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26046300000010

第10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8)

看到这里你不要以为他们都是富家子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父母下岗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处奔波打工,一些母亲给自己买块豆腐都要检便宜的买,可满足起宝贝儿子、女儿的需求来却毫无理智。有些母亲娇惯孩子已经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在家里,她们吃让孩子先吃,花钱可孩子先花,一切都让孩子“优先”享用。孩子跟小朋友打架不批评自己的孩子,反去教训别人的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不鼓励孩子去承担责任,反而教孩子如何去逃避责罚。她们对子女说:“遇事绕着走,自扫门前雪;万事别吃亏,利益不让谁。”

天下的母亲都爱孩子,但爱孩子要有个度。过分地娇惯溺爱,使这些孩子身上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已经达到了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程度。他们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极强,蛮横霸道,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来就该父母宠着惯着,事事为他们服务,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甚至指责辱骂父母及他人。他们在外面不关心别人,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特别是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得到像平时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乱发脾气,这让许多父母非常伤心。在他们的概念中,鸡大腿永远该留给自己,鱼头鱼尾是父母的事,从不过问父母的喜好,更不用说父母的生日。

请看下面的实例:

夏天的一个正午,天特别热,小胖吵着要吃西瓜。小胖的妈妈赶忙到菜市场去给他买。当妈妈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地拎着西瓜走进家门时,小胖不但没高兴反而直冲妈妈嚷:“妈,怎么这么慢啊?我快渴死了!”妈妈赶忙走进厨房,洗净后把瓜切开,顺手拿起一块咬了口,想尝尝甜不甜。这时候,背后突然传来孩子刀子样锋利的吼声:“谁让你先吃的啊,你赶快给我吐出来!”小胖的妈妈当时只觉心口像被重重击了一拳,目瞪口呆地站在那,泪水盈眶,可能发现妈妈哭了,小胖就接着说:“算了,这次原谅你,下次可不许你这样了啊!”

孩子的表现的确令人心寒,发人深思。在震惊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谁把他们培养成了对亲情如此冷漠的自私自利的人?答案是:是他们的母亲,是母亲近乎于丧失理智的娇惯溺爱,使她们的孩子变得如此自私、冷漠;是孩子的母亲把他们培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却是不可承受的沉重的现实。

东子一向愿意乐观地看待问题,但事实确比我们想象的要糟,因为现实生活中,那并不是个特殊的例子。想想在你的身边,你的亲戚、朋友、同事,甚至就在你的家里,是不是曾上演过类似的一幕呢?

刚刚上桌的美食,必须先端给“小皇帝”“小公主”们,他们吃着,长辈们看着,他们吃剩的父母才可以吃。如果是他们喜欢吃的,还得留给他们下顿吃。他们经常一见到好吃的第一个端到眼前,并立即划好势力范围,“这个我爱吃,归我拉!”;新买的玩具,一律不准别的小朋友玩儿,哪怕摸一摸也不行;路上看到模样奇怪或者行走特别的残疾人,出怪声,做鬼脸,肆无忌惮地模仿取笑;无聊的时候常以肢解各种小昆虫、虐待小动物为乐,却美其名曰“研究研究”。

这样娇惯溺爱的结果是,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怕吃苦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吃在“洋快餐”店,穿在“专卖”店,手机一年换几次,业余时间在“聊天”、网游。讲排场追求名牌在他们眼中叫品位,玩乐享受游戏人生在他们看来是潇洒。总之一句话,就是将浪费奢侈进行到底。

一个初中老师曾跟我聊起学生的这些问题,特别有感触:“现在班里有一些学生花钱如流水,挥霍父母的钱一点不心疼,过生日动辄几百上千,每月的生活费正常花销只需几百,可他们有的两千也不止。有的的确是家里有钱,家长年轻时受过苦,就在孩子身上补偿,生怕孩子委屈着,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叫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你看看那些孩子的课桌,里面塞满了各种零食。连考试时都在嘴里叼着巧克力,桌边放着可乐,后背靠着厚厚的卡通毛垫子,那做派,哪像是来念书的,整个一小少爷。怎么跟他们说呢,唉,花的是父母钱,他们是不知道赚钱的辛苦。而有的孩子,纯粹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明明没有那样的家庭条件,也要跟有钱的孩子比。为了给自己配一套现代化的电子装备,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有的跟家长骗钱说交杂费,转身就去买了最新款的MP4回来;有的甚至偷窃同学的钱物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些孩子贪图享受,嫌贫爱富,瞧不起农村人和下层劳动者,价值观严重扭曲。可是,我们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当孩子口中说出“谁让他们是农村人,他们就该过穷日子”的时候,想想我们是不是从大人的嘴里听到似曾相识的“言论”呢?

有些母亲在孩子犯错后,甚至变坏后,为自己开脱:“我可没有叫他学坏啊!”需知作为母亲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就是最大的错。更有一些母亲,在孩子犯错误之后,为逃避学校的处罚,不惜抬出自己的身份给学校、老师以压力。

据报道,数日前一高中学生犯错,母亲不仅与孩子编造谎言,欺骗学校、老师,甚至在真相大白后,抬出她的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学校、老师施压。这位孩子的母亲可知道,她的做法可能使孩子的善良是非渐渐泯灭?她可知道其实很多孩子“变坏”,都是家长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呢?

细想想,是什么无形中养成了孩子的贪图享受的坏习惯,是什么软化了孩子本该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不思进取,只想着舒舒服服地混日子。我看第一个该反思的还是我们的母亲们。因为首先是母亲们给孩子提供了滋生享乐思想的温床。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等很多方面,都是受母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千万不要忽视环境的作用。孩子毕竟是孩子,判断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都还差,母亲过度的娇纵和溺爱就是孩子的致命毒药。

在生物学上有个着名的“温水煮青蛙效应”:如果把青蛙突然扔进开水里,沸水令青蛙的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青蛙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跳出去。但是若把青蛙放在凉水里,让水温慢慢上升,青蛙便浑然不觉危险存在,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等到它感到热的时候,已经无力动弹,唯有坐以待毙。这个实验也启示我们,人是有惰性的,会被环境慢慢的同化,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变化,最终不能适应社会,而被社会淘汰。其实直白地说,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一直生活在父母创造的安乐窝里,衣食无忧,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不知道什么叫不可能,什么叫克制,更不懂得生活的风浪与危机。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枝条变得敏感而脆弱,慢慢失去了抵御外界挫折和风雨的能力。有朝一日,失去父母的庇护,走进社会他们会忽然发现,自己是那样弱不禁风,现实的风浪常常让他们猝不及防,往往是如那只变得迟钝的青蛙,最终被现实的残酷击溃。

母亲们是否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哪些不妥?

东子认为,对于大部分母亲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要学会理直气壮地,坦然地与孩子分享。在家里,不要一切都让孩子“优先”享用,不要把他们培养成“小皇帝”、“小公主”。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理所当然地有优先享用物质的权力。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理解父母、关心他人。

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子。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生活中需要别人的肯定和关心,学会分享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得到的前提是付出,娇惯溺爱的孩子脑子里没有付出的概念,他们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快乐”这种能力,想来的确是种悲哀。

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与教师的素质。父母、教师的素质,其实就是“前素质教育”。这种前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一个女人从她做了母亲起,就需要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这些观念、方法、能力,就构成了母亲的教育素质。

现在的母亲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发展,从孩子一出生,就希望孩子是一个智商、天赋超高的天才,就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可是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培养。

同样作为家长的东子却没有忘记给孩子补上这一课。东子虽然不是母亲,但东子的教子经验各位母亲可以用来参考。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爱父母。

要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照顾他的辛苦,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心疼父母,从而由关心父母广而关心他人。在所有人眼里,我的女儿依依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孩子,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对我们的爱,那就不用多说了,从《玩过小学》中的《我请爸爸下馆子》、《妈妈的生日我快乐》等文章中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孩子对我们的爱。她对老家的亲人、对身边的朋友都心存着爱。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感。

道德感包括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等。其中,责任感是最崇高的情感。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事业责任感的人,就会无所作为;没有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人,就会胡作非为。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教育孩子讲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诸如孝敬老人,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愿意为集体出力,愿意服务于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寻常小事对孩子进行道德感方面的教育。比如依依去修鞋,本来和修鞋大妈约好了取鞋的时间,可是孩子给忘记了;而过了约定时间去取鞋的时候,又忘记给大妈钱。针对这件事,我和依依交流,孩子懂得了做事要有责任心,约好了就不能随便违约,要懂得尊重别人。还有,我与依依一起观看奥运会比赛,买回国旗和她一起摇旗呐喊,为中国的运动员加油助威。这是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国旗一次次升起,孩子的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得到一次次强化。

再次,要让孩子学会宽容。

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才会天大地大。而要孩子宽容,首先要让孩子有理智感。人没有理智,就如同汽车没有闸,迟早要肇事。因此,要培养孩子的理智感,不动辄生气,不动辄发火,要有韧性。在处世方面,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谅解人、欣赏人、赞美人。在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依依从小就懂得宽容别人,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产生矛盾后大多是她退让,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平息矛盾,化解“危机”。

还要注意,情感和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等等。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一味地强调大道理,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母亲一定要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将来能自立自强、立足于社会、经得起风雨的人,就一定不要娇惯溺爱孩子,要理性对待孩子的需求。母亲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们在孩子面前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也会被孩子模仿。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时,千万不要嫌弃公婆;我们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的时候,自己千万不要对人冷漠;我们教育孩子要宽容,自己则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

以身示范,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培养孩子一定要科学而理性。

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

现在流行一句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比孩子能干的母亲,出于爱子之心,恨不得为孩子做一切事情。她们处处照顾孩子,更是时时保护孩子。由于母亲太“能干”了,太“勇敢”了,以至于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压制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所以在“勤快”、“勇敢”、“能干”的母亲身边,大多是依赖性强、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挑战精神的孩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懒惰,怕吃苦,自理能力差。

上海宝山区曾对500个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27%不会洗脸,37%不会穿衣服,66%不会扫地,97%不会整理书包;中年级学生92%不涮碗,95%不整理房间;高年级学生93%不会烧饭,96%不会钉纽扣。

那么,是这些孩子一开始就好吃懒做不愿意自己做事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些孩子大部分有过尝试自己做事的冲动和好奇,但我们的母亲们往往在这时,不遗余力地把这种自立的思想萌芽给扼杀掉了。而且理由种种:

“孩子还小,自己哪能做好,还不如咱大人代劳,反正也不费事。”

“做饭?得,别回头把房子点了,我可不放心。”

“正长身体,累坏咋办,就这一个宝啊,咱有条件犯不着吃苦,有保姆不用还闲着啊。”

“嘿嘿,成功人士就得让人伺候着,我们先培养下气质,穷孩子才一天什么都自己干呢,那是生活所迫。”

“自己小时候就什么都干,怎么忍心让孩子受屈,咱能做的就替他做了吧。”

“他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啥活也不需要他干。”

上面是在和孩子母亲沟通中听到的一些解释。东子就不明白了,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啊。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靠自己脚踏实地一点点做出来的?你能把孩子一辈子都护在翅膀底下吗?想想他们离开你们是否会寸步难行,到时候恐怕母亲们就该后悔当初的过分庇护了。

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所普通的学校,可是门口站满了拿着扫帚、抹布、铁锹等工具的孩子妈妈。这是干什么呢?一问才知道,今天学校要大扫除,要求学生带工具来打扫卫生。于是乎,妈妈们请假的请假、矿工的矿工,出马上阵、卷袖子干起来。孩子呢?或站旁边观看,或干脆跑到操场上玩去了。

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普通的孩子和妈妈。妈妈劳累了一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看孩子是不是在写作业,然后忙着做饭、招呼一家人吃饭,孩子刚一吃完,马上催孩子接着写作业,自己一个人收拾了餐桌,便也坐到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学习。孩子忙完了,妈妈则麻利地打来洗脚水,看着孩子洗脚,然后帮孩子把脚擦干净,端盆走的时候顺手把孩子脱下的袜子带走、搓洗干净。转身进孩子卧室,铺被、整理床铺,将孩子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找出来放在床头,然后唤孩子睡觉。孩子躺下了,妈妈则为孩子装书包……

舞蹈教室里乱哄哄的,大人孩子忙成了一团。要上课了,需要换舞蹈服啊,结果所有的妈妈都在手忙脚乱,所有的孩子都笔挺挺地站在那里,任由妈妈扒下自己身上的羽绒服、毛衣、毛裤,然后套上舞蹈服、舞蹈鞋。有的妈妈手脚慢了,孩子一脸不耐烦地催促:“能不能快点啊?真慢!”下课的时候,照样又是一通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