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家里,优等生可以让父母寄托无限希望,可以让父母在同事和亲友面前争足面子;在学校里,优等生可以提高各个学科优秀率,在升学考试中能够多为老师挣几个重点校的名额,也是教师教学实绩考核的“活广告”。后进生的进步,则可以使父母化失望为希望,成为老师“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师德材料。而中等生呢?他们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前不见得高分,后不见进步”,他们不能像优等生一样光环闪烁,也不会滑入后进生的行列,所以总是默默无闻,处于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的位置。
中等生往往缺少尖子生的自信和宠爱,又具有后进生所不具备的自觉,因而,中等生的学习包袱往往是沉重的,心理往往是渺茫的。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往往给予尖子生高度关注,寄希望于他们考重点,出人头地,又对后进生紧盯不放,怕他们惹事学坏,却忽视了中等生。因为在家长和老师眼里,中等生既没有太大的发展,又不能调皮捣蛋,惹出事端,因此,没必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关注这些孩子。然而,中等生同样渴望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与关爱,如果我们对这部分孩子多给予关注,中等生完全可以转变为优等生。
案例——
一位中等生给老师的信:老师,你在班里分了许多小组,每个小组有三个成员:分别是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各一人。我是七组的中等生。在这个小组里优秀生阿文是“领头羊”,差生阿亮是“改造对象”,但我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小组里有什么“头衔”,不知道能做什么?
有一天,你让我们小组的三位同学到办公室帮着打扫卫生。我们来了,你分配的任务是:阿文擦玻璃,差生刘玉亮扫地,让我负责送垃圾。老师,你还记得吗?你先和阿文一起擦玻璃。你们一边擦玻璃一边谈学习的事,谈到高兴处你就开怀大笑。你说阿文脑袋大,聪明,脑袋里装的知识就多,将来能成名成家,说得他美滋滋的。过了一会儿,你又帮着差生阿亮扫地,你们一边扫地一边谈遵守纪律的问题。他拍了拍他的头说:“你近段时间很有进步,不过,离要求还差着一截呢,以后要认真学习,好好遵守纪律。你小子将来也不简单。”阿亮回应说:“谢谢老师鼓励,我会努力的。”
我一直站在那里等着送垃圾,你没发现我吗?老师,你与优秀生谈学习,与差生谈纪律,难道与我就没话可说吗?我是个中等生,一个中等生也希望与老师你一起聊一会儿,也盼着你给句鼓励,或是拍拍我肩膀。但老师你真是忽视了我,甚至连我的存在也没发现。我知道自己成绩一般、纪律尚可、个性不突出,我就是这样一个既没给你争过光,也没给你惹过事的中等生。我的存在既不会让你赏心悦目,也不会让你忧心忡忡。如此,我就成了你不关注、不关心的中等生了。
前天,我要出校门去配眼镜,来办公室找你开张“出门条”。你抬头看了看我,然后捏着笔迟迟不写,然后再看看我,再低头想一想。好大一会儿,我才明白过来:你一定是忘记我的名字了。于是,我轻轻地告诉你:“老师,我是七组的史峰。”你尴尬地笑了一下说:“噢,对不起,我竟然提笔忘记了。”然后你才给我写了“出门条”。接过条子,我不但失落,更多的是伤心……
每个孩子在班级里都是几十分之一,但在家庭里,却是100%。他们代表的是一个甚至是几个家庭的希望。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的责任,我们不能因自己个人利益得失,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培育,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关爱中等生的成长中多负一些责任。
东子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要用一双慧眼去欣赏中等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家长和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都会给孩子极大的鼓舞,一道关爱的目光,都会给孩子莫大的安慰。眼睛,在中等生关爱上更具有独特的功能!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试想,如果我们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相应的定位,都能得到悉心地培育和关爱,那么创造的种子就能发芽开花,收获丰硕的成果。那时,你会发现:中等生,他们也是那样值得我们去爱。
每个中等生看似默默无闻,其实他们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班级工作勤勤恳恳,很多时候,班级卫生工作、学校分担区等等一系列工作都由他们来完成。正是这些中等生,使我们的班级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家里,他们孝敬长辈,帮助父母做家务……
其实,只要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欣赏他们,就会发现,那些看似普通的中等生,却各有特色。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欣赏的心,就会发现,这些中等生是班级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份资源,是家庭欢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2、送一份自信给中等生,让他们发现自我。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大发感慨:靠一句美好赞扬我能活一个月。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赏识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增强凝聚力。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美是孩子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便会成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人的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奇迹般激发出来。
中等生之所以成为中等生,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默默无闻,因而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与鼓励。在一次次的不自信中,他们渐渐退缩,对任何事情都产生畏难情绪和怕挫折的心理,而最终被化归为中等生之列。为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经常使用略带夸张性的语言去鼓励中等生,坚持以鼓励为主。对于他们不确切的理解和不正确的回答,应该说:你已经动脑筋了,再想想,爸爸妈妈(或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他们不太成熟的看法,应该说:你已经接近正确地答案了,继续思考,也听听别人的想法;而对于他们的正确回答,则应说:你的方法很实用,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等等。这样做,会使孩子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渐渐的,中等生自己就能找到自我和自信。
给中等生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表扬,一次有效的指导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习以为常”。事实上,只有我们心中有中等生,我们眼中才会有中等生;只有我们心中有中等生,我们才会关注中等生。其实,爱中等生很容易,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多一点责任心,多发现中等生的长处,时时送给他们一份自信,常常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中等生的队伍将越缩越短,他们将向着优等生的方向茁壮、健康地成长。
3、不可忽视“爱”的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中等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比较听话,守纪律,不惹事生非,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很少给家长和老师找麻烦,所以他们平时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在家里,他们大多不打扰父母,默默学习、玩耍;在学校里,他们课上课下与老师的接触不多,心里有事也不找老师。
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则应主动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的苦衷,尊重他们的人格。试想,如果家长和老师能从思想、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关心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真诚的关怀,他们会更感觉到幸福。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长和老师带有爱和信任的目光,哪怕是仅仅投向中等生的一瞥,他们心灵的深处便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中等生就像一块撂荒的土地,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播下希望的种子,需要用激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温柔的动作,甜美的微笑去耕耘。我们要给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以特别的关心,用爱来温暖角落里脆弱的心,把爱捧给他们。
获得理解,中等生会更快乐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理解的存在,水与岸拉近了距离。”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父母与子女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需要理解。没有理解,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冷漠,无情,就不会拥有快乐。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这个“他人”既包括自己的同事、亲戚、朋友,也包括自己的孩子(学生)。这些年从事教育研究和咨询工作,不时的听到家长和教师抱怨:自己为孩子(学生)付出了很多,可是孩子(学生)不理解自己。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是否想到理解是相互的,希望得到孩子(学生)的理解,可自己对他们又理解多少呢?
能理解别人的人是高尚的,被人理解的人是幸福的。而能够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孩子会更加的快乐。
可当下我们做家长的和当老师的,却常常习惯于用“优等”“中等”“差等”来区分学习成绩,使孩子常常因为成为“中等”或“差等”而受到漠视或责怪。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总免不了被家长和老师说成是不用功或者笨,说他们将来考不上重点中学就没有前途。
其实,家长和老师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不理解孩子,而且是在伤害我们的孩子。
案例——
一位中等生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我的烦恼跟很多人的一样,都是学习上的烦恼。小学时,我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可不知道为什么,一升到初中,我学习成绩就落下了一大截,摔了个大跟头。我平时上课都认真的听讲,课后也认真的完成作业,可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苦恼啊!
面对自己这样的成绩,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努力探索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最后都没什么效果。有一天,我听见爸爸妈妈在谈论到我的事。爸爸说:这孩子没什么大出息,干脆初中毕业就别让他念了,继续念也是浪费时间和钱财,让他跟他叔叔去卖货吧。妈妈叹了口气说:“人家邻居家的明明学习多好,我真羡慕每次考完试后他妈妈见到我时的表情,我儿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我的心很沉很沉。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不让爸爸妈妈太失望。
期末考试,我的成绩和以前没有太大区别,依然是已渐熟悉的名次和那几个数字组合分数。我忐忑不安的把卷子和家长会通知拿回家,心理承受着打击和失落。我真的想考出好成绩来安慰父母,让他们看到我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来理解我,对我有信心,可我尽力了……
东子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不要太看重学习成绩。
“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很多只是暂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很好地适应学习而已。中等生孩子一般都很懂事,他们不愿给家长和老师添麻烦,可他们却非常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如果有可能,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处于中等的孩子的学习介入的更深一些,以便能够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扶孩子走一段,等他适应了再慢慢放手。
有时想想教育孩子就是参加一项马拉松比赛,没有跑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任何成绩名次都是一时的现象,孩子自己才是最有资格对自己评分的人,所以没必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如果能理解孩子包容孩子,不去因为迷恋那有形的成绩,而去击垮孩子无限的潜能,孩子也许会活出一个让我们惊讶的人生。
2、要学会理解“中等生”。
我们常常渴望被人理解,喊出了“理解万岁”的口号。“中等生”何尝不想被父母和老师理解。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想法,还振振有辞地说:“我们都是为你好啊。”可就是这一句“为你好”,为父母和老师的一些不当做法开脱罪责,为他们之间的沟通设置了障碍。
家长、老师和孩子由于年龄、经历以及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往往容易形成矛盾的一对。一些家长和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给孩子留很多作业,他们往往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不许孩子与异性处朋友,业余时间不许出门,不许看与“性”有关的书刊,不许看电视、上网。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使孩子形成了不良心理。其实,只要家长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人,了解他们学习上的疾苦,理解他们因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平等对待孩子,教育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3、沟通是理解的桥梁。
家长和老师同中等生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的交流,更是两个时代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使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积极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女儿依依的快乐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有效沟通,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了,总是要向我这个当过心理医生的老爸倾诉一番,我自然是一番安慰和鼓励,当然前提是在给与孩子充分理解的情况下。
依依在她的《玩过小学》里有一篇《英语考了47》,文中写道:
我在小学第一次跳级后不久,就迎来了期中考试。这可是我跳级后的第一次考试,是真正检阅我跳级后真实水平的时候了,我下决心考出好成绩给新班级的老师和同学看看。爸爸一再说,别把考试当回事,“你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你比他们少学一年呢,即便考最后一名,也是正常的。”但我相信不会太差。
谁知,过了两天,卷子发下来,英语卷子上那个大大的“47”显得异常刺眼,我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怎么会只有47分?我的第一反应是老师发错卷子了。可是细看没错,卷子的确是我的。这可是我学习英语以来,考得最低的分数了。
放学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回家后如何向爸爸妈妈“交代”,提心吊胆地按响了门铃,见到开门的妈妈,我哇的一声扑到她的怀里大哭起来。还没等妈妈反应过来,爸爸急忙过来问:“依依,怎么了?告诉爸爸。”“我的英语只考了47分……”“哦,47分已经不错了。”没想到爸爸很平静地说,一点也没有我在路上想象的失望、指责的表情。
我有些不相信地从妈妈怀里抬起头看着爸爸:“我只考了47分!”我想爸爸一定听错了,所以又重复了一遍,把那个“47”说得很重。爸爸笑了,拉着我进了屋,边走边说:“你想啊,和你一样大的孩子现在才上一年级,可你已经上了三年级,就是不跳级,你现在也比他们高一级,你多了不起呀!如果让你原来同年级的同学,或和你一样大的孩子来答这份卷子,他们谁也答不到47分。况且,爸爸不是已经说了吗?你刚刚跳级,原来学得课本和现在的又不配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不要伤心,更不能失望。好好努力,过一段时间,等你适应了跳级后的学习,相信你的英语成绩一定会和从前一样棒的。”
在爸爸的劝慰鼓励下,我终于破涕为笑了。后来,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期末考试中,我的英语卷子上终于有了可喜的变化:“97”替代了“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