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22

第22章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1)

——坦然地面对挫折与失败

1.失去未必是一件坏事

有个成语叫“出人头地”,它的由来,与苏东坡有关。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21的苏东坡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击节叹赏苏东坡华丽明畅的文风和缜密的思维。那时为防止考官徇私,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手头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最后决定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一天,欧阳修才知道他所欣赏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苏东坡。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苏东坡的朋友也为苏东坡感到惋惜。

但是,苏东坡见自己考了个“榜眼”,且知道欧阳修曾对他的考卷产生过怀疑,他却一点也没有计较的意思,仍然很高兴,并感谢欧阳修给了他“第二”。苏东坡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他说:“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东坡为弟子。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年考取,“三苏”从此出名。当时向他们恭贺的人很多,喝酒做诗,热闹了数天。欧阳修收苏东坡为弟子后,一天问他:“你明明知道我阴差阳错地将你评为第二,为什么无所谓,当时一点都不感到吃亏吗?”

苏东坡笑道:“我当然想出人头地,可考试这件事,需要现场发挥,谁也保证不了自己可以拿第一、第二。我考了第二,幸赖老师对弟子的厚爱,感激至极。何况,现在我成了您的弟子,不是非常幸运的事吗?”

欧阳修哈哈大笑。

大家相谈的时候,有个人说起了塞翁失马的老故事:

战国时代,在长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里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走失了。在塞外,马是负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邻居都来安慰他,这位老翁却很不在乎地说:“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气!”

过了几个月,走失的那匹马居然带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家,这真正是赚了,邻居都来庆贺。这位老翁却说:“这未必不是祸!”几个月后,老翁的儿子骑这匹胡马摔断了大腿骨,邻居们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赶来慰问,而这位老翁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壮丁统统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一条腿免役而保住一条命。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新鲜,但大家还是就此此议论开了。

苏东坡认为,反正已经失去了,再懊悔也无济于事。如果你认为它是失去的东西,那么你的意志与感受便会不断地停留在失去的事物上。换句话,失去的属于尚未拥有的东西,所以内心一定会万分惋惜,甚至还会想不开。相反,如果你把它想象成被遗弃的东西,那就表示这是一种废物,这种情况下,你将会以轻松的心情来处理,并且对它不再眷恋。

苏东坡说:“我很喜欢书、画这两样东西,自家有的,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别人有的,总是担心不肯给我。”

大家都笑起来。怕失去,想得到,这是人的最常有的心态。

苏东坡接着也说了个故事:

一个猎人带儿子去打猎,在林子里活捉了一只小山羊。儿子非常高兴,要求饲养这只小山羊,父亲答应了,将猎物交给儿子,要他先带回家去。

儿子挎着枪,牵着羊,沿着小河回家。中途,羊在喝水的时候忽然挣脱绳子,小猎人紧追急赶,还是没抓住,到手的猎物就这么跑走了。

小猎人既恼火又伤心,坐在河边一块大石头后哭泣,不知道如何向父亲交代,满腔懊悔之情。

糊里糊涂等到傍晚,看见父亲沿河流走来了。小猎人站起来,告诉父亲失羊’事。父亲非常惊讶,问:“那你就一直这么坐在大石头后面吗?”

小猎人赶忙为自己辩解:“我没能追赶上它,也四处找了,没有踪影。”

父亲摇摇头,指着河岸泥地上一些凌乱的新鲜脚印:“看,那是什么?”

小猎人仔细察看后,问:“刚刚来过几只鹿吗?”

父亲点点头:“就是!为了那只小山羊,你错过了整整一群鹿啊!”

苏东坡说完故事后,父亲苏洵道:“这是最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失去未必是一件坏事,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继续前进的准备,因祸得福得事时有发生。”

后来的人生历程中,苏东坡总是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害怕失去。一次,他为一张字画丢失而伤心难过,突然笑起来,说:“我轻视生死富贵,却看重书法字画,岂不是主次颠倒、违背本心了吗?”从此,苏东坡看见好的书画,虽然也会收藏,但是被别人拿去时,也不觉得可惜了。就像眼前飘过的烟云、耳边掠过的飞鸟,总是高高兴兴地看着它们来,离去了也想不起来。于是这两样东西常常只是使他快乐却不再使他伤心。

【东坡名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2.忘记烦恼,心中坦荡

一个人若能忘怀不得志、忧郁、怨恨等情绪,那么不愉快的心情自然渐渐消失,精神将再度在身上发出耀眼的光辉。

人不但要忘怀不愉快的情绪,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因为它往往使人陷于虚妄。当忘了它时,真正的活力才显现出来。人无论惦记的是高兴的事还是悲愁憎恨的事,都会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苏东坡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月起任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在任期内,他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全题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这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立遭罢黜。正如他所预期,虽然皇帝对他的忠言至为嘉许,王安石的手下人会捏造借口,陷他于纠纷之中。王安石的随员谢景温,挟法诬告。当时流传一个谣言,说苏氏兄弟运父灵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滥用官家的卫兵,并购买家具瓷器,并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官方乃派人到苏氏兄弟运灵所经各省路途上,从船夫、兵卒、仪官搜集资料。苏东坡也许真买了不少家具瓷器,但并不违法。官差回去报称无所搜获,如有所获,必然带回京师了。

苏东坡的内弟,那时住在四川,苏东坡有信给他,信里说:“某与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并无恙……某为权率所嫉久矣。然抢拾无获,徒劳掀搅,取笑四方耳。不烦远忧。”

皇帝对司马光说:“似乎苏轼人品欠佳,卿对他评价过高。”司马光回答说:“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吗?我对他知之较深。陛下知道谢景温为安石亲戚,控告也是王安石煽动而起。再者,虽然苏东坡并非完美无疵,他不比隐秘母丧不报的畜生李定好得多吗?”

根据苏东坡的政绩,他而今应当官居太守才是,皇帝也有此意。王安石与谢景温反对,使之任附近一县的判官;但是皇帝予以改动,任命他为杭州通判。苏东坡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置理,连修表自辩也不肯,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眷径赴杭州上任去了。

在杭州,苏东坡余暇喜欢与高僧大德相处,这对于他心态的高整起到了正面的作用。苏东坡的家学渊源、个人教养与他后来习佛关系很大。苏东坡在《十八阿罗汉颂叙》中,曾记述家中有十八罗汉像,供茶则化为白乳等等。这都可见其家庭中的宗教气氛。父亲苏洵,结交蜀地出身的名僧云门宗圆通居讷和宝月大师惟简,僧传把他列为居讷法嗣。母亲程氏也笃信佛教,父母去世时,苏东坡曾将其生平爱玩的遗物施之佛寺。西湖周围风景优美地区佛寺之众冠于全国,高僧云集。僧人中有不少是很有文化教养的人,苏东坡自然愿意与他们结交。

苏东坡与僧人接触,无所不谈,他认为儒释道三学之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不应相互排斥。一天,辩才法师元净说:“苏施主忘怀过去的名利,才会给杭州百姓带来福祉。若愿听,老僧讲个禅门公案。”

苏东坡最喜欢听佛教故事,马上说:“法师请讲。”

辩才法师元净边捻佛珠,边讲了起来:

有一年深秋,坦山和尚打算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那位高僧是几百里之外一座寺庙的住持。临出门的那个早上,天空阴沉的可怕,远处不时传来阵阵雷声。

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嘟哝:“快下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在走吧。”

坦山连头都不抬,拿着伞就跨出了门,边走边说:“出家人何惧风雨。”

小和尚只好紧随其后。才走了半里山路,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撑着伞,顶风冒雨,互相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着。走了大半天也没遇上一个人。

前面的路越走越泥泞,好几次小和尚都差一点滑倒,幸亏坦山及时拉住了他。走着走着,小和尚突然站住了,两眼愣愣地看着前方。坦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见不远处的路边站着一位妙龄女郎。四周是荒无人烟的乡野,又下着滂沱大雨,难怪小和尚吃惊的发呆呢!

这真是一位罕见的美女,标致秀美的脸上两道弯弯的黛眉,长着一对晶莹闪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张鲜红欲滴的樱桃小口。然而,她此刻秀眉紧皱,面有难色。原来她穿着一身簇新光鲜的绸布衣裙,脚下却是一片泥潭,她怕跨过去时弄脏了衣服,正犯愁呢。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让我来帮你。”说完,他伸出双臂,将姑娘抱过了那片泥潭。

接着,一路行来,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地跟在坦山身后走着,也不要他搀扶了。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天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个小客栈投宿。直到吃完饭,坦山洗脚准备上床休息时,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我们出家人应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尤其是年轻美貌的女子更是不可接近,今天您怎么可以抱着她呢?”

坦山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噢,原来你是说我们路上遇到的女子。可我早就把她放下了,难道你还一直抱着她么?”

苏东坡听了,呵呵笑起来,然后说:“忘怀!放下!我明白禅师的意思,做人要一切都拿得起、放得下。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多少伤痛,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也没有今日了。”

辩才法师元净说:“忘了好,忘了才有正身,才有当下,才有明天。”

苏东坡说:“道家《列子》有个故事:宋国阳里的华子中年时得了健忘症,早晨拿的东西到晚上就忘了,晚上放下的东西到早晨就忘了;在路上忘记走路,在家里忘记坐下;不知道先后,不知道今古。全家都为他苦恼,请史官来占卜,不能灵验;请巫师来祈祷,没有效果;请医生来诊治,也不见好转。鲁国有个儒生自我推荐说能治好他的病,华子的妻子和儿女以家产的一半作为报酬,请他开药方。儒生说:‘这种病本来就不是算卦龟卜所能占验,不是祈祷请求所能生效,不是药物针灸所能诊治的。我试试变化他的心灵,改换他的思虑,也许能够治好。’于是试着脱掉他的衣服,他便去寻找衣服;不给他吃饭,他便去寻找食物;把他关在黑暗处,他便去寻找光明。儒生高兴地告诉他的儿子说:‘病可以治好了。但我的方法秘密,只传子孙不告诉旁人。请其他人回避一下,让我单独和他在室内待七天。’大家按他的要求办了。没有人知道儒生干了些什么,而华子多年积累起来的病突然全都除去了。华子清醒以后,便大发雷霆,废黜妻子,惩罚儿子,并拿起戈矛驱逐儒生。宋国人把他捉住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华子说:‘过去我健忘,脑子里空空荡荡不知道天地是有还是无。现在突然明白了过去的一切,数十年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千头万绪纷纷扰扰全部出现了。我害怕将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还像这样扰乱我的心,再求片刻的淡忘,还能得到吗?’子贡听说后感到奇怪,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啊!’回头叫颜回把此事记录下来。”

辩才法师元净摇了摇了头,说:“忘了过去的得失烦恼,又害怕将来的得失烦恼,不算真正的忘。昨天、今天、明天,是一刹那又一刹那,概念无明,心自明。‘是心做佛祖’、‘人人可以成佛’,相信自己是善良的,能够从善,那么就把自己归入了‘善类’。如果心中不信善,这也忘不了,那也忘不了,逃出昨天的坑,陷入今天的潭,还会赴向明日的沼泽深渊。善就在自己心中,处处可发心。不求回报,这才是真正的忘啊。”

听了禅师的高见,苏东坡不由得肃然起敬,同时感到自己豁然开朗。

【东坡名词】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水调歌头》

3.失败不是一种包袱

嘉祐六年(1061年),苏东坡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东坡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东坡怀着对时局不满的心情申请离开京到外地工作,朝廷调他任杭州通判。苏东坡产生了一种挫败感。

在杭州,他没有自我放弃,而是仍务实工作,他干出了一些成绩,同时喜欢上了杭州。可朝廷又调他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他离开杭州那天,许多人送行,朋友当中有几位禅师。他与慧辩叙谈时,不禁流露抑郁的情绪。慧辩禅师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可怜的年轻人背着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地跑来找无可禅师,他说:“尊敬的无可禅师,我是那样地孤独、痛苦和寂寞,走了这么远的路我感到很累;我的鞋子破了,双脚被荆棘割破了,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也因为长期的呼喊而沙哑了,可是我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心中的太阳呢?”

无可禅师问:“你背的大包袱里装的都是什么?”

年轻人说:“它对我来说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独时的烦恼,就是靠着它,我才走到您这儿来的。”

听完这些话后,无可禅师带着年轻人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无可禅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什么,你让我扛着船赶路?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年轻人惊讶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