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中等生
26045300000006

第6章 “中等生”的现状(5)

1、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有价值。

价值感让人感到自己有价值,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但是,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大环境下,孩子常常会认为“我必须达到某种标准,才能有好的自我感觉”或“除非我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否则我就不好”。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合理的努力标准,帮助其正确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优点或长处。

渴望被重视、被关爱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优等生凭学习成绩好,后进生可能靠的是别出心裁的调皮、捣乱。那么中等生呢?对这个“普通”的“特殊群体”,家长和教师稍微给予一点关注,都会给其人生路上的注入无限动力,他们渴望着家长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肯定的眼神接触,一个赞赏的手势……

2、找时间多陪陪孩子。

很多“中等生”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向优等看齐,就许以物质诱惑,考好了大大奖赏。他们不断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却忽视精神、情感上的给予。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金钱,更多时候是对自己的关注和亲情的付出。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却经常忽略这一点。

有一对夫妻平时也关注孩子的学习,他们给了孩子充足的物质生活,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物质需求可谓有请必应。可孩子需要的精神需求,却被他们丢掉“爪哇国”去了。夫妇俩是经常不在家,除了忙着做点小生意,空余时间就是上麻将馆打麻将,但在家里是从不打麻将的,因为怕在家玩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个人留在家里无法排遣孤独,就只有上网玩游戏或是整天的看电视。

无论多忙都应该陪陪孩子,和他们一起学习、游戏、聊天。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亲情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取代。在孩子心中,父母才是最可亲近的人,所以我们家长要多陪陪孩子,问问他的喜怒哀乐,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

3、给孩子必要的心灵呵护

总体讲,中等生一般心细,善于察颜观色,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他们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毅力,还缺乏在集体生活中唱“主角”的机会,他们还往往形成目标观念差、控制能力弱、从众意识强的消极心理。家长要疏导和转变这种消极的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爱”去呵护孩子的心灵,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用爱架起教育的桥梁,扬起激情的风帆。

因为孩子再小,也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细心呵护孩子的心灵,你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越是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能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儿童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是独特的,父母要用心地去关注、去深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你会发现,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尊重、理解、信任,更渴望得到赏识和认可。父母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且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份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积极的表扬和鼓励。

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晶莹脆弱的露珠一样呵护孩子的心灵,作为家长及孩子身边的成年人,每一句激励性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关注的不应只是孩子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呵护孩子的心灵。

中等生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

社会学研究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有4种,依次是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学缘关系。所谓学缘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学关系。对中小学生而言,同学关系可以说是最常见,乃至除了血缘关系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为了生存下去,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能体现出人的真正本质,才能作为一个不同于其他动物、事物的“类”而存在。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人类发展、进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没有信息交流,社会与人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我们的“中等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可喜的是,这些在学业上处于中等的孩子,同学关系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融洽的,比那些“优等生”、“差生”的同学关系要好得多。这主要取决于这个群体的人数,因为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处于中游的自然是大多数,而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恰恰利于他们的人际发展,由于学习都差不多所以他们彼此理解,沟通起来就更加顺畅,相互关系就愈发融洽。除了在本群体里的融洽关系,他们还会和与自己志趣相投、性格相近的,一些“优等生”、“差生”有较融洽的人际往来。

但是同学关系不是人际关系的总和,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家长和老师还应帮助“中等生”建立其他和谐的人际关系。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要让孩子珍视良好的同学关系。

中等生孩子要珍视并巩固现有的同学关系。俗话说“相识容易相处难”,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性格气质、学习成绩有别,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产生一些矛盾,甚至出现激烈争吵等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问题。一个人如果总因为一些小事而对他人耿耿于怀,心存怨恨,是不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应告诉孩子在遇到矛盾冲突时,求同存异,宽大为怀。当别人有错的时候,要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要得理不饶人。

良好的同学关系全赖互相了解。要达到互相之间彼此了解,就要加强交往,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经常沟通。所以,除了在学习中彼此主动互相照应外,学习之余要多搞些社交活动,主动找同学谈谈心,讨论某个问题、交流某些信息、一起玩耍等;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扑克;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总之,只有你了解同学、同学了解你,水乳交融,才能更加密切同学关系。

2、要让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些中等生曾受到过老师的斥责、惩罚,由此对老师产生敌对心理。这就需要老师经常深入到他们中去,从多方面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以父母般温暖与关怀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诚心与善意,逐步消除对立情绪主动接受老师的帮助,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一位在初中教数学的老师说: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一个学习一般的学生,上课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将桌上的书扔来扔去,极不耐烦的样子。下课后,我将他叫到办公室请他坐下,他用怀疑的目光看了我一眼,我又问他:“你病了吗?哪里不舒服?”他说:“心理不舒服。”我笑了笑说:“我说嘛,我心里不舒服时也是这样,我非常理解你。”这时,他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我微笑着坚定地点头,他终于向我道出原由。

原来他家境不错,哥哥、姐姐由于家庭条件优越而不好好学习,最终放弃了学业,每当他违纪时,老师总是说:“你有个有钱的爹,不用读书了,向你哥哥、姐姐那样得了。”他听了非常难过,既想争一口气让老师的说法破灭,又难控制自己想玩的情绪,整天处于进退两难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我耐心地给他分析了目前的学习状况及成绩,讲解了调适心理及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就他力所能及的问题多让他回答,让他产生成就感,并做好其他老师的工作,他非常感激,成绩进步很快,毕业时考上了重点中学。

试想,如果不是这个老师以爱心去感化他,与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个孩子不仅不能考上重点中学,而且可能早已经辍学了。所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3、要让孩子感受融洽的亲子关系。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尤其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关系有三种,除了以上所说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就是与父母的亲缘关系,我们也可称之为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父母是否理解孩子,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是否敞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这是有效沟通的最基本前提。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而是沟通。孩子学习不理想,父母首先要给予他理解,然后再进一步沟通。如果没有沟通而采取训斥和说服的方式,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总有一方感受到挫折,而挫折感的积累,必然导致亲子关系的不融洽。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好。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关系的融洽与否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人发展健康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很多人际关系都会打上亲子关系的烙印。

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等生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我们知道人类是活动的人类,个人是活动的个人。活动是人的需要,人不能离开活动。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满足着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发展着自身,社会也在人类的活动中前进。每一个人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活动中发展自己。

无论是对人类整体,还是对人的个体,都离不开活动,活动是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班级的集体活动也是如此,它对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友谊,对学生心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等生孩子除了前面说的同学关系融洽,还普遍具有爱参加集体活动的良好品行。因为集体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虽然在学习方面不占优势,但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具有这样那样的特长,而这些恰恰是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所不具备的,这样在集体活动中他们长处的展示,就可为其赢得自信。再加上打破了以分数论划分的等级界限,在活动中这些中等生可能就成了引人注目的“优等生”。比如,体育好的、擅长表演的或表达能力强的中等生,都可在活动中一展风采。

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若只会读书,纵然考了高分,而没有爱好、没有特长,没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那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集体活动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些集体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玩耍,而玩耍可以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所以,集体活动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即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还能培养相关的能力。比如参加“扔球游戏”的活动,大家是围成圆圈,扔球,球落在哪个人身上,就由他讲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愿为别人做的事情。这样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们互相更加了解,加强了集体主义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勇气。

丰富多彩的活集体动,可以让孩子快速成长。而游戏、玩耍、活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天真,可塑性强,开展一些符全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花力不多却可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集体活动就像是催化剂,让孩子们活泼向上,让他们充满活力与朝气,摆脱学习沉重的束缚,让他们享受快乐,享受蓝天阳光,使中等生焕发出新的活力。

2、集体活动可以让孩子增强合作意识。

集体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活泼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集体中体验到愉快、幸福的生活,体验乐观、健康的情感。

由于中等生平时感受不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往往形成较为孤僻的性格,在班级中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和注意,同病相怜使得他们很容易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情感为纽带自发地形成非正式群体。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群体的事情,不能把群体意识和班级荣誉联系起来。他们一般个人的事情做得很好,如自我责任感较强、从不给班级扣分等,但他们也认为只要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至于为不为班级争光则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而集体活动给了中等生这样的机会,他们可以和优等生”、“差生”融入一个共同集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增加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鼓舞中等生的士气,提高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同时,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同学间的良好友谊。

3、集体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有些中等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爱与他人交往,在学校里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坐在位置上,闭门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而一个不会交朋友的孩子,当他越来越大尤其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时,由于缺乏周围人群的喜欢和认可,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易导致自卑、孤独甚至自闭,严重扭曲孩子的人格,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根据对人才素质的研究,聪明并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待人处世的态度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核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必定要与他人发生交往,形成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帮助人走向成功。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中等生常常由于缺乏兄弟姐妹和自然交往的伙伴,周围环境的封闭,得不到同龄的伙伴友情和亲密的邻里互助的机会,而变得孤独、忧郁不安、不善交往。

为了远离孤独,提高交际能力,家长要让孩子融入到集体中,能主动与别人交往沟通,为其创造一些机会和条件,激发他与同伴交往的愿望,让他在同伴互动中积累交往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推动他的社会性发展。

而集体活动就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好场所,在那里,孩子们不仅能学会交往,而且还能彼此相互学习。所以,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自上学以来,女儿依依几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所有集体活动,每次孩子都是兴高采烈地去,满怀收获的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