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苏东坡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一个70多岁的老太婆向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苏东坡哈哈大笑,说:“人生如梦,一樽还捋江月。”此后,苏东坡就称她“春梦婆”。苏东坡有时在朋友家遇到下雨,就借那家庄稼汉的斗笠蓑衣木屐,在泥水路上践泥淌水而归。狗见而吠,邻人大笑吼叫。有时,他和儿子苏过到6里以外西北海边,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像一个和尚面海而望。好多船在那里失事,本地人就说那块岩石有什么灵异。那块岩石下面,长了许多荔枝橘子树,在那里正好摘水果吃。
就这样,苏东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当他几年后北归的时候,有人问他是怎么度过这些年的,他说:“回归本心,与自然相处无欺。”
朋友要苏东坡讲具体一些。
苏东坡告诉对方,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然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自然是个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天然——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也就是说自然与人为造作相对。《庄子》上河神分不清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一天他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北海神打一比方说:“牛马本来有四只脚,这就叫自然,用辔头套在马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上钉上铁蹄,这就叫人为。不要用人为的事去毁灭自然,不要用矫揉造作去毁灭天性,不要因贪得去求名声,谨慎地守护着自然之道,这就叫回归到了本来的天性。”
接着,苏东坡诵起老师欧阳修的《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苏东坡记得多年前(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的经历。身心融入山水之间,生存的欲望降得非常低,人容易得到满足,且自然环境越艰苦,人的生命力越强盛,像大树一样,紧紧地扎根大地。
【东坡名词】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南乡子》
6.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东坡流放海南岛的岁月,他的儿子苏过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在艰苦的环境中,苏东坡不仅自己历练了一副铮铮铁骨,他同时教育儿子不能因为家道中落,沦为社会底层就放弃生活的信心和理想追求。
苏过不但做一切家中琐事,也是父亲的好秘书。在如此高明的父亲指导之下,过很快便成了诗人画家。在苏东坡的三个儿子之中,苏过成了一个有相当地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已然流传到今日。他遵守父命,受了父亲当年在祖父教导下的教育。他有一次将唐书抄写一遍,藉资记忆。此后,又抄写汉书。苏东坡博闻强记,他读过的那些古史每一行都记得。有时他倚在躺椅上听儿子诵读这些书,偶尔会指出某些古代文人生平的相似细节,而评论之。
一开始,苏过看不到希望,认为在岛上,时间最不值钱。
对此,苏东坡讲了个故事:
有位富翁买了一幢豪宅。此后,他每天下班回来,总看见有个人从他的家里扛走一只箱子,装上马车拉走。他还来不及叫喊,那人就走了。这一天,他决定驾马车去追。那辆马车走得很慢,最后停在城郊的峡谷旁。
富翁下山后,发现陌生人把箱子卸下来扔进了山谷。山谷里已经堆满了箱子,规格式样都差不多。他走过去问:“刚才我看见您从我家扛走一只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一堆箱子又是干什么用的?”
那人打量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您家还有许多箱子要运走,您不知道?这些箱子都是您虚度的日子。”
“什么日子?”
“您虚度的日子。”
“我虚度的日子?”
“对。您白白浪费掉的时光、虚度的年华。您曾盼望美好的时光,但美好时光到来后,您又干了些什么呢?您过来瞧瞧,它们个个完美无缺,根本没有用过,不过现在……”
富翁走过来,顺手打开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有一条暮秋时节的道路。他的未婚妻正在慢慢走着。他打开第二个箱子,里面是一间病房。他弟弟躺在病床上在等他归去。他打开第三只箱子,原来是他那所老房子。他那条忠实的狗卧在栅栏门口等他。它等了他两年,已经骨瘦如柴。
富翁感到心口被什么东西夹了一下,绞疼起来。陌生人像审判官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一旁。富翁说:“先生,请您让我取回这三只箱子,我求求您。起码还给我三天吧。我有钱,您要多少都行。”
陌生人做了个根本不可能的手势,意思是说,太迟了,已经无法挽回。说罢,那人和箱子一起消失了。
夜幕悄悄降临,把大地笼罩在黑暗之中。
苏东坡笑道:“儿子,‘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要珍惜时间呀!虚度光阴,更加孤独寂寞。”
苏氏父子没有好笔好纸,但就是凭着手中劣质的纸笔,父亲教儿子学着画些竹石冬景。
大概20年后,苏过到京都游历,在一座寺院里小停,几个宫廷中的兵卒忽然到来,抬着一顶小轿,要他进宫陛见徽宗皇帝。苏过完全不知是何缘故,只得遵命。一进轿,轿帘子即刻放下,所以他看不见是往何处去。轿上无顶,有人持一大阳伞遮盖。他觉得走得很快,大概过了四五里,到了一个地方。他走出轿来,见自己立在走廊之下,有人过来引他到一座极美的大殿。他一进去,看见皇帝坐在里面,身穿黄袍,头戴镶有绿玉的帽子。皇帝周围有一群宫女环绕,穿得极为艳丽。他觉得那样美的宫女为数不少,但是不敢抬头看。当时虽然是六月,殿中极为清凉。屋里有巨大冰块堆积,点燃的妙香气味弥漫在空气之中。他想自己必是在一座宫殿里。施礼问安毕,皇帝对他说:“我听说你是苏轼之子,善绘岩石。这是一座新殿,我希望你在墙壁上绘画,因此请你前来。”苏过倒吸了一口气,因为徽宗自己就是一位大画家(他的作品至今仍在)。苏过再拜之后,开始在墙壁上作画,这时皇帝离座下来,站着看他动手。画完之后,皇帝再三赞美。告诉宫女送苏过美酒一杯,还有好多珍贵礼品。苏过自御前退出之后,又在走廊之下乘轿出宫,在路上仍然轿帘低垂。到家之后,刚才的经历,恍惚如梦。
岛上难得好墨,苏东坡便自己试制。苏过后来说,他父亲险些把房子烧掉。这个故事与杭州一名制墨专家有关系。这家制墨人所卖的墨价高出别家两三倍,他说他是在海南岛跟苏东坡学的制墨秘法。有些文人向苏过打听他父亲制墨的方法。苏过笑道:“家父并无何制墨秘诀。在海南岛无事时,以此为消遣而已。一天,名制墨家潘衡来访,家父即开始和他在一间小屋里制墨。烧松脂制黑烟灰。到半夜,那间屋子起了火,差点儿把房子烧掉。第二天,我们从焦黑的残物中弄到几两黑烟灰。但是我们没有胶,父亲就用牛皮胶和黑烟灰混合起来。但是凝固不好,我们只得到几十条像手指头大的墨。父亲大笑一阵。不久潘先生走了。”
苏东坡养成到乡野采药的习惯,并考订药的种类。他考订出来一种药草,在古医书上是用别的名字提到过,别人从未找到,而他发现了,自然十分得意。在他写的各医学笔记中,有一种药可以一提,那就是用等麻治风湿的办法,尊麻含有尊麻素和黄体素,像毒藤一样,皮肤碰到就肿疼。他说把尊麻敷在风湿初起的关节上,浑身其他关节的疼痛都可以停止。他还深信苍耳的功用。苍耳极为普通,各处都长,毫无害处,吃多久都可以,怎么吃法亦无不可。他告诉人把此植物制成白粉末的办法。方法是,在文火上,把此种植物的叶子灰,加热约二十四小时,即可。此白色粉末,若内服,能使皮肤软滑如玉。他还有些笔记提到蔓菩、芦能和苦劳。他称这些东西是“葛天氏之民”的美食,营养高,味道好。
除去忙这些事之外,苏东坡还在儿子帮助下,整理条记文稿,成了《东坡志林》。过去他和弟弟子由分别为五经作注。他担任两部。在黄州谪居时,他已经注完《易经》和《论语》。现在在海南,他注完了《尚书》。最为了不起的是他的和陶诗124首。他在颍州时就开始此项工作,因为当时在被迫之下,度田园生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与陶潜当年的生活,可谓无独有偶,完全相似,他又极其仰慕陶潜。离开惠州之时,他已经写了一百零九首,还只剩下最后15首没有和,这15首是在海南岛完成的。
他要苏辙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在信里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纠他觉得他与陶潜的为人也颇相似,许多仰慕苏东坡的人,当必有同感。
【东坡名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诗》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梦中了了醉中醒”,“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苏东坡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很多,透出了他的憬悟,他的淡定。
人在孤独中,自怨自艾,骂老天不公,如此抑郁不欢,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要求太高,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不顺利就会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对自己要了解,尤其应该明白自己在世界中是无足轻重的,有些东西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为了避免孤独感,应该把眼前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以平常心对待不平常的事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苏东坡从孤独中突围,显得伟大和有智慧。相反,一个人被孤独所击倒,他往往是脆弱的,幼稚的。大多数人都害怕孤独。他们对自我创造的原则一无所知,老认为自己从未孤单过,这样反而易把事情弄糟。愈是害怕自己免于孤独,愈易遭恐惧感的威胁。到底害怕什么呢?害怕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被他人孤立。在苏东坡的世界观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所以,他不会感到孤独。
学习如何独处,这一点是最有效的一招。如果你和你自己都不能好好相处的话,又怎能期盼别人会喜欢跟你在一起呢?反之,要是你很善于安排自己一个人要做什么事,别人会意识到你强劲的力量。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时光,那么你去找别人时,就不是出于你害怕独处带来的空虚感了。例如,你邀请朋友进晚餐,那是因为你想看他,并不是你无法忍受独自用餐,你的朋友也会因此而觉得被你喜欢,而不只是被依赖,这样你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苏东坡眼里,人人平等,谁都可以交往,他能使自己将别人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欣赏这种个别差异。取悦别人也就是被人取悦。苏东坡赢得了无数的朋友。
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值得你去发掘、去尊敬、去羡慕。有些人喜欢把别人分门别类,他们总认为只有其中的某些人才是他们的同类。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那无疑你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你说自己只喜欢某种类型的人,那么你与别的人在一起时,一定会有点紧张,而且,你可能会错过认识某个与你多有异趣的人。如果你只把某人归为某个类型,无法真正地看清楚他的特点在哪里,对方或许可以感觉出这一点而非常反感,甚至会想,你之所以喜欢他,好似与其个体无甚关系,而只是喜欢他所属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