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好比学得好重要
前段时间,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郭铭采访时,我曾说:“一个没有良好品行的人,就是道德低下的人,心灵缺失人格残缺的人,这样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学识多大的本事,都不会获得大成,也不会赢得他人。所以说,品行好比学得好重要。这些品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比如谦虚、善良、感恩、节俭、勤劳、分享……”
宽容,它既可以拓宽人生的厚度,也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勤俭,治家勤俭可以积富,治国勤俭可以蓄强;善良,善行带来善果,为我们赢得他人;感恩,常怀感恩之心,会使我们的心灵更明洁。所以,要注重对孩子品行的培养。我们的孩子学习可以中等,但是品行不能只限于中等,而应是上等。当然了,我们很多的孩子虽然学习上处于中等,但是在品行上却是优等。
我们培养领导干部,经常提到一句话“德才兼备”,就是说仅有才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其实,就品行而言,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应高具备良好的品行,否则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女儿依依之所以孝顺长辈、知道感恩、勤劳节俭、乐于助人,这些都是我对她品行培养的结果。
孩子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我们做家长的就如画家、雕刻家,你图什么颜色,他就什么颜色;你刻成什么形状,他就什么形状。孩子有没有好的品行,都源于育人者的这双大手(教育思想)。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让孩子拥有谦虚之道。
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也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它能使人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骄傲自满,不但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障碍,而且还会造成伙伴关系的紧张。所以,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现在的很多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荣誉与成绩,他们会因为骄傲自大看不起朋友和同学,会偶有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甚至有的会把集体的成绩看成个人的,这些表现将会使他们不再进步,甚至会脱离朋友和同学,脱离集体。
孩子产生骄傲往往源于自己的某方面特长和优势,父母应该先分析骄傲的原因:是学习成绩比较好、有某方面的艺术潜质,还是有运动天赋什么的。然后应让孩子认识到,他身上的这种优势只不过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就会失去这种优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进取,而不是骄傲懈怠;并且优势往往是和不足并存的,同时应该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女儿依依是个十分谦虚的孩子,低调不张扬。尽管从小到大孩子一直表现得很优秀,得到很多亲友和老师的赞赏,但是孩子从不为此骄傲。
从上小学起,依依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很好,而且依依很懂事有礼貌,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由于各科成绩都很棒,二年级时她跳了一级,跳级后很多原来班级的孩子羡慕他,担心依依从此不理他们了。可恰恰相反,依依不仅照样去原来的班级找小伙伴玩,而且还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9岁时《玩过小学》的出版,使依依一夜成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都在报道他的快乐成长故事,瞬间她被推到了公众面前。成了一个“小名孩”,尽管如此,孩子依然如往常一样谦和自然。
依依平淡的看待《玩过小学》的出版,给她带来的成功效应,所以后来媒体无论如何热烈的关注和宣传,读者无论如何的加以肯定和艳羡,依依总是一副“没什么”的态度,该怎么玩还怎么玩,调皮依旧、贪玩依旧、天真依旧。孩子总是对大家说:“我不是很出色,就是比大家玩得多。”
此后,三年多时间里,依依从未对别人主动提及自己跳级、出书的事。依依也不时地对我说,爸爸尽量不要告诉别人我跳级、出书的事,我想和大家一样做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和大家一样快快乐乐成长的孩子。
2、让孩子拥有节俭之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或许并不真正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浪费一粒米饭,有什么可小题大做的呢?然而,这个细小的看法却有可能演变成花钱大手大脚、浪费随意的习惯。
很多的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社会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好,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学会节俭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彩。然而,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因为,勤俭有助于磨练人的意志,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品格。古人曾说过“俭能养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意志,就很难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需要。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优良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让孩子自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将来孩子很难成大器。
让我欣慰的是,女儿依依是一个懂事、明理、知道节俭的孩子。
去年(2009年)初春的一天,那天我一不留神将桌子上的石英钟碰到了地上,被重重的拽了一下后,它就罢起工来了,任凭我怎么鼓捣,它就是不走,最后我把它判了死刑:又拽在了床上。没成想,这一拽它竟奇迹般的活过来了:滴答滴答的走上了。
三天后的晚上,我要把家里能走的钟表,包括电脑、手机等统一时间,以中央电视台7点开始的新闻联播为准,这一对点发现,有的快10分钟,还有的慢8分钟,都调准了钟点后,突然想起,前几天被拽过的那个石英钟。石英钟像往常一样滴答滴答的工作着,可当我一看点,气就不打一处来,它竟然才走到4点多,一天慢一小时,这还要它何用。于是,我把它从客厅“轱辘”到卧室(此钟是一个直径20多公分的汽车轮胎造型)。
依依迅速到卧室拣回来一脸严肃的质问我:“爸爸,你干嘛这样对待它?”“这个破表坏了,还留它干嘛。”
“不会修修啊!”“不值得一修。”
“咋不值得一修了,25块钱买的,花两三块钱就能修好的。”我一时无语,心想:孩子的话也在理。于是,我又拿起《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看了起来。
半个小时后,女儿拿着已经修好的石英钟(至今还在安全正点的运行着),像家长对孩子一样的对我说:“我已经把它修好了,要是买新的还得花好几十块钱,告诉你,以后不许这样了。”我想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的连连点头。我既羞愧又欣喜,羞于自己的所为,喜于女儿的乖巧懂事,知道节俭。
要让孩子从小事着手,养成节俭习惯。首先在使用玩具和学习用品上要讲节约,不要因为玩具不好用了就丢掉,而是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修上;写错一个字就撕掉一大张纸,不要老是碰断铅笔芯,书包、笔盒能用就用,不要轻易换新的,做到物尽其用。同时要在生活上讲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要高档化,只要吃饱穿暖,整洁大方就可以,不必过分讲究。
我们提倡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乱花一分钱,目的不是通过孩子的劳动为家里创造财富,让孩子少花钱而存多一点钱,而是要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劳动,习惯于节俭,通过磨练,形成良好的品质,使孩子更有出息。
3、让孩子时时不忘感念他人之恩。
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在被誉为“高度文明”的今天,知恩、报恩的声音却越来越少了。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一种报恩。孩子如果能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着重要作用。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至亲,如果对父母的关心、疼爱不会感恩的话,那么孩子对别人就更加不会懂得感恩。让孩子懂得对父母感恩,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对老师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导,让我们懂得思考;对朋友,因为他们让我们不再孤单;对同学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爱。
说道感恩,让我想起昨天(2010年4月28日)晚上,女儿依依放学回来和她妈妈说的事:
吃过晚饭,妈妈在考依依背英语单词。突然依依对妈妈说,想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一个榨汁机,问妈妈多少钱能够。起初,妈妈还以为女儿想买榨汁机用来榨水果汁自己喝呢,就说,那个东西不贵,等有时间妈妈去给你买一个就行。可接下来依依又问妈妈,冬瓜哪里有卖的。妈妈就很诧异的问,买冬瓜干什么?因为家里平常买菜都是爸爸买,依依高中学习很忙,哪有时间买菜呀。听了妈妈的问话,依依向妈妈解释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依依从《读者》上看到了一个养生秘方,说把冬瓜用榨汁机榨成汁,在每天的午后2-3点间喝掉,可以治疗前列腺炎。想到妈妈经常给爸爸买一些治疗前列腺的药,爸爸有病一定很苦恼,就赶忙把这个药方记下来,想尽快让爸爸按这个秘方服药,尽快好起来。
今天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听了很温暖,很感动。
如果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他们即使学习不理想,将来也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去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4、让孩子多多行善良之举。
曾经在路上听到这样的话:“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受了一点委屈之后,立即气势姿势汹汹地带着孩子向别人要说法,而且往往是听了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之后。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年幼时,我是一个非常调皮,爱打架的孩子。打架的结果不是胜就是负,如果遇到比我小的,自然被我打败,当我兴高采烈回到家门时,被打败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哭哭啼啼的找上家门讨说法,母亲只好当着他们把我打一顿,让对方寻得平衡而归;如果遇到比我大的,自然是我被打败,当我哭哭啼啼回到家门时,也期望母亲带着我,去那个大孩子家讨说法,可母亲非但没去,还把我打了一顿。我困惑不解,打了别人回来挨打,被别人打了怎么也要挨打呀?母亲一边给我擦眼泪一边说:“孩子,妈就是要告诉你,不要和别人打架,要对人和气……”
母亲说了很多,综合起来就是:人要善良,要与人为善。此后,我就是秉承母亲的教导,无论在部队在地方,无论在故乡在异乡,我都与人为善,由此赢得了一大帮子朋友。
我继承了父母给予我的善良,善良的血液也从我身上流淌到了女儿依依的身上。孩子自小就善良,遇到流浪猫流浪狗,就要收养。由于我从卫生和安全等方面考虑,从来不养宠物,她的收养要求也没有被采纳。于是我建议给这些流浪“儿”在小区的楼下建个家,依依不时的去给她们送水送饭。有时,还把特别脏的猫狗抱上楼,为其洗个澡理理“发”,梳洗打扮一番后,再放回去。
尤其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依依是一定要尽其所能的给予对方帮助的,有时超出了自己的限能,我就告诉他,帮助人也要量力而行。
5、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与人分享、谦让礼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美德。可不知何时,我们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的种子,自私、冷漠的孩子越来越多。
我们都知道,缺乏爱心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们都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智商高、能力强,却不愿分享、不懂关爱、自私冷漠的人。因此,让我们都来做有心人,从小给予孩子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人。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生成的,大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怎样做。如:饭后吃水果时,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将水果分发给大人,告诉孩子好吃的要和大家分享,还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给别人吃,而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给你的东西时,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习了礼貌待人。
让分享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我们要努力做到,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
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心和分享的翅膀,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懂分享、会生活、爱学习的人。
善学习比拿高分重要
学习是一种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老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我们要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法国着名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一般情况,孩子学习有三种学习境界:
第一种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第二种为好(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种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在中等生孩子的学习中,第一种居多,第二种为少数,第三种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孩子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东子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让孩子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练习也能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是如此学习,一来因为方式单一、机械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来增加了学习负担,加大了学习压力,感受不到快乐;最重要的一点,如此获得的知识,常常因为不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成为死知识,没有用的知识。
依依在她的第一部书《玩过小学》里,这样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