的班干部,老师平时委以重任的得力小助手。
偷窃事件中的女生,事后解释说,因为平时和同桌有些小矛盾,所以开了一些玩笑。姑且不论她说的是不是实话,可见她的心胸有多么狭隘。偷改卷子的学生为了把不光彩的良改成优,在家长和班上同学面前不失面子,维护自己作为班干部的光荣形象,更是不择手段。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么开阔,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少成就。因此,即使她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她的行为一直这样下去,她就走向了无底的深渊。而我们的教育恰恰忽视了情商——这一比智商更重要的教育。是我们的教育使他们犯了错,而评价体制则是幕后的操纵者。有多少次母亲来接孩子,最关心的莫过于问孩子的分数,只要分数令他们满意,他们就对孩子满意了。而文明言行,品行素养则是附属品,有则更好,没有也可以。
大家都知道,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诸如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劳动观念、自强自立、勇气、信心、心理承受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孩子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陷反会贻害一辈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儿童了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准则始于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母亲。母亲应多学点科学教育少儿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家庭风尚等方面,给予孩子“润物细无声”的熏陶,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塑造其优良的个性。
作为母亲,不应该把考高分,上好大学视作唯一的目标,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只看孩子的成绩单。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克隆人,自己今生不能实现的理想,要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今生成功的地方,孩子一定也要成功;过分地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过分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的高、特别的多,让孩子整天背着父母沉重的压力。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等等能力的培养。孩子的成长像一颗树一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会做人比学会读书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拥有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全面成长,从而可以在漫长的一生里快乐、从容地度过每一天。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阳光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因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存的能力强,而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一个孩子学习好,分数高究竟重不重要呢?应该说,孩子学习好当然很重要,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国家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个孩子学习好,可以考一个好的中学,考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找一个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请母亲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您的孩子是不是只要学习好了,将来的一切就都解决了呢?孩子是不是只要学习好、分数高、名次靠前,他将来在生活上就一定幸福,在事业上就一定能够成功呢?
有一个老师,他作了一项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第十名现象。怎么回事呢,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如今这些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孩子当中,当年在班里居前三名的尖子生,有好多在长大成人之后,事业方面屡屡受挫。而第十名左右甚至二十名左右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却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甚至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当了大老板,成了千万富翁。
有的母亲可能在想,我的孩子就在一、二十名之间哪,我天天还不满意,还踢他、骂他呢。劝您不要再不满足了,可能将来会有大的出息。不信的话,您可以试试看。当然,我不是说前三名或者前十名就一定没有出息。我要说的是,分数并不代表一切。
网易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知名的网站。它的首席执行官叫丁磊,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在班里最好的名次,仅仅拿过十几名,但现在呢,他已经是坐拥数十亿资产的顶级富豪了。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呀,这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学业成绩,一个孩子的名次,或者说简简单单一个孩子的一个分数,很难预测将来在事业上能否成功,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影响制约着孩子的发展。
一位母亲给我来信谈到:“我的儿子今年读小学六年级了。从入学开始,他的成绩没有好过。考得最好的一次恐怕也是要倒数排名了。为了教育他,我费尽了心,磨破了嘴,并一次又一次地为他请家庭教师。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学校老师也曾为他操了很多心,日子久了,不见他进步,也就放弃了。我知道儿子智商欠佳,总想多帮助他,但现在我也失去信心了”。
失去信心?母亲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其实学习成绩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孩子成绩差未必将来没出息。爱迪生、达尔文、瓦特、爱因斯坦、邱吉尔等杰出人物,在上小学时都曾经是成绩差的学生。孩子成绩的好坏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1)智商较低(2)智力发展迟缓,属晚熟型(3)学习方法不当(4)原来基础较差(5)缺乏毅力(6)对学习缺乏兴趣(7)信心不足(8)学习态度不端正等。
大多数成绩差的学生并非智商太低。即使智商较低,只要情商不低,同样有可能取得好成绩。退一步讲即使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在工作上也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母亲对孩子的前途有信心,只要孩子对自己抱有希望,那么孩子永远是有希望的。
还是讲讲东子的故事,给这位家长一点信心吧。
那是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只考了41分,全班倒数第一名。可这并没有影响东子日后从事专业写作呀,不照样有几百万字作品发表,近20多部着作问世吗。而当年考第一至第43名(全班44人)的同学,几乎全部在田里耕作呢。回顾当年的同学,总考第一名的现在在家里种地;考第二名的则在打鱼;考第三名的后来考上了中专,进了城,算是有出息了,可是后来又下了岗……
你的孩子总比当年的东子考得好吧,所以只要你不放弃,相信你的孩子、赏识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同样会有出息,至少要比东子有出息。
依依在跳级前她的学习成绩在全班是第一名,跳级后回落到中等,而后升至中上、前几名。后来再跳级再回落,现在又处在中上水平。但是她的综合能力绝不是中上水平,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是第一名,这个第一不是全班第一,也不是全校第一,而是全市甚至全省的第一,就是在全国也绝对是出类拔萃的。我很得意于对她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在她可以面对几千人口若悬河,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章,可以做很多同龄甚至比他大的孩子都做不好的很多事物。我始终认为:“分数”在“能力”面前“粪土不如”。但这并不是说,依依的学习成绩就不重要了,我同样希望她能考个好成绩,至少她应该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好。
一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首先要学会生活。只有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仅仅分数高,而其他的方面不行,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一般长一样,那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
为人母亲应该懂得:要以人为本,不要以分数名次为本,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不要只注重成功成名
据《潇湘晨报》报道,清冷的湘江水里,双手和双脚都被布带和绳子捆着,女孩只能用脚使劲地蹬水游动。日前,一名10岁女孩就这样在湘江里游了3个小时,从杜甫江阁一直游到了轮渡码头。其母亲称,这次训练是为了锻炼女儿的水性,因为女儿梦想游过英吉利海峡,挑战吉尼斯纪录。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一名年仅2岁半的四川双流县女童颖颖,将在母亲的安排引导下,于2008年6月北京奥运会之前,完成五岳的登高之旅。据了解,为了培养颖颖的登山能力,提高其身体素质,母亲每天都要陪伴女儿徒步20里,还有一些攀爬等项目的体能训练。
……
这些母亲们正在冒着有史以来穷人成名所必将付出的巨大代价,追求着光荣与梦想。她们疯狂的成名冲动正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加以损害。这两种连成人都难以忍受的魔鬼训练方式,竟然发生在只有几岁的孩子身上!用她们母亲的话说,是为了锻炼孩子。但谁都知道,如果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某种潜能,科学的方法是结合其身体发育实际,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实行科学而严格的锻炼。这种训练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实际和承受能力。所以,这种残酷的行为,实质上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培养和锻炼孩子,而是为了母亲疯狂的出名冲动!
母亲为了疯狂的出名冲动而对孩子施加残酷的训练,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母亲为了孩子成名,进而拥有一切,但这种行为最终只能害了孩子。母亲的这种为激发天赋而实施的残酷训练方式,不仅不能使孩子对天赋的发展拥有兴趣和信心,反而只会拥有麻木、病态的专注和失去兴趣的机械重复,在这种心态下,如果稍有发展的不顺或者成功希望的暂时消逝,孩子都将难以承受和面对。
这种疯狂成名冲动下的变态残酷训练,只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杀手,只能从生理上害了孩子,并可能为孩子今后的健康埋下不可挽回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