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的情感对待生活中每个人
1.谁都可以成为朋友
只要你真诚地对待别人,你就一定会结交上好朋友。这是苏东坡的观点,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要叹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要询问自己有没有用心去听别人的心声。
苏东坡与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交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等等。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落魄和贫穷的人。说真话,他承认自己也喜爱官宦的荣耀,但是每当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像一个极其普通的平民时,他却感受到最为真实的快乐。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这一点他的结发妻子王弗有些担心。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理,16岁嫁给苏东坡。她堪称苏东坡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东坡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一天,客人走后,王弗问丈夫:“你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
苏东坡只是笑笑。他心里知道刚才那个人不好打交道,但是总不能对人家冷漠吧。何况,自己保持本色,近墨者未必黑。
王弗又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这时苏东坡不禁说:“天下无坏人。”
“天下有坏人。”妻子说。
苏东坡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善恶,看你怎么对待别人,是与他的‘善’相交,还是与他的‘恶’相交。老子说‘万物并作’。佛教里说的众生平等,是指地狱、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个法界的灵体都是众生,都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是指都有可以觉悟体察的真如本性,相处在同一个世界,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人与人之间以平等的目光看待,才能度人度己,否则都是空话、假话。”
接着,苏东坡讲起了佛教公案:
优波离原是一个奴隶,身份卑贱,他是王族的理发匠。一天,婆娑王子、阿那律王子预备跟随佛陀出家,要优波离为他们理发。优波离很羡慕,但是他想起自己是奴隶,怎能够和高贵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不禁难过得痛哭起来。
佛陀知道了,允许他立刻加入僧团,成为佛弟子。王子们随后来到,佛陀嘱咐王子们向优波离行礼,称他做尊者。
佛陀告诉大家:“河水入海,同是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氏。”
人生来就有很多的差别,如果一定要论家世、论相貌、论品行、论智慧、论体格,那么就有贵贱、美丑、刚柔、智愚、强弱之分,也就根本不能平等。佛教的教义认为,所谓的家世等等,这不过是假象的差别,论其理体,实是彻底的平等,所以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
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很多医生来治病,但不能把他医好。身为他的堂兄弟,佛陀亲自来探望他。佛陀的一个弟子问他:“您为什么要帮助提婆达多?他屡次害你,甚至要把你杀死!”佛陀回答说:“对某些人友善,却把其他人当作敌人,这不合乎道理。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想幸福快乐,没有人喜欢生病和悲惨。因此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慈悲。”于是佛陀靠近提婆达多的病床,说:“我如果真正爱始终要害我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就像爱我的独生子罗侯罗的话,我堂兄弟的病,立刻会治好。”提婆达多的病立刻消失,恢复健康。佛陀转向他徒弟说:“记住,佛对待众生平等。”
说了王弗并不太感兴趣的禅宗故事和佛理之后,苏东坡说:“我坚信这个世上谁都可以成为朋友,但自己必须帮助对方,原谅对方,接受对方,必须看到对方的‘善’,肯定对方的优点。”
王弗辩论不过苏东坡,她说自己的意思是,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得看出别人的短处。她说:“提防那些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
苏东坡承认妻子是对他好,故而忠言相告。但是,苏东坡坚持,真诚的友谊永远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去滋润,去培养。
正如妻子所担心的,苏东坡的一个“朋友”章惇,成为苏东坡后半生宦途上的克星。然而,最终因苏东坡的大度,使得章惇“放下屠刀(狠毒的害人手段)”,由衷赞赏苏东坡人格的伟大,人品的不朽。
章惇富有才华,豪爽大方,是苏东坡所喜爱的那一等人。苏东坡曾经预测过章惇的前途。是在一次朋友结伴旅行的途中,他们进入深山,再往前就到了一个叫黑水谷的地方。他们来到一条深涧边,上面架着一条窄木板,下面距有百尺光景,有深流滚翻倾泻,两侧巨石陡峭。章惇是极有勇气之人,向苏东坡提出从木板上走过去,在对面岩石的峭壁上题一行字,一般游客是常在名胜之地题词的。苏东坡不肯过去,章惇以无动于衷的定力,独自走过那条深涧。然后把长袍塞在腰间,抓住一根悬挂的绳索,坠下悬崖,到对面小溪的岸上,在岩石上题了“苏武章惇游此”六个大字。随后又轻松自如若无其事般由独木桥上走回来。
苏东坡拍了拍他这位朋友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
章惇问:“为什么?”
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不幸而言中,后来章惇不择手段地掌握了大权,为了一己利益,他丧失道德底线,打击迫害他人,包括朋友苏东坡。他多次弹劾苏东坡,罪证是在皇太后摄政期间,苏东坡代拟圣旨罢黜王安石一派小人。苏东坡代拟一般的圣旨倒无何重要,因为他是奉太后之命行事的。罢黜苏东坡的圣旨如下:“若讥朕过失亦何所不容,乃代子言低诬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汝斌文足以惑众,辩足以饰非,然而自绝于君亲,又将谁态?”
害人者往往害己,后来,章惇自己也被贬到雷州半岛。
苏东坡平反后,回到内地,虽然他已不想升迁,但当时那些对政治非常敏感的人,都知道苏东坡又将执掌大权。苏东坡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这时候,很多人来看望他,还有章惇的儿子章援。
章援知道他父亲对苏东坡的所作所为,也知道苏东坡这种人物随时有再度当权的可能,所以他给苏东坡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如何措词,他颇费了一番心思。他说出不敢登门拜访的理由,并且很坦白地说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以致曾踌躇再三,不敢写信。他很委婉地提到苏东坡若有辅佐君王之时,一言之微,足以决定别人的命运。章援深怕苏东坡会以他父亲当年施对待苏东坡的方法,来对待他父亲。他盼望能见苏东坡一面,或者得他一言,以知其态度。
章援是常人逻辑,可他却错看了苏东坡的人格。苏东坡绝对不会向章家寻仇,他讨厌冤冤相报。苏东坡在遇赦北归的路上,就听到章惇被放逐的消息。有一个人叫黄实,与苏章两家都有亲戚关系。他是章惇的女婿,同时又是苏辙第三个儿子的岳父。苏东坡听到章惇被贬谪的消息,他写信对黄实说:“子厚得雷,为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也。”
现在,接到章援的信,苏东坡很不平静,他理解章援的想法,于是他带病给章援回了一封信:“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因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所知。建中靖国之意可恃以安。所云穆卜反复究绎,必是误听。纷纷见及已多矣,得安此行为幸。见今病状,死生未可必。自半月来食米不半合,见食却饱。今且连归毗陵,聊自想我里。庶几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
读到这封信,章援大哭。他将信转交给父亲章惇,章惇也是老泪纵横,痛苦,懊悔。
一个恶人被打动是不容易的,但这份迟到的感动,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格的力量可以感化人,影响人,可以化敌为友。
【东坡名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2.放下身段与平民为友
中国老百姓素来有怕官的心理。苏东坡到任何地方当官,都不会让老百姓怕他。他不仅经常有“亲”的行动,平日生活上与老百姓就没有多大距离,如果评选历史上最平民化的官员,苏东坡应该排名第一。
苏东坡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宏博开放,相容并采,成就了儒释道的人格。佛教的平等观体现为“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如果以平等待我之心去面对他人,以怨亲平等的慈悲情怀面对积怨,以礼佛之心敬待异己,那么就消除了相互之间的偏见与歧视,愤怒与敌意。
苏东坡成为当代公认的文坛泰斗,官居翰林学士知制法之职,家已移居在开封城皇宫附近。一天,几个至交与仰慕他的人前去拜访,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寿诞之期,他就开始向来客述说他祖父的几件趣事。他说:“祖父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他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
想当年,苏东坡祖父在眉州乡间,广有田地。祖父不像别人家那样储存食米,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别人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几年后,遇上了一个荒年,庄稼歉收。祖父立即开仓散粮,当然,先给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才轮到奶奶的娘家人,再后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到这时,人们终于明白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
苏东坡说:“我祖父衣食无忧,优哉游哉,时常携酒一樽,与亲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以遣时光。大家饮酒高歌,规矩拘谨的农人都喜欢他。”
听了苏东坡祖父的故事,大家都感叹,老爷子是个慈善之人,潇洒之人,同时认为苏东坡身上有乃祖之风。
在海南岛,苏东坡听说一件事: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经常被糟蹋,人们都以为这是山上野兽作的孽,所以猎人们决定狩猎捕捉。这天深夜,猎人们等候在荆丛隐处,正感到有点困倦的时候,只听见—阵马群的嘶鸣声。猎人们立刻寻声追去。可是真怪,追到山顶,马叫声一下子稍失了,也不见半只马蹄印,这马群到哪儿去了呢?天亮以后,只见马蹄过处,一片片庄稼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夜里,猎人们分头把守,一听见声音马上出击。同样地,只听见马群飞奔上山,还是不知道马群到哪儿去了。猎人们开始心灰意冷起来。
苏东坡听到这件事后,他想:便民之心不可没有,利民之事不可不做。于是决定跟猎人上山实地查看一下。到了现场,苏东坡顾不得乱石绊脚,荆棘扎人。他沿着一个个若明若暗的马蹄印循踪辨影,一直上到山顶。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山顶上果然不见马蹄痕迹,只有一块块石头,千姿万态,矗立四周,仔细瞧瞧,却好像一匹匹石马。
“好家伙!”苏东坡高兴极了。猎人个个围拢过来争相问道。“怎么啦?”苏东坡指点着石像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要追捕的害民之马了。”说完,挥笔题诗道:
石马无蹄出府州,神仙遗下几千秋。
狂风荡荡毛不动,细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满堆难下口,钢鞭硬打不回头。
牧童牵也牵不动,天地为栏夜不收。
山下的父老百姓闻讯,纷纷前来石马岭赏诗观景。此后,石马岭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一尊尊石马守在山头,就像一个个哨兵。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从此再也不见禽兽来糟蹋了。苏东坡诗治野马的事,传遍了海南。男女老幼对苏东坡的诗文才学夸赞不已,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走近苏东坡,成为他的朋友。苏东坡若是隔了一天没出门,邻居们就过来探望,生怕他生病了。
苏东坡很感动。这让他想起当年被贬黄州时发生的事,有一次,他因眼疾而闭门谢客月余,结果当地传言他病亡了。老朋友范镇获悉后,痛哭不止,叫儿子前往吊唁,惹出的笑话被传作美谈。讹传入宫,当朝皇帝竟连连叹息,弃食而去。
一位“犯官”,能让文人雅士喜欢他,布衣平民爱戴他,自古至今,这样的人实在不多见。这充分体现了苏东坡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由于一会儿被升迁,一会儿又贬谪,以致常常在一个地方没有居住多长时间,又得搬家。每次离开一地,都会有许多朋友和老百姓来送行。
有一次苏东坡决定进京前先到高安看望弟弟苏辙,留下孝顺的长子苏迈带领家眷。在他从苏辙处回来时,大家在九江碰头,纷纷为他设宴饯行,很多人请他题字留念。
对于索求字画,苏东坡从不拒绝,有求必应,提笔蘸墨一挥而就,畅快淋漓。他的朋友既有士绅,还有穷人,反正有各色人等。他的邻居朋友,更是感受到苏东坡的好,没有不为失去这位好邻居而惋惜,他们将苏东坡送得很远。在九江,一直把他送到船上的,计有十九人。路两旁也有他的朋友、陌生人、农人,也有感激他的穷人怀里抱着孩子,那孩子的命就是这位行将离去的文人搭救的,十九个送他的人一直送到慈湖,在苏东坡最后离去之前,大家又一起消磨了几天。
苏东坡热情好友,诚义为本,不分贵贱亲疏。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在为树立做人与交友的楷模而活着。他曾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讨吃要饭的。真实生活中的苏东坡确实如此,他对上可交帝王将相,对下可结布衣平民。正如他所说,他不仅与诗人画家为友,还与渔樵田夫相处,并结成挚友,演绎出许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一天,邻居潘家送来自己酿造的酒,喝起来酸酸的,他就开玩笑给这酒取名“错放水”;在刘家吃过人家的酥饼,因不明白酥的原因,他就给人家命名叫“为甚酥”。邻人不但不生气,反觉得与他相处十分开心。所以,在苏东坡郊游又渴又饿之时,他敢直呼:速得潘家“错放水”,立取刘家“为甚酥”,这些邻居也都能立即满足他的要求。
苏东坡有一天看到一个老农捧着一碗粥在喝着,他和老农混熟了,就和他开开玩笑,给他作了一首诗:“粒米熬成一碗粥,(为了押韵,这个粥要读‘欧’),鼻风吹得浪悠悠。远看像面青铜镜,近看先生在里头。”
老农说;“先生,我看我改一下如何?撮米熬成一碗粥,微风吹得浪悠悠。远看像面青铜镜,近看先生在里头。这样可不可以?”
苏东坡心里惊讶不已,当时就要拜老农为师。后来这个地方还修了一个拜师亭。打那以后,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到路边去,送给过路的老人和妇人看,读给他们听。
【东坡名诗】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3.以诚相待,解除疙瘩
苏东坡在凤翔任判官时和上司宋太守处得很融洽。后来,来了一位性格很怪的新太守,此人姓陈,行武出身,没有多少文化,为人严厉刻板,不苟言笑。这与苏东坡的性格反差很大。
不过,陈太守为官以来,名声还不错。他曾在长沙捕获一恶僧,此一僧人颇与权要交往,他仍将此僧交与有司法办,全境之人,无不惊异。又有一次,他捕获70多个男巫,这些男巫平日里欺压乡民,搜刮民财。陈太守将他们强行遣返家乡,耕田为农。
苏东坡打心眼里佩服陈太守,但他在平日工作上,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不愿一味地唯上司意志是从。结果是二人之间常发生争论,舌剑唇枪,甚至恶语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