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6046300000015

第15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13)

原来我稍未留意,她已经走过了那条路,在我还在阳台焦急的时候,她已经上楼了。打开门,把依依迎进屋,左手提着热乎乎的油饼,右手提着海带丝。换了鞋,她自豪地举着双手,展示着她的劳动成果。

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去距家150多米的楼下市场买东西,并顺利完成了任务。

此后,依依时常主动请缨,帮她妈妈下楼买东西,每次都买得很利索。

上学后,收拾餐桌是依依每天要做的“功课”,还有扫地,也是她承包的。有时候她会挽起袖子刷碗,一水池的碗常常要刷上半个小时,还弄得一身的水。但是依依乐此不疲,经常“主动请缨”,要她妈妈把好洗的碗留给她。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很多父母出于爱孩子,觉得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越好,或者遇到问题由父母来帮助解决,孩子才不会有烦恼。其实,父母这样做,也许孩子一时不会有烦恼,但更大的烦恼在他成人之后。因为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遇到问题,他就会想到求助,而若没有人帮他,他就会陷入无助、恐慌的状态中,如此,他会有举步维艰的感觉。

因此,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比我们相像的大得多。孩子能不能解决问题,不再年龄大下,也不再聪明程度,而在于他们是否经常自己解决问题,在于他们的经历。所以,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制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让孩子通过一次次的独立处理问题的经历成熟起来。

在对依依实施自立教育的过程中,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只要依依能自主的事情,我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做主。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自己喜欢的玩具想放在什么地方,这个周末怎么过等等,大到假期想到哪里旅游,要不要参加什么兴趣班,邀请什么样的朋友来家里……这些事情我们都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抉择,鼓励她进行判断和思考,并最终作出决策。甚至,偶尔我还会特意制造出一些“问题”,让依依去解决。

记得依依初到乡下读书的时候,孩子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尽管她妈妈就在她就读的学校教书,孩子却很少向妈妈寻求帮助。

一天,孩子回家对她妈妈说,班上又新来了一名同学,因为自己旁边的座位是空的,而且又在第一排,所以老师顺手就把他安排和自己同桌了。可是这个新同学个头很大,而且还比她大4岁。不仅上课的时候挤占她的位置,而且还老是欺负她。依依叨咕说,不能和他同桌了,可是老师总不调走他。

过了几天,依依突然告诉我们:“我谈判胜利了!”我们急忙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她找老师谈了,老师给她换新同桌了!我听了很高兴,忙细问过程。依依说,那天下课了,她追着老师来到教室外,对老师说:“老师,我们谈谈好吗?”然后提出换同桌的想法。为了让老师答应自己的请求,依依事先想了很多理由,比如同桌上课淘气,老做小动作,不是碰掉了依依手里的铅笔,就是晃动着身子把桌子弄得乱晃;他上课听不懂的时候,老问依依什么意思,影响了依依听课,也不能很好的帮助他;他总把依依挤到桌子一角,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他是班里个子最高的,却坐在第一排,不仅挡着后面的同学,而且整个教室座位看起来也不整齐……

依依说,当她一口气对老师说完自己的理由,老师不住地点头:“你说得真好,一条一条的理由这么充分,今天我就给你调一个新同桌。”

依依神采飞扬地冲我一挥手:“哇塞,我的问题就这样轻易解决了!老师在下节课就给我换了新同桌!”看着依依高兴的样子,我由衷地表扬她:“做得好!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而且还解决地这么圆满,这说明你的处事能力很强啊!”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要靠自己去走。父母之于孩子,使命不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每一步,而是舍得放开手让孩子学着自己走路。我们要做一个“旁观者”,对孩子少“呵护”一点,对孩子的事情少参与一点,不必想着要帮孩子或者为孩子做这做那,要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走路,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顺利成长、成熟,独立于社会。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让孩子自己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只管给以适当的激励、适时的引导、适度的关注、适宜的评价就可以了。记住:不喧宾夺主,让孩子做主角,我们来当好配角!孩子今天的“自主”就是明天的独当一面!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体现自立能力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利用处理人际矛盾来锻炼孩子的自立自主意识,所以经常会看到,两个小孩子争一个玩具的时候,妈妈们急忙跑过来,劝这个拉那个,把矛盾平息下来;孩子和伙伴闹别扭了,蹶着嘴回家了,妈妈赶紧领着孩子去找小伙伴做工作,调和矛盾,看着两个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我和妻子很少插手依依和朋友之间的纷争,从她蹒跚学步初学会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开始,我们就遵循这个原则:要孩子独立处理人际矛盾。

由于依依从小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比较多,所以她不仅常常自我调节人际关系,而且在同伴们发生不愉快的时候,她还自然而然担起“调解”的担子,在中间做工作,撮合矛盾双方和好。

2005年,我们初到烟台安家,第二天依依就认识了楼上楼下几个孩子。其中楼上比她大一岁的海芸和楼下比她小一岁的琳琳,成了依依每天都要在一起玩的亲密朋友。可是,由于三个孩子各有个性,所以每天在一起都会闹出些不愉快,时常不是这个留着眼泪一个人转身上楼,就是那个赌气站在一边黑着脸谁也不理。

若是海芸和琳琳之间发生矛盾,这个时候依依就穿梭在两个人之间,先劝这个再劝那个,直到把两个人的手拉到一起,笑声重新响起;如果是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和依依有了不快,依依则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主动找对方:“我们谈谈好吗?”是自己错了,就主动给对方承认错误;是对方错了,则有理有据地点出来,委婉地批评完之后,再说:“我不怪你,我们还是好朋友。”大部分时候,说到这里,对方已经不好意思了,两个人就言归于好。

有一段时间,依依和海芸不知道因为什么闹了别扭,两个人谁也不肯主动找对方。僵持了好几天,依依很伤心,对我说:“爸爸,你帮我去找海芸谈谈好吗?我不想一直这样下去。”看着孩子一副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一冲动真想答应她,做一个调解员,从中调合这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克制住了这一冲动,冷静地对依依说:“孩子,爸爸相信你处理问题的能力,你去和海芸谈,一定比爸爸谈得好。不信,你去试试。”依依在我的鼓励下,鼓足勇气去找海芸,不一会两个孩子手拉手回了家,并且进了依依卧室,窃窃私语,一副亲密无间的模样……

事后,依依得意地说:“我真佩服我自己!”脸上是一副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由此我想说,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扶孩子一把,却不能陪他们走一辈子。

“逼”着孩子独立自主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而且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是穷尽所有,倾注满腔的爱。爱孩子是父母之天性和职责,可是过多的爱只会使孩子长时间沉溺于父母编织的温柔保护圈里,阻碍孩子的个性成熟,限制孩子的人格独立。因此,父母这种过多的感情投入,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而是教育的偏差,要说是爱,也是一种自私的爱。

看看我们人类,似乎比山鹰懂得爱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对他们呵护有加,怕他们冻着饿着,怕他们受委屈,不舍得让他们吃苦让他们受累,更不舍得让他们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孩子能自己做事情了,父母也是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了。有的家境富足或者有权势的家庭,甚至利用各种关系,不仅让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且为孩子的求学就业大开方便之门,铺就一条洒满鲜花的人生大道……

这样做的结果,孩子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辈的深恩厚泽,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而且一旦遭遇不测,身处逆境,则无所适从、一蹶不振。有的甚至依偎在父母的翅膀底下,即便该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职责了,依旧靠父母养着。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一个新的群体——“啃老族”,而且据调查这一族人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至今日已经约有30%的成年人由父母供养。这就是父母倾尽爱心养育孩子的结果。如果能如山鹰那般理智,孩子何至于在该自立的年纪依旧不会“独飞”?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一位拥有数百万资产的单身母亲,为了逼独生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隐瞒了自己身患绝症的病情,狠心地将他赶出家门,让他去独立谋生,经历艰苦的磨炼。儿子坚强地挺过了事先约定的一年期限,可母亲已经离开人世,留下一份用心良苦的遗嘱。其中有些话特别感人:“当妈的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是如果把什么都给孩子,事先准备好,让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生活,那只能是害了孩子。今天你是富翁,明天有可能成为穷光蛋。一个没有艰苦卓绝精神和没有经历过社会磨炼的人是早晚会被淘汰。”

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一向欣赏这句话的铿锵,多年来不仅自己在努力实践着这句话,而且在用这句话教育依依。

当孩子呱呱坠地,孱弱地躺在襁褓中,我们恨不得把他含在嘴里装进心里,在此后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用柔柔的爱呵护着他,照顾着他,直到他长大成人。

好像是习惯了这样一直对孩子照顾下去,好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该逐渐放手,该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所以,孩子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了,母亲依旧要日日将自己选择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孩子本可以自己出门买文具,父亲依旧要坚持做孩子的采购员;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往返于学校和家中,可是父母还是要轮换着接送;孩子已经可以独立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了,父母还要一手包办,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

就拿每年的高考来说吧,高考前夕,咨询成了热门。然而仔细看看,来咨询的几乎全是家长带着已经成年的学生。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本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我们的家长总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做。太多家长喜欢越俎代庖,根本不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机会,而是包办孩子的志愿和理想。所以说,中国很多孩子的理想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志愿上填写的专业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

我常常有意识地为依依创造独立的机会,乃至于很多时候的“放手”被朋友说成“冒险”。那拿那次策划依依“独自旅游”来说吧……

依依继承了我的基因,总有一种要“独闯天下”的雄心。为了给她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检测一下她的独立能力,我给她安排了很多次特殊的旅游:比如7岁时,独自乘公共汽车去火车站;9岁时,独自去火车站购票;11岁时,独自参加徒步万人大会……

孩子从需要被照顾和保护,到自己独立生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母亲的一定要克服“爱心”,不过多照顾和保护孩子,而是有意识给孩子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做,去想,去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渐形成独立的观念,并以丰富的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科学教子要学会因材施教出成效

没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母亲——东子

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真差!哪像我们小时侯那样,上小学就要帮父母做饭烧菜,还要带弟弟妹妹。小小年纪几乎什么家务事都会做。”东子多次在小区里,听到一些孩子的母亲围在一起私下交谈这个话题。

在与这些母亲交谈时,东子了解到,有些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不会站着小便;个别四年级的孩子大便后不会擦屁股;上了小学高年级还不会系鞋带的如今也并不少见;至于上了中学还不会切菜做饭洗衣洗被的,那就更多了;结果是每到新学年开始,各大专院校出现大批“家长送子军团”陪同报名的热闹景象。

那些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的孩子,上了大学后生活不能自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和学习兴趣。不少学生懒于思考,他们认为反正事情都有家长帮忙解决。

据《羊城晚报》报道,2007年新学期开学,来自某高校的学生有80%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前来报名的,而且到了报名点之后,报名的学生就站在一边,而咨询有关事项、领取报名表,填写表格等事情都交由家长跑前跑后料理。一个个20来岁大小伙子、大姑娘,报到还要家长一起陪同,期间领表填写表格一切事情居然还要由家长代为完成,为什么?

“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啊。”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答案。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呢?

东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母亲们思想不端正。

如今社会上大肆流行自私之风,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母亲们只考虑自己的孩子不受屈,从不注意锻炼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为数不少的母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读研,当博士,就会财富不断,青云直上,就会有许多人来为你服务,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必要自己去动手。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普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低下。

二是母亲们过于大包大揽。

有不少年轻母亲,下了岗之后,就不再出去找工作,或者干脆辞职,一门心思的守在家里照看孩子。这些年轻的母亲在家里,除了家务,就是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除了上课学习,其它的一切事情,就全由妈妈代办了,小学如此,上了初中和高中乃至于上大学,也是如此。

三是母亲们的补偿心理。

据2007年11月20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16日一早,刮风下雨,气温骤降。小杨的妈妈张美芳(化名)女士,又赶到儿子工作的位于武汉市中南路的网络公司,给小杨送来衣服,再三请求公司领导照顾儿子。“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生活条件很差,让孩子过好每一天,是我最大的心愿。”张美芳告诉记者,她出生于天门县农村,家庭比较贫困,6岁时,就经常随父母到田里干活,放学回家还要做家务。现在夫妻两人都是公务员,家境较殷实。

他们从来不让儿子受一点委屈,要什么就给什么。今年儿子大学毕业,他们早早联系好,把儿子送到朋友开办的公司。上班后时间紧,儿子不想每天回家颠簸,就跟同事在公司旁边住了下来。这下张女士心里就不踏实了,几乎每天都去公司看望儿子,把他要洗的衣服拿回家,每周还定期给儿子买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