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36

第36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3)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苏东坡“不解棋”或者说下不好棋应该说很大程度与他的围棋观有关,“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豁达到了忘却胜负的境界。另外,苏东坡还有一些涉及下围棋的诗,如《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中就有“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的诗句,《席上代人赠别》中有“莲子擘开须见忆,楸枰着尽皆无期”的诗句,可见苏东坡经常与围棋打交道。

【东坡名诗】

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

花香袭杖履,竹色侵盏箪。

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

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

虽云与众乐,中有独乐者。

才全德不形,所贵知我寡。”

——《司马君实独乐园》

6.获得内心的宁静

苏东坡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宁静?他似乎从道家思想中找到了方法。

道家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具有这一境界,便心境空明虚淡,空明虚淡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的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反过来,心不宁静,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了,也不能得到它。

虚则能守,静则能观。人的心灵本来就是虚明寂静的,昏昧紊乱是为私欲所蔽。致虚守静就是去私、去欲,使本心回复到本性的清明寂静,以使其不为外物搅扰,体察其万物演化与归根,并悟道修道。静不仅能察,也能胜躁、胜动,以静制动是也。虚静的优势还在于能成己、容物。

一个人把自己的心安顿好了,就会对事情看得更远,对问题了解得更透。

苏东坡由于涉猎不少道教书籍,并常与道士的接触,他相信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人身的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精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精神界去。身体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修炼得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他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

苏东坡到了黄州,既读佛经,又研究道教书籍,他在一家道士观里练习打坐,甚至练习绝食和气功。这期间,苏东坡给武昌太守写信,向他请教炼朱砂的方子。他在给朋友王巩的信中,流露出他已修炼入门,并对修炼提出了自己看法:

“安道软朱砂膏,某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苏辙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腹脐间,隆隆如雷声。其所行持亦吾辈所常论者,但此君有志节能力行耳。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此外又有事须少俭啬……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悦神度日,宾(广西宾州,王巩今居此)去桂不甚远,朱砂差易致。或为置数两,因寄及。稍难即罢,非急用也。穷荒之中恐有一奇事,但以冷眼阴求之。大抵道士非金丹不能羽化,而丹材多在南荒。故葛稚川(葛洪)求峋楼令,竟化于廉州,不可不留意也。陈噪一月前直往宿州见苏辙,亦粗传要妙。云非久当来此。此人不唯有道术,其与人有情义。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某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能近人也?”

苏东坡还练瑜伽,他发现瑜伽术有很多明确的特点,例如控制呼吸,似乎是脉搏跳动5次算呼吸的一周期。吸,停,呼的比例是1:2:2。停止呼吸最长的时间是“闭一百二十次而开,盖已闹得二十余息也”。照印度的标准,较低的限制,是大约144秒。像一般瑜伽的修炼者一样,苏东坡计算他的呼吸周期,也和他们一样,他自称在控制呼吸时(吞吐比例规则)有一段时间完全自动而规律。在集中注意力时,他也是凝神于鼻尖,这是瑜伽的一个特点。他将瑜伽的感觉记下来了,他写了篇《养生论》:心灵完全休息,再加上内在知觉的高度锐敏,能够觉察到脊椎骨和大脑间的振动,以及浑身毛发在毛囊中的生长,此种状态的舒服,与从此种运动所获得心灵宁静的益处,是很大的。

苏东坡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署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势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务……夫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儿狗儿亦已入佛地……今日闭里捉得些子意何。”

他向老前辈张方平推荐自己的修炼方法,特意写了一封信: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或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赤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惟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进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问,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令极热。仍案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在道家的宇宙论里,火用虎代表,水用龙代表。代表火或控制火者为心,代表水者为肾。根据苏东坡的看法,火代表正义,所以在心控制身体之时,其趋势是善。人的行动着受肾控制,其趋势则为邪恶(肾一字在中国包含性器)。所以肾控制人体之时,人就为兽欲所左右,于是“龙从水中生”,意即毁损元气,就受心火所引起的情绪不宁所骚扰了。人们怒则斗,失望忧愁则顿足,喜则舞。每逢情绪如此激动,身上的精力元气则由心火而焚毁,此之谓“虎从火里出”。照苏东坡说,这两种毁损元气都是“死之道也”,因此应当藉心神的控制,一反水火正常的功能。用什么办法呢?吞咽唾液可以把心火向肾方面压下去。

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苏东坡对于道家修炼与瑜伽术修炼的看法与体验是否有道理和真实,但是,他通过修炼获得内心的宁静,说明了他特别珍视自己的精神。他在《续养生论》中认为,人随时都在焚烧自己的精力,主要是两种方式:第一,种种情绪上的纷扰,如恼怒、烦闷、情爱、忧愁等;第二,汗、泪、排泄物。修炼是为了让生理与精神达到平衡。

苏东坡认为,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这以后是苏东坡一件重要的事。苏东坡在把自己睡眠的方法向两个弟子讲解之后,他又说:“二君试用吾法,必识其趣,慎无以语人也。天下之理,戒然后能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也。”

每天入睡之前,他把被褥塞好,接着将躯干四肢安放妥帖,然后手拍被褥,直到把自己摆放适当又自在又舒服为止。他身上倘若有地方发僵发痒,他要轻轻揉;闭上眼,细听气血的运行,要确待呼吸得缓慢均匀而后可。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苏东坡在自家的墙上,写了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当苏东坡被贬谪到遥远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修炼调理便成为最好的养生方法,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然,劳动本身也是一种修炼,他说:“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东坡名诗】

1.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相顾雪成堆。従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2.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3.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4.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5.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望海楼晚景五绝》

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战胜自己的孤独感。

孤独,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也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

我们把孤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之间的孤独。此类人中大多数是由于缺乏朋友,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另一类是心灵上的孤独。这一类的人虽然有一些社交活动,但是由于他们把这种交往只当做是一种走走形式的行为,在情感上无法获得满足与慰藉,从而造成了心灵上的孤独感。

当今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烟民、酒徒?其实,这些都是对物品的心理上或情绪上的信赖,一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解愁和依赖。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买醉?有时并不是为了朋友聚会或生意上的交际,而是只有这样才可以回家后倒头就睡,什么都不用去想,什么都不用去做,以此来逃避烦恼的事实。

其实,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例如: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肉体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夫妇。事实上,不管你是已婚或是未婚,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或根本就不去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顾影自怜,孤芳自赏,逃避社会,害怕与人交往,封闭自己。孤独的人,大多是心灵空虚的人。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消除孤独感。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我们不喜欢的孤独感呢?战胜孤独的秘诀又在何方呢?

要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首先要静下心来,花点时间享受一下你在做的事,尽量使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如果你只是站在外围观望,不但会觉得自己没什么重要,而且正在发生的事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不要放弃追求新的经验,在体会过后还要大大地庆祝一番,并试着使相同的经验再度发生。对于新的活动别畏缩不前,以免得不到该得的快乐。

多与外界交流。如果你经常感到孤独,不妨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感到孤独时,要多多联系和交往。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当然,生活在人群中并不就意味着不孤独,关键是要将自己融入群体。跟人们相处时那种孤独的感觉,有时候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多倍,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跟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你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也不明白你的意思,你也无法进入他们那种热烈的气氛里面,这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中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冷落。

苏东坡从京城到杭州、黄州、惠州又到海南,各地方言不同,与人交流存在语言障碍,但是他打破这种局面,主动地去为人家做点什么,这好像拿着灯笼走夜路,别人就不会撞到他,以至人们对他投去关注的目光。这样,苏东坡会觉得孤独吗?

一个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有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的;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