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中等生
26045300000018

第18章 中等生如何找到学习的门道(6)

中等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他们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压力或限制,如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等等。因此,要培养中等生的提问意识,教师就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中等生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

当学生提问题时,老师要给予赞许的目光。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也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破除中等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大胆地提问。

老师提问时不要只提问优等生。大多数情况下,优等生都是有了答案的,虽然他们的答案可能不一样,但至少可以说是“会了”。而那些中等生同学,可能还没有头绪,或还没有考虑成熟,或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如果能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使他们也能跟上课堂进程,这对提高全班的总成绩将会产生积极效果。所以,老师应有针对性地适当多提问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如果只是提问优等生,那么发言的就会总是那几个人,学生的成绩差距就会拉大,而中等生将很难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学习的信心也会逐渐消失。

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我们的很多中等生之所以“中等”,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笨,而是没有学会思考,不善于思考的结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观约取,标新立异。他告诫我们读书时反复思考,可以起到消化、吸收、运用和发展问题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人非万能,尤其在这样一个大千世界里,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地渊博,总还会有很多你不懂、不会的东西,怎么办?只有通过学习,在书本中,在生活里学习,在工作上学习,不断地学习、汲取各种有用的养料,以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们从不懂到懂,从一知半解到融会贯通。

然而,并非世间万物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就需要我们拿起思考的武器,静心分析,有所侧重的选取真正有用的、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学。对于所学的东西,亦要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唯有如此,你才算是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奥妙所在。法国作家伏尔泰曾经对此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的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地重要!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孩子懂得学习,善于思考,因为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效果。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地思考我们的工作,思考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所学才能得以巩固,技能才能日益纯熟,人生才会愈来愈充实、丰富。

教会孩子思考,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但是,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我们的孩子往往没有养成多思考的习惯,他们学习成绩上不去,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孩子厌倦学习,通常是因为缺乏应有的思考策略,不会正确的思考和合乎逻辑的思考造成的。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思考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使孩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只有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孩子才能体验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事。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要培养中等生的思考意识。

思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有些中等生学习热情很高,题做了不少,辅导班参加了不少,可对所学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思考这个关键环节。学习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沟通和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使静止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变成自己的财富。思考,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勤思考,多领会知识的背景、基础、内涵、实质,并用于学习中。只有这样,学到的理论才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的效果才会好。

思考是促进运用的必要手段。从学习到运用必须经过“思考”这个桥梁,否则就容易“变形走样”。要解决学习与运用之间的矛盾,克服“学归学,用归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现象,把勤奋学习和积极思考结合起来,努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达到理想的学习成果。

思考是学习进步的有力武器。对中等生来说,是不是善于思考,不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也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有的孩子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学习却没有什么起色,为什么?不能、不愿、不会思考,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深入思考,理清学习思路,找准学习重点,学习才会有起色、有进步。

2、让中等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

①在预习中思考。多数中等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问题等)和督促,对老师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中等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②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知道,一些成绩一般的中等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设计问题是培养中等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中等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中等生又会望而生畏。其次,老师要给中等生的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他们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中等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③在复习中思考。复习的态度对学习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课后作业的题量不断的扩张,使许多中等生忙于应付作业,无暇顾及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当复习中遇到疑问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往往会动摇独立思考的决心,而求教于他人。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性的优等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对作业进行分类要求,减少重复操练,有效控制作业时间,是培养中等生独立复习思考的前提和保证。

3、要勤学更要多思。

我们的现行教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强调勤学苦学,却忽视多思。多思就是多思考,

其实,“学”和“思”一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思”比“学”更重要。

正如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觉得无所依据危而不安,或者说通俗点,只是死记课本不动脑筋就会变成书呆子,不肯学习前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思考只是胡思乱想。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勤于思考,多联系实际,批判地的接受前人知识。

“多思”就是要勤于动脑,专注学习,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立生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不论出身如何,聪明与否,要成才就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而对知识掌握,则必须勤学而多思。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消化、掌握学习的知识,使书上讲的变成自己的东西。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举一反三。

从十几岁离开校园,自学30年不辍,能够走到今天,我得益的就是勤学多思。在自学的路上艰难的跋涉,不勤勉付出肯定不行,而只是闷头苦学,不去思索更不会有大的进步。思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可以明晰我们的目标,这样学起来就顺畅,成果就会更高。

做了父亲以后,我将我的这一习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的女儿,孩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也正是她的勤学多思,使得她学有所成,日益进步。多思善想使孩子心灵手巧,一件件精美的手工给了我们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