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进步,信息技术也逐渐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网络成为敌对双方信息优势的制高点,而网络信息战也使得各国政府对其日益重视,美国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作为网络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首个提出“网络信息化战争”并将其运用于实战中的国家,其军队的网络信息化水平也高于其他国家。在美军的网络信息化建立过程中,美国国家安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网络信息战中通过网络技术窃听有关对手的信息,同时对这些秘密的信息进行储存,并通过分析而得到有价值的相关情报。为此,NSA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为美国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开辟新的胜利道路。
“9·11”之后的逆袭
“棱镜门”事件将美国情报机构的一个隐秘组织NSA暴露在众人视野之下。六十年来,在名声响亮的CIA和FBI的背后,NSA一直默默存在于马里兰州的米德堡内。它包括4个密码中心,雇用人员超过3万人,且在全球各地拥有数千家的分支机构,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网络,并借助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保卫着美国的安全。
美国国家安全局自成立以来,为美国政府搜集了大量的情报。无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海湾战争,还是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中,这名“神将”都为美国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从冷战开始直至苏联解体的这段时期内,NSA在美国对付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中发挥了充分作用,成为美国政府的左膀右臂。
然而“9·11”事件的发生却使这位“常胜将军”遭受了一次奇耻大辱,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使得人们一度质疑NSA的存在。
NSA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反恐情报的搜集工作,它的卫星、天线、窃听器和其他高技术设备占了整个美国情报部门的75%!在拥有如此数量惊人的高端设备的情况下,2001年9月10日,NSA截获了两通基地恐怖分子在阿富汗与在沙特的同伙的秘密电话,其中一个对话提到了“明天是零点时间”,另一个电话中有人说“游戏开始了”。然而这些充满了隐秘性话语的电话却被NSA忽略了,他们直到9月12日才将这些翻译出来。这使得NSA错过了采取反击措施的最佳机会,从而造成了美国人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NSA得到了舆论的一致批判,但是有官员称,这两次截获的情报太过模糊,即使NSA在截获的第一时间之内就将其翻译出来并报告给相关部门,也并不足以使相关部门关闭整个国家系统和公共场所来进行恐怖活动的排查,这场大灾难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情报机构虽然在这次恶性灾难中遭受了来自外界的强烈质疑,但却获得了政府给予的更大的财力和权力支持。更有人指出,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美国的反恐情报系统开始了由此前“情报匮乏”到之后“信息泛滥”的转折。
据悉,“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新成立或重组至少263个情报组织,国防情报局雇员从7500人扩充至16500人;在2004年12月,美国国会参、众议院均通过了情报机构改革法案,决定设立统管全国情报机构的国家情报局长职位和建立国家反恐情报中心。这些有利于美国情报机构的措施和法律条例促使了这些情报机构的急速膨胀。不仅如此,美国情报机构在收集情报方面,也超越了此前仅限制于搜集外国讯号的范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白宫对情报机构进一步放大了监听的权力,规定其可以在不经过法院的批准下,搜集国内有关恐怖嫌疑犯的一切数据,包括监听电话、截获电子邮件等。
不仅如此,在对外国人的监视方面,NSA也加大了其监听力度。《外国情报监听法案》在“9·11”后得到不断的修改,赋予了NSA更多的权力。该法案规定,允许美国情报机构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实施对本国境内外国人的监听。因此很多人对该法案持反对意见,担心将这样大的监听权力赋予情报机构,在加大反恐力度的同时也会严重侵犯他人的隐私、人权和自由。
据悉,“9·11”事件发生的当年,布什政府便指示,在没有任何法律授权的情况下,NSA也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监听能力对美国本土进行监听。10月26时,美国国会通过了“爱国者法案”,它以反对恐怖主义为由,极度扩张了美国警察等对抗暴力机关的权利。而NSA在“9·11”事件后则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一切,除去监控国民通信和网络的权力外,NSA每年获得的财政预算都超过100亿美元,且在全球雇用人数高达6万人,使得其规模远远超越了中情局和其他情报机构,成为扭转其在“9·11”事件中受尽指责的重要机遇。
与此同时,NSA的情报监听重点也作了一些转移,他们更注重网络信息的搜集,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其网络情报搜集能力。例如,通过雇用私营公司来帮助它得到技术的更新与进步。NSA自身曾积极地开发对国民进行监听的监控系统,但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便想到了通过雇用私营公司的方式来提高其技术水准。因为公司的竞争机制使得其在人才上比NSA更为丰富,所以技术水准较NSA的技术人员也更高。这些公司主要负责建立监视系统,并且负责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技术上的维护。为此,NSA与许多拥有高端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IT公司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全球防务商排行第三位的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雷达和军舰的制造商,而其子公司就负责运行NSA的IT项目,被媒体称为“鹰盟”公司。这些技术上的合作使得NSA的情报监控能力与日俱增,使得NSA(NationalSecurityAgency)由“NoSuchAgency”(没有这个局)的讽刺意义成为令人震惊的“NoSecretAgency”(没有秘密的局)。
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信息的搜集方式逐渐发生转变,这使得情报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空军上将迈克尔·V.海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称,早在“9·11”事件之前,他就意识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果NSA网络技术方面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那它搜集情报的能力将会逐渐衰退,并最终变成“聋子”。因此,NSA情报搜集的网络信息化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情报机构利用各方面的反恐理由使得政府和民众为自身搜集情报的工作大开方便之门。尤其是作为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NSA对美国境内外的个人情报搜集能力更是超出了公众的想象。据NSA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些搜集来的情报可以被近120万美国人所获得。且因为其中大部分是与其进行合作的私营企业,却并不能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
NSA对这些信息的掌握虽然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其工作的需要,但是这般狂热的搜集情报工作对于公民个人的隐私权是极大的侵犯,并且一旦其内部发生泄密事件,对NSA本身来说也会是巨大的打击。因此,“9·11”事件后NSA虽然获得了更强的情报搜集能力,但是在这“因祸得福”的背后又藏匿着什么危机,我们却不得而知。
“山谷里的矩阵”——布拉夫代尔数据中心正当“棱镜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因美国政府监视国民的行为而一片哗然之际,美国犹他州一个山谷里藏匿着的“矩阵”——布拉夫代尔数据中心也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个数据中心将会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转型之作。长期以来,美国人民一直质疑NSA存在的理由,特别是在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中无所作为的过去使其深感屈辱。但“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NSA因此获得了数百亿美元的财政预算,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密码破译的技术的急速发展也使得NSA的工作如虎添翼,从而使其成为美国国防部的左膀右臂。
据美国《联机》杂志报道,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贵的数据中心”,位于美国犹他州一个名叫布拉夫代尔的小镇,占地100万平方英尺,耗资19亿多美元,是NSA建立的第三个数据中心。建成后其规模为国会大厦的4倍之余,也将会是美国最大的数据中心。
美国国家安全局为了对美国境内的公民进行技术监控,创造出一个具有超高计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通过它来破译密码而取得信息的搜集。而为了有足够大的地方来存储信息,美国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储存信息的数据中心(犹他州的布拉夫代尔小镇也成为其中之一)。NSA在选择数据中心时可谓是不遗余力,不仅精心挑选了犹他州这个偏僻深远的山谷,更是对其进行了十分周全的设施配置。
布拉夫代尔镇位于犹他州一座凹形山谷里,这里气候干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沙尘,东边是犹他州的沃萨奇岭,西边是奥克尔山脉,这里曾经一度是奉行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定居圣地,而如今这里却是守卫森严的军事用地,有近万名受雇于NSA的施工人员正在忙于建造这座情报部门的巨型“数据仓库”。
NSA之所以看中这个位于峡谷中的小镇,正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该数据中心位于盐湖县与图埃勒县的交界处,而此地正好有两条主力电线经过,可满足数据中心65兆瓦的电力需求。根据NSA发布的数据中心的规划图,该中心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首先是访客控制中心,该中心造价970万美元,是数据中心的先决部分。其作用是确保进入数据中心人员的“干净”,以防出现泄密或者破坏事件。其次是管理区,这是负责数据中心技术支持和行政人员的办公空间,是数据中心运行的指挥区域。而最重要的运行枢纽在数据大厅,这是由4个面积2.5万平方英尺的大厅组成的超级大空间,里面摆满了服务器,且在地板下埋着电缆盒存储设备。这个枢纽承载着整个数据中心的主要运行。
此外,数据中心还配有足以保障其自身运行的能源系统,专用如变电站、燃料箱、储水和抽水设备、巨型空调设备等,这些都足以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此外,还耗资1000万美元来设置工地的安全系统,包括特制的防护栅栏、闭路摄像、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等。如此先进的完善防护系统使得该数据中心处于绝对的安全运行中。
那么,耗费如此巨资建造这么庞大的数据中心的目的何在?一位参与数据中心项目的高级情报官员称,“建立此数据中心的目的是因为目前仍没有能力破译这些加密者的密码,而随着密码破译能力的提升,解开这些密码枷锁只是时间的问题。”当今有太多的信息出于加密系统的保护之下,而加密的程度与信息的价值度是成正比的,价值越高的信息其加密系统也就更为复杂。而破译密码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超高速计算机,需要用其对加密信息进行暴力破解攻击;而此前在田纳西州橡树岭进行的超级计算机——“美洲豹”的完成为这一计划的实现取得了重大突破。二是海量储存信息,它可为计算机提供充足的分析样本,获得的信息越多,超级计算机就越容易根据所获信息分析出其加密模式,对其密码进行破译,这也是该数据中心建立的关键因素。这毫无疑问是NSA与信息加密者之间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信息战争,而此“矩阵”便是NSA未来的巨大能量来源。
那么,NSA又是如何来使用这些海量数据进行信息监控的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仅在五年前,如果其想要高效率地对数百万份通话记录或文本消息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今天通过对数据库系统、机器学习和Hadoop基础架构三大技术的使用,NSA对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能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据悉,该巨型“数据仓库”于201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储存、分析和破译各类信息。其巨大的服务器储存量和快速的文件传输方式能将私人邮件、通话记录、谷歌搜索记录等各类信息囊括在内,覆盖面之广泛超出了人的想象。有德国媒体指出,该数据库可以存储100年的通信资料。
如此巨大的信息储存量着实令人震惊,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座数据中心的作用。此前NSA和奥巴马总统均发表声明称该数据中心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美国不再受到恐怖主义的袭击,保护美国的网络安全,而非用于非法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等信息。然而早在“水门事件”发生时,NSA就开始将其监视器对准了美国全境的所有公民。它在美国全境设置了数以万计的窃听点,这些网站能够搜集和整理数十亿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不论是国内通信还是海外通信,均能被NSA所掌控。因此,该数据中心也被媒体戏称为“间谍中心”。
那么,NSA是如何进行信息监控的呢?据NSA一位前任高级官员透露说,NSA将窃听装置建立在美国所有关键的通信枢纽上,也就是那些大型的封闭交换站中,这样一来,它不仅可以监听到美国国内的任何信息,还可以获得国际交流信息。NSA在全球有75000人的窃听队伍、12颗绕地球旋转的卫星、20架经过改装以进行电子窃听的飞行器,且每一架美国攻击式潜艇上都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拦截人员进行电子监控。正如这名官员所说,“我们已经离集权主义如此之近”,美国公民的私人信息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政府的监视器下。
因此有人认为该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事实上是布什政府“完全信息掌控”
项目(该项目也被称为“老大哥计划”)的延续。虽然此项目早在2003年因可能导致美国公民个人隐私遭到侵犯而被国会否决了,但如今在犹他州将它改头换面后使这个项目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而且,这并非只是一个数据中心。NSA更为感兴趣的是获取所谓的“深网”中的那些信息。深网中的数据非一般公众所能接触,它包括“受密码保护的数据,美国及国外政府的通信信息,信任群体之间非商业档的分享”。由此可见,这块犹他州的“矩阵”就是NSA在深网中“捞大鱼”的巨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