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中等生
26045300000021

第21章 好心态胜过好成绩(3)

孩子的乐观性格首先来源于家庭和谐,来源于父母,特别是家长的乐观自信、幽默豁达。家长不仅自身要乐观,而且能够切实地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并战胜他们面临的困难,将自己的乐观精神感染给孩子。这样,即使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碰到困难挫折,他也能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具备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并实现既定的目标。一个对自己的童年有幸福与温馨回忆的人,胸中会永远溢着幸福。

家长应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做孩子的大朋友,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要求,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道理,谈问题。在平等交流的气氛中,让孩子逐渐懂得自己对家庭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绝对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到忧伤、惊恐、冷漠、愁苦等否定情绪,而应该有意识地让他经常看到你的笑脸,这样才有利于使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家长要知道:孩子乐观的心态远比聪明漂亮更重要。有乐观心态孩子才会日日快乐,有快乐的心境他才会天天向上。

拥有平常心是幸福之源

所谓平常心,就是平等、平和、自然、正常的心态。有了平常心就能得失取舍,顺其自然,就能活得轻松自然。没有平常心,整日在得失取舍上考虑,心灵不得安宁,看什么都不顺眼,就会心浮气躁。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身处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学业中等的中等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把他们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告诉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一颗“平常心”就很重要。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还必须愉快地承认和接受它,只有这样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正确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然而有的中等生虽然了解自己的状况,但却不能接受自己,因此长期感到不安和压抑,逐渐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性格。这对一个人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有平常心的人往往懂得满足。满足是对阶段性成果的肯定,是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更高平台的短暂休憩。满足不是安于现状,而是一个调节。不懂得满足的人是不会生活的人,他将受累于生活;不懂得满足的孩子是不会学习的孩子,他将负重于学习。学会了满足才能对美好生活和未来产生憧憬,学会了满足才能充分享受快乐所带来的种种欢愉,学会了满足就拥有了一颗“平常心”了。

案例——

聪颖漂亮又性格开朗的睿睿今年13岁,刚升入某重点初中。妈妈发现睿睿最近总是沉默寡言,于是连忙联系了她的班主任,从老师那里得知,在学校里睿睿也有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回来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跟睿睿谈心,让她讲讲新学校的事,慢慢地让她说出心里的话。

原来睿睿在家接受的多为“出类拔萃”、“出人头地”的教育,她也争气,往往是她走到哪里,喝彩声便跟到哪里,因此她可谓是伴着一路“鲜花掌声”从家庭迈进了学校。在小学的时候,睿睿一直是班上的优等生,成绩好、人又活泼可爱,很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还当上了班长。可是到了新的班级,在各路小“精灵”们汇聚的重点学校,班上的同学都是从各个小学里选拔出来的优等生,老师只让她当了个小组长。睿睿的优势自然不如上小学时那么耀眼,要强的睿睿觉得自己很差劲,做什么都提不上精神,听课也听不进。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要孩子克服焦虑心理,培养平常心。

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屡遭失败和蒙受耻辱,又不能尽快找到自信,就会对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从而产生焦虑异常心理。研究和实践证明,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高的觉醒和紧张状态,提高学习的动机和效率,但过高的焦虑水平则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

试想,一个对学习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的孩子,怎么可能兴致勃勃,孜孜以求地学习呢。对虽经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的中等生来说,过度焦虑会造成其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以至对学习失去信心。过度焦虑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显然焦虑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学习和生活的危害不容小视。

事实说明,焦虑心理在中等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他们学习勤奋努力,要求自己颇为严格,把满足师长的愿望当成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他们在老师热烈的升学期望和家长的“望子成龙”的阴影下学习和生活着,学习上唯恐出丝毫差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他们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焦虑不安。

也有一些中等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有较重的自卑感,可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地位”,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同时又十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所以只要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怕这怕那,使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

有平常心的孩子才有快乐。

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个人不仅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还必须愉快地承认和接受它,只有这样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正确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让孩子以正常的心态看待优秀的同伴。同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为其感到高兴,真诚地为其喝彩,并学习其长处以补己之短。公平竞争,总会有胜败之分,对于胜出者,绝不该心存妒忌,将其看作敌人,深怀灭之而痛快的恨意,否则,这种扭曲的心态将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教孩子学会冷静、平和地看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胜不骄、败不馁,不因一时的成绩优异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也不因偶然的失意而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成绩虽已取得,但要保持下去,仍需不懈地努力。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了,就要寻找失败的原因,并确定补救的方案、措施,然后再志高气昂地投入到新一轮的战斗中。

2、父母对子女教育也要有平常心。

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杜鲁门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成才观”值得深思。如果说做总统是“人上人”,那么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前者可以理解为出类拔萃之人,后者则为平淡普通之辈。两者虽然有才能与“档次”上的区别,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人生来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还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样值得赞赏。

一个人倘若不能成为“人上人”,也就大可不必为自己是“人中人”而自寻烦恼。因此,杜鲁门的母亲的教子观,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学习。

遗憾的是,时下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没有一个正确的期望与评价。他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迫切,不顾子女的先天素质和能力水平,一味要求孩子考名牌、成大器、做大官,一旦未能如愿以偿,便极度悲观懊恼,跌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更有甚者,由于施加巨大的精神压力,把孩子逼得神经失常,摧残了其身心健康,乃至走上自杀绝路。如此这般,最终不但没成为“人上人”,连“人中人”也不是了,这难道不可悲吗?

由于我平时注重对女儿依依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所以依依总是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得失的。

2008年10月底,依依随我转学回到长春,由于此前在沈阳所学的课本与长春的课本版本不同,有些科目的内容竟然有2/3以上的差别。可刚入校的第二天就期中考试,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一直静静的等着依依的反应,我想也许孩子会与我谈,说不打算参加这次考试,因为很明显这是一次“不平等”的考试。

可第二天依依依然满怀信心的走进了考场,当天回来后对我说“爸爸,我考的不理想您一定不会怪我吧?”我说不仅不会怪你,还要表扬你呢,你能参加这次考试本身就是一个胜利,你的这种自信心和平常心,不仅值得很多孩子学习,也很值得我们成年人学习。过几天考试结果出来后,依依的物理竟然考了个全班第二名,语文课本大部分都没学也考出了好成绩。两个月后的期末考试,依依以化学全年级第一,总分第十二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初三的学业。

我从来不逼迫孩子,孩子也坦然面对,结果是孩子在快乐的成长中,收获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有颗“平常心”很重要。

懂得争取也要学会放弃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这句话告所我们“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得到的不一定都是好事,而失去的不一定就是坏事。老子说的这句名言,就是要我们看待事情要全面,既要懂得争取,也要学会放弃。

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会不停的得到一些东西,同时也不停的失去一些东西,但在这种得与失之间,没有根本的好坏之分,我们不停的在接受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在我们认人识物的本能上,都应以认识人或事物的根本为原则,不要被虚伪的假面目迷失了我们的眼睛。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没有不失之得,也没有不得之失。

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失去了太阳,可以欣赏到满天的繁星;失去了绿色,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走进了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注重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品质,要求孩子要勇于争取机会,要有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如果哪个孩子不懂得争取不愿意去争取,我们会认为这个孩子懦弱、不思进取。尤其当孩子要放弃到手的东西,我们更会用一个“傻”字来形容孩子。

其实,我们要学着用豁达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事物,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生活,既要勇于争取,又要善于放弃。适合我们的机会、挑战,我们要鼓励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不适合自己的,则要睿智地适时放弃。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心态平和才能坦然面对得失。

女儿依依在对待当班干部的问题上,很平和地放弃过,也很努力地争取过,得失之间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心理需要,选择过程中既坦然又心态平和。

进入小学二年级,依依加入少先队。很快,老师又任命她当小队长,胳膊上戴上了“一道杠”,手下管着十几个人。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夸奖她有出息:“我上学那会儿,可从来没当过干部,你真了不起!”依依听了美滋滋的。

可是几天过后,孩子的情绪就降了下来。那天要上学了,她磨蹭着不肯走。我问她有什么事,她说:“我不想当小队长了,我想辞职。”我问为什么,依依讲了几天来自己的苦衷。自从当了小队长,孩子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仅每天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还尽最大能力帮助同学,维持秩序。可是,一些调皮的同学不配合她的工作,不是说她“多管闲事”,就是叫她“小豆包”,挑衅地说:“你管得了我?”偏偏,依依是个责任心很强的孩子,既然在这个位置上,就想尽职尽责。尤其看到有的同学犯错误,她更不想袖手旁观。结果,当她批评那些犯错误的同学的时候,大部分人根本不听。依依在班里年龄最小,个头也不高,显然大家没有把她这个“小豆包芝麻官”当回事。就这样,依依有了不想干的念头。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才跟我说自己的想法,她说怕爸爸妈妈对自己失望,说自己临阵退缩,知难而退。

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和当了小队长后的心理状况,我很干脆地对依依说:“不适合自己的,就要舍得放弃。既然你想好了,那就去找老师谈吧!”

在我的鼓励下,依依摘了小队长的队标,直接找老师辞职去了。事后,她对我说,看到别人顶替了自己,她偶尔还会有失落感。我对孩子说:“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境界,很多人只想着如何得到,要他放弃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很难。而爸爸却希望你在觉得应该放弃的时候,就明智地放弃,而不是违背自己的意志,强求拥有什么东西……”

这件事让依依懂得了,如何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取舍。

2、有时让孩子放弃,比去争取更有意义。

上中学后,依依还有一次舍“官”的故事,她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文章,收录在《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这部书里,文章的名字是《我当科代表》:

新学期开学不久,同学们彼此熟悉了,老师对大家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各科选取科代表的事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科代表各有其人后,就只剩下几个副科。虽然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但学习可不是最差的,况且我还有一些组织能力,所以,我很希望能够成为某一科的科代表。尽管如此,主科的科代表还是没有“光顾”于我。带着失落,我期待着剩下的几个副科科代表的竞选。

有些事情确实是意想不到的,我原想能得到一个副科科代表,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没成想,竟有两个“科代表”的头衔等着我戴。第一个是政治科代表,政治老师问我们几个政治问题,我很干脆地回答上来了,就这么简单赢得了这顶“桂冠”;另一顶桂冠是“音乐科代表”,可能是大家还不是很熟的缘故,也或许有些不好意思,在音乐老师让谁给大家唱个歌的时候,老师等了好半天也没人站起来,最后我站起来为大家唱了一首《小小少年》。

就这样,两天之内我得到了两个科代表。

我自小就像爸爸,做什么事都很认真,一上任我就开始忙乎开了。虽说是副科,可是两个科的事也不少:收发作业、安排活动等等。

一次,音乐老师让我安排几个参加文艺节演奏的同学打小鼓,还要我帮助整理好他们的资料。正在这时,政治老师来让我把实践本收上来批一下……

那天,我拖着疲惫而瘦小的身躯回到家,爸爸忙问怎么了,我与爸爸实话实说后,爸爸首先肯定了我的工作干劲,但是告诉我做什么事要量力而行,强撑逞能往往事与愿违,那样对我的学习和成长都不利。听着爸爸的话,我小心翼翼地跟爸爸提出要辞去科代表的想法。爸爸没有马上表态,问了我几个为什么后,说道:“根据你现在的情况,做两个科的科代表显然是不妥的,但是都辞去也是不恰当的,最好辞去一个保留一个。”

第二天,我委婉地找老师辞去了音乐科代表,老师肯定了我这段时间的工作后,接受了我的辞呈。那天傍晚,伴着夕阳我迈着轻盈的步履走向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