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其实,爱惜孩子自尊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如果孩子的自尊心理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并不断取得成绩。同时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极为脆弱的,最容易受到伤害,一旦被伤害,容易出现抗拒心理,自暴自弃。
保护孩子自尊还是融洽母子关系的桥梁。中国有句俗话,叫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尊重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人格是沟通母子关系的基础。有的母亲在生活中懂得尊重成年人,却忽视孩子的自尊,以为无足轻重,其实孩子的自尊比成年人还重要,因为他们的承受力比成年人差,保护孩子自尊是母子同心同德的重要保证。
有很多母亲都这样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怎么讲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命令干脆。也许孩子在3岁以前的确难于明白事理,但是母亲们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表情、手势、语气词调,使孩子从你的表情中察觉到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3岁以后的孩子就容易明白是非了,到时只需把道理讲清楚即可。也有些母亲认为小孩子的心思简单,即使挨批评了,就像跟小朋友们打架似的,过一会就都忘了。
其实则不然,孩子的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极易受到伤害,他很清楚内外之别。小朋友之间一般不会计较,但对父母的言行举动却很在意。假若母亲一味不尊重孩子,动辄恶语指责,而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决不向孩子低头道歉,反而执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重压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孩子或者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什么他都不爱听,不愿做,脾气倔强;或者被吓得畏畏缩缩,服服贴贴,凡事没有主见,这样的孩子永远只会是父母的孩子,没有个性,没有前途。
不同的孩子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丑;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矮;有的孩子灵活,有的孩子迟钝等等。让我们每个人对自身的一切都能如愿实在很困难,更何况孩子呢?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给他的评语,所以母亲的育儿工作之一便是维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
在对依依的教育上,我一直都很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即使是一件小事能鼓励的地方我也一定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以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孩子从小就喜欢写作,带着微笑大声朗读依依的“作品”,是我对依依表示赞赏的最直接方式。
从依依写下第一句话开始,我就成为依依的第一个读者,而且是最“忠实”的读者。只要依依把她写的东西拿给我看,无论写的是什么,也无论写的多蹩脚,我都要从头到尾大声朗读,遇到哪句话写得很好,我会再重复一遍,而且不忘夸奖:“嗯,这句写得好!”只要捕捉到文字中的闪光点,我就不遗余力地给孩子充分肯定的评价,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的快乐。
依依9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有了写诗的雅兴。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如何写诗的她,在晚饭后顾不上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趴在桌子上冥思苦想写下人生第一首诗《太阳》:
太阳,如果一旦失去你
就没有天上飞的鸟,地下跑的兽
太阳,你和所有的生物的生命都密切相关
如果失去了你,花儿枯萎,鸟儿遭殃,人类也无法生存
太阳,你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人类永远也忘不了你
当她兴致勃勃地把这首毫无章法的诗拿给我看,我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随便夸几句敷衍了事,而是依旧大声朗读了一遍,然后大声称赞她:“我的女儿第一次写诗,就写这么好,真棒!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写出更好的诗来!”
第二天,我把这首诗一个字未改地贴到了我为依依制作的网页上,让登陆她网址的人都能看到依依的第一首诗。我对依依说:“这是你真实的成长记录,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写诗,那些大诗人生平的第一首诗,说不定还赶不上你写的呢。”依依听了很开心:“呵呵,爸爸喜欢我写的诗,我的诗都可以贴到网上展览了……”
后来依依陆续又写了好几首,每次我都要加以评价,当然表扬得多,赞赏得多,纠正、引导的工作尽量做到“无痕”。
依依说,每当自己完成一篇作文,得到爸爸的赞赏,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会觉得写作文真是一件快乐、开心又轻松的事情,自己真的是很棒!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依依把她写的第一首诗递给我的时候,我皱着眉头说:“这什么破诗啊,这也叫诗?不会写就别瞎写!”依依就不会有兴趣再写第二首诗了。
赞赏就如肥料,撒在孩子的心田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得以茁壮成长,所以做父母的,为了你的孩子,就做那个慷慨“施肥”的花匠吧!
维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如果母亲不注意教育方式,经常使孩子出丑,将会使孩子变得不以为耻、习以为常,无形中对不好的行为起了加深作用。只有做一个尊重孩子的母亲,才能培养出自尊、自信、快乐、健康的孩子。
不要盲目追风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强调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强调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孩子的个性,使其成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人。要做到这些,就离不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西方哲言中有一句:“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演绎一下:世上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爱好和特点。但悲哀的是,许多母亲并不懂得,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对孩子因材施教。他们今天看到“超女”出了名,就去让孩子学声乐;明天听说丁俊晖拿了冠军,又让孩子去学台球;后天又觉得朗朗弹钢琴挺潇洒,又给孩子请了钢琴家教。她们总是忙着为孩子咨询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其中一些母亲并不顾及孩子到底喜不喜欢,精神压力大不大,而是完全“包办”。
据报道:武汉市“小升初”择校报名的日子,为了让孩子读所好学校,三镇(武昌、汉口、汉阳)的家长们不惧酷暑,纷纷赶往各初中报名。一些学校报名点前排起了长龙,为了早点报上名,有的家长天不亮就赶到了学校。一所着名学校的“长龙”队伍中,记者见到了伍女士一行6名家长,她们是早上临时改变主意,“投奔”到这所学校的。这6个家长的孩子都毕业于同一所小学,离学校不远处就有两所初中,为何要舍近求远来到这所学校呢?
“早上我们听说孩子班上不少家长到这所学校报名,我们几个一合计,就决定报这所学校。”伍女士说,在改变决定前,她们原本商量好去家附近的一所初中,但受从众心理驱使,她们还是跟了过来。这一变动,她们谁都没有和孩子商量过。记者采访发现,在队伍中,跟伍女士有着相同情况的家长不占少数。一些家长坦言,有了好学校,但还想上更好、最好的学校。
东子觉得,择校应该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选择所谓最好的。母亲们盲目追风,显然不理智,对孩子也不负责任。现在某些地方的改制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其培养学生方面也各有专长。但孩子适合哪种教育,哪个学校地理位置最能方便孩子学习,这些都是择校应该考虑的范围,而这些都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
2007年暑期,女儿依依由大连随我转到沈阳就读,当时沈阳的朋友都建议,让依依去沈阳甚至是东北最好的初中——××学校。可最后经过与依依商量,还是去了离家最近的不被看好的一所普通中学。通过孩子在这里一年的学习,我感觉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两校相比,排除空间距离(另一所学校距家10多公里,而现在就读的学校离家只有几百米),如比考试分数,依依肯定考不过那所“名校”大部分孩子;而论综合素质,依依肯定超过那家名校的大多数孩子;依依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异常丰富,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接连不断,极大的促进了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我朋友的孩子在那所名校,他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学校也不让做别的,以至于孩子把那里比作监狱。
一段时间以来,那些讲述哈佛女孩、牛津男孩成长过程和教育经历的书,被一些母亲奉为参照的榜样,她们希望照方抓药,也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神童。很多母亲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孩子的未来,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还美其名曰是为孩子着想,她们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她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艺术家、文体明星是很多母亲的期望。
他们把物力、财力、精力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课外时间表安排的满满的,每天像上了弦一样,小提琴、钢琴、围棋、珠算、“奥数”……这样一路走下去,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大概要花十几万、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为了孩子,父母掏空了一颗心,收获的却是无奈。
东子为孩子们感到可怜,同时也为母亲们感到可悲。而这样既可怜又可悲的景象正在逾演逾烈……母亲们对此也有着一肚子苦水,一是经济投入,二是大量的时间投入。给孩子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重负。母亲们何至于此呢?
正如大多数母亲感言: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将来会更激烈,别的孩子都上特长班,都有特长,我们孩子没有,将来怎么参与竞争?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被迫做出的选择。有的母亲竟然同时给孩子报了7个班,晚上、周六日,没课的时候……走马灯似的,把孩子累得不想活了。
就这样,从学校到家里,从老师到家长,孩子终日面对的是沉重的希冀和超负荷的书包、无休无止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课后班……逼子成龙,成了众多家长的教育模式。“不逼不行啊,将来总得超过我吧,如果混得连我都不如,还咋活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做母亲共同的心声。从本质上来说就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发展态势一直都不尽人意。所谓兴趣班,首先强调的就是兴趣,可是又有几个母亲真正依托孩子的兴趣而加以引导呢?好像孩子上兴趣班上的都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大人的兴趣而已。这样发展下去有什么生机可言,就更不用说发展了!真正的大师在于悟性。只有不断让孩子尝受新的事物,然后才能从中发掘出他真正的天分所在。
所以母亲们要牢记一句话,那就是: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所以作母亲的在教育上还是应该多多思量思量,要理智,更不可盲目追风,强迫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否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成长不利。
东子提醒母亲们,孩子们的兴趣应从生活细节中发现并加以引导,而不要采取跟风的教育方式,不然,会扼杀孩子可贵的兴趣爱好。作为母亲,应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孩子的选择权得到了尊重,他的自主意识也就能够得到增强,这对他一生都会有好处。
母亲要真正体会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又是什么,才不会仅仅从母亲自己的好恶出发,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借口下,生造出那么多孩子的“指令性需要”、“指令性兴趣”(即是由父母指定的,但同时又被父母认为是孩子的需要或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说实在的,如今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没兴趣”、“没劲”,难道与母亲的“盲目追风跟风”无关吗?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母亲不但应该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应该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积极、快乐的人生。作为母亲要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要着眼于长远,以培养孩子的素质为根本。很多情况下,母亲的期望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么,作为母亲,我们该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1、对孩子的期望要客观、要实际。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许多评价标准。在罗马,有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父亲把他带到一座教堂高高的塔顶上。“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多么聪明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是一些母亲乐此不疲的做法。甚至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母亲在对孩子有所期望时,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兴趣、个性特点。母亲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是否适宜于母亲的期望。作母亲的要切记,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从他的特点出发,而不要以他人甚至自己作为期望的参照做出发点。
2、要让孩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我们的很多母亲自己在学生时代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就将本人未成就大业的惋惜、对周围有才学人士的羡慕以及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女的成才上,过早地给孩子设计了“美好前途”,导致孩子生活在重压之下。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过高的期望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和怨恨,稍有挫折,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呼吁: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不要让过高的期望值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
3、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决定自己未来的权利。我们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每一个母亲都想把自己唯一的孩子培养成为最好的孩子。母亲应该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权力包办孩子的一生,更不能把自己一生未竟的理想和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