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6046300000017

第17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15)

我们的母亲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但可以为孩子制定计划,从方法、策略、习惯等方面指导孩子。孩子有了成长计划和正确的方法、良好的习惯、科学的策略,学习效果自然会体现出来。同时要培养孩子自己制定成长中的相应计划。

玩耍是孩子的基本权利

长久以来,我们的母亲把“家庭教育”定义为“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一提教育孩子,张口闭口谈得都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什么样的特长班等等,无不是与学习有关的话题。而玩与“教育”似乎不搭界,并且在大部分人眼里,学习就要争分夺秒,玩是浪费时间,是会影响学习的。

基于这样的思想意识,母亲们,尤其是重视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母亲们,是不会把“玩耍”列入到孩子的日程表中的。

由于超负荷的学习,导致孩子厌学,为此国家三番五次为中小学生减负,可事实是越减越重。减负以后,孩子们本应该获得最多的应该是“玩”!而由于教育体制不变,孩子想痛快的玩,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这里说的“玩”,指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孩子的玩,而不是大人们的那种“有意义的”、“有组织的”、“寓教于乐的”玩法。去河边钓鱼、去野外捉虫、去爬树、去钻洞、打陀螺、放风筝、骑自行车,要不约上几个伙伴,胡吹海侃,或是制定一些永远也无法实施的冒险计划,诸如此类。

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应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玩”的时间。

很多人在说,现在的孩子存在童年缺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童年了。因为他们的童年都被作业、各种特长班给侵占去了,剥夺去了。也有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玩了,不知道怎样玩了。因为没有人教他们玩,他们也没有时间玩。这些人说的都对,都是现实。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没有时间玩,在家里更没有时间玩。

儿童的天性是玩,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玩的权利被残酷地被剥夺。

而有许多母亲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她们即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对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母亲们整天唠唠叨叨,莫不是一个主题: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整天只知道玩,会有什么出息?现在玩了,将来就等着哭吧……

于是,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背上沉重的书包去学校。放学后有写不完的作业,学校里的完成了,母亲还给加额外的。作息时间表里写满了要上的班、要学的东西……唯独,“玩耍”没有位置可存。

而大多教子成功的母亲,都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让孩子对学习感到有趣,既会学,又会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如果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在中小学阶段,尤其在小学阶段,玩耍应该是孩子们的主题。可是,我们却对他们说,学习才是你们唯一的任务。在学生时期,就该只想着学习,玩是会影响学习的。因此,我们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把本该让他们快乐玩耍的时间填满了作业、习题和没完没了的抄写……

我和许多孩子就玩的话题交流过,当我问到:你们最喜欢做什么?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玩”。不要就此说这些孩子不懂事,不知道学习。他们没有错,即便是成人,也无法拒绝玩的诱惑。我们为什么要以成人的威严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呢?不让孩子玩耍,是最严重的违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行为,是对孩子天性中对玩的渴盼的最大漠视。

问问现在的孩子最讨厌什么,太多太多的孩子说:最讨厌写作业!你想,带着厌烦的心理去写作业,这作业会有什么意义?再往严重了说,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厌学心理,不用说作业讨厌写,学都会讨厌上,到那样的程度,你就是24小时都把他捆在课桌旁,他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

有很多家长知道,我的女儿范姜国一是“玩过小学”的,我的观点是:玩和学习是统一的,有益的玩就是学习。其实,如果玩好了,一样能考上大学。因为玩耍虽说是一种娱乐性质的活动,但是它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如果我们能在让孩子尽情玩耍的同时,更利用好玩耍的教育功能,那么孩子尽可以在玩耍中收获知识,收获能力。

这一点,在我女儿写的《玩过小学》以及我写就的《最快乐的家教》中有详尽的叙述,在此就不多说了。只想强调一句:为了孩子的快乐,给孩子玩的时间;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玩的时间;为了孩子的学习进步,给孩子玩的时间。

玩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的。孩子在充分享受“玩”这一权利的同时,就是一种自主、自立、自决意识的最初尝试,这种精神对于孩子的一生何其重要!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素质教育呢?

“玩”是孩子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最自然、最主要的方式。“玩”不仅仅是娱乐,使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也是一种锻炼,可以强健孩子的体能;更是一种学习,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具体去实践,这样既能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才能,又能锻炼其实践能力。此外,孩子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还能发展交往能力,增强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因此,只要孩子玩的适当,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这些年来患焦虑症、抑郁症、孤独症、厌食症的儿童越来越多?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而有些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大不如前?原因虽然很多,但有几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大人们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幼苗,宠爱捧惯使他们的免疫力下降,对孩子们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又使他们茫然无所适从。生活上,饮食结构一味追求高精尖而使营养失衡;思想上,“听话的好孩子”的理论说教使孩子难以张扬个性;学习上,则竭力将过多的东西硬塞给孩子,使他们稚嫩的肩头压上不堪承受的负担。

玩耍对于孩子也是一种学习,对于家长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孩子快乐地玩耍的时候,稍加引导,那么任意一种游戏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说起下棋打扑克,我们脑子里首先会想到怎样的场面?夏日闷热的夜里,昏黄的路灯下,一群老爷们光着膀子、摇着蒲扇、叼着烟卷,围坐成一圈,吆三喝四地甩着纸牌,或者两个人对弈,边上是一群“观棋纷语”的围观者……

似乎棋牌游戏只能和这样的场面嫁接在一起。如果换作一群孩子如此围坐在一起,会立刻引来一片喝止声。在父母的眼里,下棋打扑克尤其是后者要么和赌博联系在一起,要么和无所事事、消磨时间联系在一起,而孩子第一不能和赌博沾边,第二不应该无所事事,所以下棋打牌就和孩子没有一点关系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玩扑克等于“不学好”,而下象棋又不能挣钱,换不来饭吃。所以,棋牌游戏怎会和“教育”有关联呢?

可是我想说,第一玩扑克和赌博是不是有联系,要看扑克是不是用来做赌具,玩的过程中是不是带赌注。若说赌博,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来做赌具。拿两支铅笔,猜那只手里的铅笔长,猜对赢钱,猜错掏钱,那铅笔就是赌具,是不是从此就不让孩子用铅笔了?所以不能单对扑克抱有偏见。第二,孩子怎么就不可以无所事事呢?成人工作累了还要消遣,打麻将下象棋,或者跳舞听歌郊游,孩子学习累了就不可以“无所事事”一会,孩子就不需要有消遣?

更何况棋牌游戏除了消遣,本身还具有益智功能呢。

先说下棋。这是一种集娱乐性、体育性、智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首先,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促进和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棋盘、棋子,都要为如何布局,如何动子开动脑筋。如何走棋没有危险,才能制胜,需要一定的判断力和决策力。长此用脑,自然思维活跃,推理判断等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对弈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观棋谋棋需要精心无噪,有益于提高孩子克制浮躁性情的能力,增强自律性,以及培养专心做事的习惯;第三,为孩子提供抗挫折能力的训练机会。对弈如两军对垒,反对阵总有输赢,接受失败可以增强抗挫折能力,从而生出“身经百战”不惧失败的豪气;还有,下棋需要有统观全局的意识,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几个棋子或要走的几步棋,所以对于锻炼孩子的大局意识很有帮助。

再说纸牌。无疑也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如何根据“时局”的不断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招式,如何利用好有用的牌,又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每出一张牌都要进行复杂的思考和推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赋予扑克牌“数学教具”的功能。通过游戏,孩子从认识数字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轻松快乐中就完成了数学的启蒙教育。

常常听到有家长指责正做手工的孩子“瞎忙活什么?有那时间看看书,多做两道题!”每当这时,我总为这样的家长感到遗憾,因为他不仅仅驱走了孩子此时萦绕于心里的快乐,而且毁掉了孩子进行动手能力、创造力、想像力训练的机会。

现行学校教育实行的是手脑分离、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而一个人具备怎样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想像力,决定着他具备怎样的综合能力。一个只会做卷子背课文的学生,只是“书呆子”,不会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漏缺,实现脑手身结合,最好的选择就是鼓励孩子多做手工。因为,通过手工操作完成作品的过程,需要孩子思维、观察、判断、决策、美学、操作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来完成自己喜爱的作品,如此孩子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想像力会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给孩子时间玩,让孩子学会玩,偶尔陪孩子玩。”这该成为每个想科学教子的母亲的必修课。

不要忽视孩子自尊需求

自尊,是指一个人自己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轻视,并希望自己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心理品质。心理学上讲,自尊是一种极为尊贵的心理品质,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是每个正常人的内在心理需要。

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其中,尊重的需求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求。自尊心对孩子而言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向善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象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株一样对待孩子的自尊。

心理学家伯恩说过:自尊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它会给人带来欢乐、创造力。自尊的人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和接纳,成为他们的朋友。缺乏自尊的人,会导致自甘落后,不求上进,影响学习和生活。

尊重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一个人只有受到尊重,才能发挥潜质,才可能做出惊人之举。

然而,为数不少的母亲却忽视了孩子的自尊需求。当孩子屙到裤子里或尿湿了床,她们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大声呵斥;当孩子在学校考了较低的分数,她们向奶奶爷爷等其他亲属及邻居宣扬;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她们大动肝火、疾言厉色地训斥,甚至骂孩子是小偷;当发现孩子有些事背着自己,如同学之间的书信和日记总要放到装了锁的抽屉里,他们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于是忍不住去查看孩子的日记、电话本,偷听谈话内容……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们才会把你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才会告诉你关于他们的秘密,才会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帮助和教育。那么,作为母亲应该怎样保护孩子的自尊呢?

1、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对于年幼的孩子,屙到裤子里或尿湿了床,要悄悄询问,替他保密,不要大声批评他,以取得孩子的信任;对于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尽量不要当着其它小朋友的面进行批评教育。如,对喜欢别人东西的小朋友,最好暗暗地教育他“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如果你改了,妈妈会替你保密的”。将其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果是中小学生,在学校考了较低的分数,不要向奶奶爷爷等其他亲属及邻居宣扬。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日常生活中,母亲们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进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尊重孩子的隐私,是母亲的重要职责。母亲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如果父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不但会形成隔阂,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过激的行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应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母亲不要私探他们的隐私。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他们的隐私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也逐渐扩大。母亲关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是不妥的。

2、要懂得批评的艺术。

有的母亲说,我也不想和孩子生气,也知道对他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毕竟他们只是孩子。可是,遇到特别让人生气的孩子,面对特别让人生气的事情,情绪是很难控制的。我理解这位母亲所说的情况,毕竟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遇到这种情况,我想,首先还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发怒于事无补,甚至会适得其反。这需要母亲有超强的自控能力和耐力,在怒火要爆发的前一秒钟,将其适时转移。

其次,还要适时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正在发育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其心理往往处于一种动荡、多变的状态,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却又不轻易接受父母的教导,所以很多父母常常很难把握孩子们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多和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尽力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从而实现母子心与心相通。母亲要做到尽量理解孩子的心理,体察他们的心理生理状况,这是为人母的一项重要工作。

想一想我们平时如何批评孩子的?“你这字写得太难看了!”这是最直接的批评,如果这样说呢:“写得不错,不过我想你如果细心些会写得更好!”其实还是在说他写的不太好,但这样说,听起来是在夸他,而且还给了孩子动力:妈妈说我可以写得更好,于是会更加用心地去写,努力把字写得“更好”。

懂得批评的艺术,把批评融入到真诚、欣赏、肯定的语言当中,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支持、信任和鼓励,他们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产生极大地改正错误的动力,从而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赏识教育原则下的批评。赏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别吝啬给孩子这样的阳光。在你欣赏的目光注视下,孩子们的快乐会更纯粹更持久……

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次表扬可能会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次批评可能会淹没一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