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学习加以关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严格要求,这是使孩子成人成才的保证。没有严格的要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纠正,缺点得不到克服,孩子极易朝父母所期望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严格要求一定要严而有格,并不是一味的打骂责罚,棍棒教育只会使孩子觉得无情冷漠,甚至对父母、对社会充满敌意,反而起负作用。
对有的孩子来说,打能起点儿作用,但那只是暂时的,对多数孩子来说,打的负作用太大了。如果打就能把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那我们就不用研究教育方法了,老师也不用备课了,一人发一根棍子,挨着个儿去打,全都考100分了,全都成才了,那多省事。
严格要求孩子要有章法,平时要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制订规定,然后按照这些要求,规定去规范孩子的言行,指导教育孩子的成长。如果只是凭着自己脑子中的是非观念或情绪好恶来教育孩子,随意打骂、责罚他,只能使孩子无所适从,一次犯错受到惩罚后,仍不知下次该如何避免犯同类错误,而且他还会对你的惩罚产生抵触情绪。
严格要求的前提是教育,对孩子应当坚持教育在先,通过教育逐步让孩子了解到哪些行为是错的。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如实告诉我们,或者改分数或者谎称老师没有打分数,这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受到批评。但是如果在孩子偶然为之时,家长没有在这方面对孩子讲清道理,那就不能只怪孩子,而且孩子撒谎的原因是害怕父母的责罚,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2、孩子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鼓励。
孩子如果对你的讽刺、挖苦提出抗议,“你说我笨,我怎么笨了,我不笨!”这孩子还不错,说明他还有自尊心。如果你整天讽刺,孩子没反应了,那就坏了,“你说我笨,我就笨,你说我蠢,我就蠢,爱咋咋地。”他如果破罐子破摔,那不更难教育了吗?
如果家长的讽刺、挖苦被孩子接受了,心想:“我爸我妈总骂我笨,我是够笨的”那危害更大,因为这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内伤更难医治,表面上看他们对讽刺、挖苦无动于衷,可他们有苦往肚子里咽,心理负担很重,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哀莫大于心死”、“病莫大于心病”,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
有些家长总是给孩子订太高的指标,并且总爱以威胁恐吓来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其实,我们还是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更主要的是多关心,多给以具体帮助,而不应威胁、恐吓。
我女儿依依刚上初中的时候,英语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我没有抱怨也没有批评指责,而是通过鼓励,使孩子由“差等”到“中等”直至“上等”。她在《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中这样写道:
刚到大连升入初中时,学校就组织了一次摸底考试。
一听说考试,我心里有些紧张。因为第一,刚刚从烟台来大连,一切都不熟悉,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在这里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第二,在烟台学习的课本和这里不是一个版本,烟台是五四制,这里是六三制,不知道知识衔接上是不是存在问题;第三,我一年没有上学了,整个小学阶段也没真正参加过几次考试……
想到这些,我不知道自己能考个什么样子。学校要“摸底”,可我心里实在没底……
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稀里糊涂答完了所有的考卷。走出考场,内心很是沮丧。语文、数学答得马马虎虎,还算将就。可怜的英语,好多题目连读都读不懂,因为很多单词没学过,所以大部分题目都是蒙上去的。我知道,英语肯定考不好了。
虽然有心理准备,可结果还是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英语考得不是一般的不好,而且是“相当”不好,我英语只考了23分——全班倒数第一!
“23分怎么啦,那不代表什么啊!”爸爸一如往常一样的平静。我瞪大眼睛看着他,他怎么不生气?怎么不训我?以前考过47分,他鼓励我,现在只考了23分,他还不批评我?
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是的,爸爸不批评你,为什么要批评你呢?考23分也不是你愿意的,对吧?。再说了,考23分是有很多原因的。再说了,这只能代表过去,不能说明将来。从现在开始努力,你会很快追上去的,爸爸相信你有这个能力!”爸爸拍拍我的肩膀,用信任的眼神看着我。
我心里一下子感到很温暖,用力点点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此后,我很用心地学习英语。爸爸还为我请了英语家庭教师,并不断鼓励我要对自己有信心。很快,我的英语成绩就有了起色,期中考试我的英语成绩是120分,期末考试则考了133分。我的英语名次分别位于全班(共53人)第23和15。
嘿嘿,怎么样我进步还不小吧。当然了,这很大程度上要归于老爸的“赏识教育”啊。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教子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近年来,关于“小神童”、“小天才”的报道屡见报端,引起了很多做父母的关注。一些人不禁感慨: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是“天才”?
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现象,他们期望孩子有天赋、聪明、学习好,什么都比别人强。自己没有进名牌大学,却希望孩子将来是清华北大毕业,他们送孩子去学奥数、学作文、学英语并施加压力,使之不落后于其他孩子。他们总是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天才,所以他们拼命地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恨不得让孩子一下子学会所有的知识。然而,大多数的家长是失望的,因为他们的孩子既不是什么天才,也不是通往天才之路的“优等生”,而是学习一般普普通通的孩子。
案例——
数学单元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刚上初二的婷婷一脸喜悦的回到家里,一踏进房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昨天我们班数学单元考试,今天试卷就发下来了,您猜我考了多少分?”
“猜不出来,你到底考了多少分?”妈妈问。“82分,比上次单元考试的成绩高出10分呢。”婷婷有几分得意地说。
“哦,你知道邻居家的杨扬考了多少分吗?”妈妈又问。“大概是90分吧。”婷婷满脸不高兴地回答。
母亲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孩子脸色的变化,接着说道:“怎么又比她考得差呢?排名还在中等吧,老在中游晃怎么行,你还得努力追赶人家才行啊!”
“您凭什么说我没有努力呢?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师都表扬我进步了,而您总是不满意,永远不满意!”婷婷生气了,她提高嗓门冲着妈妈大声地喊起来。
“你怎么这样不懂事,我这样说也是为了你好。你看人家杨扬,每次都考得那么好,哪像你总是考不出高分,也不知道争气。”妈妈喋喋不休地说。
“我怎么不争气啦?您嫌我丢您的脸是不是?人家杨扬好,那就让她做您的女儿好啦,省得您总是唠叨。”婷婷怒气冲冲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就知道分数、分数,您关心过我吗?您知道我内心的感受吗?我都烦死您啦!”就这样,母女间的一场隔着门的争吵又开始了。
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是很多中国家长共同的“爱好”。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虚荣攀比会葬送孩子的前程。
家长期望值过高,过度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拿孩子同别的孩子进行攀比,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的虚荣心。所以建议家长们尊重孩子,与之多沟通。过度重视孩子的分数,常常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厌学,虚荣的攀比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并最终葬送孩子的前程。
不要总把孩子比来比去,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孩子也应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成长过程,孩子的心理成熟显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被轻视、被当众贬低或受指责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胆小、畏缩的毛病。
再说,为什么总拿比自己孩子学习好的孩子比呢?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和那些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孩子比,你的孩子不是也很不错嘛。所以,相互比较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客观,要让孩子看到希望,而不是毁掉孩子。
作为家长要学会乐观看待事物,摇头叹息并不能激励孩子,也不能感动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然而乐观态度加上合乎实际的目标,却能产生一种美妙的组合,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
有时你会为这种奇妙的力量所感动,这可以激励和引导你的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是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孩子喜欢那种不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的家长。在具有乐观心态的家长带领下,孩子才会努力拼搏,天天向上。
2、期望值过高会使孩子产生压力。
“我觉得自己没有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一看见书就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这是一个“中等生”的无奈告白。
研究表明,若父母给孩子压力太大太早,会出现以下现象:
①这种提高不会是永久性的,即使开始时能超过其他孩子,但当其他孩子也开始学习时,优势就会消失。即使是短期内在某一方面较有成就,但是,他们的思维、逻辑、推理落后于其他孩子,因为他们是被动的,对学习没有激情,所以效果不会很好。
②这类孩子因受大人支配太多,指责太多,所以自我激励感很弱,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压抑,好奇心也受到阻碍,很难发现自我价值。他们因早期受压太大,承受较多挫折,因此自信心与自觉性也受到打击。这种孩子只是父母的影子,他们认为,父母要我做的事是重要的,而自己要做的事是不重要的。
③这些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太重,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由此影响了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及心理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父母对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将来做人上人。结果,许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有的还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望子成龙”是许多人的美好愿望,这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龙”的,不能过分苛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教育孩子不一定是把他培养成教授或博士才算成功,关键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作为父母,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不要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要求,还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
3、要用平常心去培养孩子。
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降低期望值,给孩子减压,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比如一个班有50个孩子,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位居第30名,你帮助孩子制定的目标如果是下次考试位居第25名或20名就相对合理,就是说让孩子蹿一蹿或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而如果你非得要求孩子考进前10名或前5名,那就是期望过高,让孩子感到即使怎们努力也无法完成这个目标,为此可能放弃努力,最后连第30名也保不住了。
同时,家长也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孩子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技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针对出现的问题,要给孩子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循循善诱,促使他爱学、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也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引导孩子不但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
我的一个当医生的朋友,她儿子在校学习时,就是一个典型的“中等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未考进前10名,当然也没有落到后10名里。但是这孩子自小喜欢摆弄电脑,朋友和我的教育理念一样,让孩子尽情地去玩耍。虽然让孩子玩,不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却也希望孩子能考个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可中考成绩下来,朋友傻了眼——儿子上高中无望。于是,经过和孩子研究后,最终根据成绩和兴趣,为他选了一所中专的计算机专业。
现在,朋友不满20岁的儿子,已经是一家报纸网络版的网络管理员,是月薪数千元的现代白领。这个孩子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压力越大,越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相反,我们如果能以对待普通人的心态去培养自己的孩子,那反而容易将孩子培养成才。
有的家长,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对大多数“中等生”来说,家长对他们很放心,他们通常不声不响,不会给家里惹事,在学习上也没有大起大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种局面久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家长忽略了“中等生”的情感需求。
当然,同样是“中等生”,在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忽略”时,其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同学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有的同学更习惯于不受别人的注意,暗暗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他们依然愉快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在默默无闻中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有的孩子却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对家长和老师说的每一句评语、每一个眼神都特别敏感,他们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他们情感需求丰富,他们需要有归属感,他们渴望被重视、被关爱。
案例——
在班级学习处于中等的初二学生小杰,半年前从爷爷奶奶身边,转学来到爸爸妈妈家附近的一所学校。在新的学校里,周围都是陌生的同学,小杰感到很孤单。小杰试着同新班级上的同学打过招呼,但由于时间短,还没有建立起朋友圈,看着其他同学放学后结伴而行,小杰很是羡慕。
小杰的爸爸妈妈开了一家不大的工厂,生意不错,平时也很忙。因为小杰的成绩一直位居中等,爸爸妈妈觉得他将来也考不上什么好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后在自己家里的工厂干,所以对小杰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认为只要不学坏就行,就连学校的家长会都不去参加。小杰每天放学后就是写作业、看电视、上网、反正是自己打发时间。
由于空虚、无聊,在QQ上小杰结识了一个16岁的女孩,几天后他们还见了面。这个女孩给了小杰在爸爸妈妈和同学那里得不到的情感和精神满足,这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每天精神恍惚,满脑子都是同这个女孩见面,开心玩的事,上课经常走神,作业也没心做,致使学习成绩迅速下滑。
人人需要有归属感,也就是让人感到被关注、被接受,被无条件给予爱的感觉。置身于有归属感的人际关系中,会让人感到安全。就中等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老师和同学的接纳,更需要来自家长的关爱与温暖。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