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26039200000021

第21章 网络信息战:国家安全局开展的信息战(2)

2010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的报告称,“深网包括政府报告,数据库,以及其他对国防部和情报机构而言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来源,当前需要非传统的新工具来查找并索引深网中的数据……窃取潜在对手的机密信息是情报机构最擅长的”。随着犹他州布拉夫代尔数据中心的落成,NSA由此也具备了窃取深网中机密的存储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一旦数据中心进行的信息存储和破译工作结束,NSA便可以通过这些海量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所有金融交易、旅行等等的所有信息都将会被其尽数掌握,所有人的工作生活都会被NSA绘制成一张张表格。NSA虽然有技术和空间来储存如此多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而获得秘密,但是问题在于,它又以何为标准来判定“潜在对手”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超级计算机”与“矩阵”的合璧将会使NSA控制网络信息的能力达到另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将使NSA在未来的网络信息战争中战无不胜。但同时它也会使美国人民陷入一片不安中,一旦政府借此随意监视美国公民,那么类似间谍的行为势必会肆意践踏公民的隐私权利。虽然很多人向奥巴马提出要对NSA进行一些行为上的限制,可是目前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自由”号间谍船的毁灭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运行几乎是个谜,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的存在。谈起这个隐秘机构成立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二战“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政府正是在这当头一棒的巨大打击下,决定再设立除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之外的第三大情报机构来开始着手进行情报信息的搜集。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进入冷战时代,世界划分为两大敌对阵营,双方之间剑拔弩张,所需要的军事情报也更多。于是,1952年11月,在杜鲁门总统的秘密指示下NSA成立。它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米德堡大森林中,主要负责对世界各国无线电信息的秘密侦查与搜集。

在中东战争中NSA照例对中东各国实行监听,却不曾想到会遭遇兄弟国的恶意袭击,并使美国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这便是令NSA有苦难言的“自由”号被袭沉事件。

“自由”号是NSA在非洲服役的一艘美国间谍船,几年来一直像一只老海龟游弋在非洲东海岸,执行NSA的监控任务。在叙以边界激烈的枪炮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一次中东战争的来临。1967年5月17日,埃及(当时称作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驱逐了所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并在边界西奈半岛部署军队与以色列对峙,第三次中东战争一触即发。

而正当美国国家安全局忙于搜集相关情报时,以色列官员纷纷赴美控诉埃及的“恶劣行径”,称其要对以方发动战争,以方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急需美国的说明。实际上,以色列早就暗自为这次战争的即将来临而兴奋异常,他们只是想要再将美国拉入他们的阵营,与中东其他国家进行一次彻底的战争。

由于当时美国卷入中东战争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参谋长联席会议急需了解埃及地面部队的情报,特别是苏联部队驻扎埃及的人数和他们的武器状况。国家安全G组就预感到中东地区情势危急,并已经制订了应变计划,决定派遣“自由”号开往中东。

在美国人对是否会卷入此次战争举棋不定时,NSA早已下手实行对中东地区各国情报的秘密监听。因为此前美国情报机构虽然在各处均设立了监听基地,但都驻扎在地中海塞浦路斯那样远的地方,无法搜集到空中防御雷达、火控雷达、微波通信等发出的窄幅瞄准线信号。虽然有空军C-130和海军EC-121这样的空中信号情报作业台在积极行动,但是这些飞机往返于“热点”地区的时间耗费太多,且情报人员在作业台能够停留的时间极少,无法持续不断地搜集情报。在这种情况下,NSA想到了用轮船来进行监听,因为轮船在海上航行可以靠目标更近,这样就有机会搜集到更多且更为重要的情报。于是,在非洲“潜伏”了几年的“自由”号间谍船便受命驶出非洲东海岸,向地中海进发。

当然也有人对将“自由”号单独放置在中东海岸而持反对意见。比如,当时任美国国安局G组负责人的富兰克·雷文表示,“自由”号在公海上进行监听虽然能够避人耳目,但是一旦战争爆发,它将在海上孤军奋战,腹背受敌,届时“自由”号必定将死无葬身之地。他认为“自由”号应该继续潜伏在非洲不动。但最终,雷文的意见并未得到大家的赞同,“自由”号冒着覆灭的危险向中东地区进发了。

1967年6月5日,也就是“自由”号出发后的第三天,它正行驶在西西里岛南面的时候,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即阿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6月8日的清晨,“自由”号依照NSA的命令,在距西奈半岛12英里多的地中海的公海对中东各国进行监控。但它却不知,此时死神正在向它悄悄地降临。

当“自由”号驶过西奈古城阿里什时,船上的人们却目睹了以色列军队肆意屠戮埃及战俘血腥的一幕:约60名埃及战俘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反绑双手并推到墙脚,被以军用机关枪悉数扫射而亡。而当时观察到这艘间谍船的以色列人也慌了手脚,他们十分害怕美国人会走漏风声,到时候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以色列军方恐怕会名誉尽毁。同时,由于美国人最终并未选择参战,以色列军方对其窃听行为萌生了恨意,于是以军使出了“杀人灭口”的绝招。以军表面上装作认为该船是埃及方面的船只,使用幻影战斗机和鱼雷摩托艇对“敌舰”进行轮番攻击,轰炸整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直至太阳落山,而此时“自由”号已经残破不堪且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烈火,几乎沉没在地中海茫茫的水波中。最终,该事件造成“自由”号上美军官兵34人死亡,173人受伤。

正当以色列人在为自己阴谋得逞而沾沾自喜时,高空中有架美军的EC-121电子侦察机正好在这一带进行侦察。它除了记录到了以色列和埃及军队飞行员的声音外,还利用搜集到的雷达信号,处理了这些带密码的声音,而机上的侦察兵则立即向上级汇报了此事。当得知这次事故是以色列军方所为时,美国政府陷入一片尴尬境地:以色列军方明知其为美国船只却依然对其发动进攻,这种行为不得不令美国方面愤怒。但既然以色列为兄弟国,那么在各种共同利益的交织下,美国就不能为此而对以色列大动干戈。最后,以色列惺惺作态地向美国方面道歉,美国政府也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接受以色列方面的“意外事件”的说法。

船上依然有多数幸存者,多年来他们虽一直要求公开此事的真正缘由,但是美国国会却从未就此举行公开听证会。就连当年奉命调查此事的退休美国海军法官柏斯顿也表示,真相被一些有心人士所掩盖。更有耸动阴谋论的记者认为,此事是美国和以色列政府中的反动分子共同策动的,他们的目的是想要将此事归咎于埃及及其背后的靠山苏联,以确保以色列方面在此次战争中的胜利。这些人本想将“自由”号击沉,杀死全体船员,不料“自由”号并未沉没,仍有幸存者,他们只好用卑鄙的手法来设法掩饰真相。

姑且不论“自由”号事件背后的政治阴谋,美国国安局在此次事件中背后的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也令人十分瞩目。从“自由”号间谍船到EC-121电子侦察机,NSA在中东地区布下了密集的情报窃听网,以至于在以色列发动袭击后的一个多小时,美国白宫便得到了消息,之后关于战事的相关情报便纷涌而来。经过具体分析后,美国方面对战争的爆发有了深入的了解,权衡上下,于是决定不卷入这场冲突中,这就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美国获得的充足情报消息不仅为其自身在战争中的走向提供了参考依据,还为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完胜提供了充分的帮助。

据悉,这次以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进行空袭,之所以选择在6月5日星期一早上7点45分(开罗时间8点45分)进行也是经过周密安排的。虽然历史上的战争成功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但以色列却打破常规,选择了星期一,这与美国方面的情报消息密不可分。根据美国方面的消息,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因此,在进行战争动员以来,每天拂晓,埃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点半左右解除警报。按埃及军队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而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如果以军在此时发动进攻的话,就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且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度好,以军以战机背光袭击,使得埃军的防空火力直射阳光而根本无法进行准确射击。这就使得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先发制人,从而塑造了“六天战争”完胜的神话: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人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此外,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还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获得了巨大胜利。

美国在中东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其巨大的情报战争优势,不仅为本国制定正确的战争决策提供了依据,还帮助以色列方面在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在这其中有过被以军击沉“自由”号间谍船的摩擦,但是在国家政治利益的驱使下,美国方面对此却隐忍不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NSA开展的信息情报窃听于战争起着关乎胜败的重要作用,而盟国以色列更是在其中获得了相当的利益。

“网络军团的首脑”——美国网络司令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已经不容置疑。作为互联网的诞生地,具有“先天优势”的美国已经拥有超出外界想象的超强网络攻击力。最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人们就清晰地看到了网络战的强大身影。当时美国通过情报系统,在伊拉克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中植入计算机病毒,并在空袭前用遥控手段启动这些病毒,从而导致了伊拉克防空系统的瘫痪,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同样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强大的网络战争能力得到了再次验证,美军使用更为广泛的网络战手段来对付敌人。在正式开战前,美军向数千名伊拉克军政要员的电子邮件中投放了“劝降信”,并且对持中立立场的半岛电视台英语网站进行了“封杀”,给伊拉克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使其在美伊战争中未战先胜。而在多次实战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完美使用,使得美国军队中这支秘密的网络军队也慢慢浮出水面。

据悉,目前美军在信息作战方面共有3000-5000名的专家,并有5万至7万名士兵涉足网络战。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大约有9万,这大概相当于美军7个师的兵力!

美国不遗余力地打造如此大规模的“网络兵团”对其科技和军事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而作为这支先进的“网军”首脑机构,美国网络司令部更有着非凡的重要地位。

2009年6月24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正式下令建立网络战司令部,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公开将战争机构引入互联网的国家。而2010年5月21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启动网络司令部的构建,并任命基斯·亚历山大为网络司令部司令,美国网络司令部正式成立。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计划,将网络司令部置于美军战略司令部统率之下,并设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总部所在地——马里兰州米德堡,这就方便了网络司令部和NSA能进行资源互用,达到网络信息为战争服务的目的。

那么,这支“网络军团的首脑”在美国网络信息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官方理由,由于美国国防部网络在2007年6月遭受到黑客入侵,因此需要设立一个整合所有网络技术来“防止和打击敌对国家的网络攻击”。但是,在军事专家看来,美国建立网络司令部还有着更大的军事意义: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建立将引领整个国家战争走向网络信息化,开启人类战争史信息化的先河。而一旦美国国防部网络受到攻击,美国就会对其扣以战争袭击的帽子,对其进行反击(当然,这只是军事家的一大猜想)。美国网络司令部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司令部最主要的职能在于对各个情报机构搜获的情报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美国有三大情报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这三大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其所掌握的情报信息各有差异,因此需要另一个独立部门来对其进行整理归类,而网络司令部便充当了此重要机构。它需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获得更为有价值的情报,并做好存盘工作。因此,网络司令部的此项功能使得美国将网络情报的搜集在专业上更进一步。

其次,美国网络司令部还承担着对各国舆论进行秘密监察和引导的重要职能。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几乎所有网络核心技术皆由美国研发,且为各国网络的运行提供浏览器服务。如此一来,网络司令部便可以将一些重要人物的浏览历史资料进行保存,并加以分析。如果网络上有恶意诋毁美国的信息,网络司令部可以根据其在浏览器上的链接,限制这些信息在浏览器上的散布,其巨大的网络信息控制力令人毛骨悚然。例如,2009年6月伊朗进行大选,在反对派落选之后,狂热的支持者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引发了伊朗整个社会的持续骚乱和政治动荡。据悉,这也是美国网络司令部的“杰作”,他们通过网络散布各种关于伊朗大选的负面消息,蓄意扰乱伊朗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最后,除了官方所谓的“防止和攻击打击敌对国家的网络攻击”,美国网络司令部的作用并不真正局限于此。凭借着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它对其他国家军队的网络系统的入侵才是其传统意义上的重要任务。据媒体披露,伊朗就曾遭受过美国的网络攻击。奥巴马政府曾在对伊朗核设施发起代号为“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