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21

第21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3)

在黄州的日子,有一次,苏东坡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的诸多战事,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然后企图以其优势兵力,逼迫曹操决战,凭借兵力上的优势一举歼灭曹操,而后直击许都,劫夺汉帝,从而取得战略和政治上的主动权。

这时,沮授和田丰先后劝谏袁绍,田丰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选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沮授也跑来劝谏袁绍不要与曹操决战,他建议巩固根据地,以黎阳为前线,一方面“内修农战”,一方面派精骑不断南下惊扰曹操,掠其“薄弱之地”,不出两三年,则曹军必然疲惫,而袁军兵强马壮,到那时可以一举击溃对方。另外,“外结英雄”,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以外力牵制曹操的军力。而袁绍却自以为是,谋士们的话压根儿听不进去。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也就是说只要做出正确地选择与放弃,战胜曹操的可能性还很大,可他一意孤行,不及时调整战略,导致官渡之战惨败。

苏东坡对朋友说:“《庄子?庚桑楚》说:‘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一意孤行,不会改道而行是没有出路的,是危险的!”这显然是一语双关,暗指神宗只听王安石的,而听不进司马光和他苏东坡的,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游赤壁回来之后,苏东坡写了一首《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东坡名诗】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

6.不做成心偏执的人

听到王安石去世的消息,苏东坡的心情很沉重。他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坐牢、降官、贬谪;但王安石的结局却比苏东坡糟糕,至少他是带着无法释怀的遗恨,悲观地走完了一生,而不像苏东坡想得开,境况再苦,也充满乐观。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而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苏东坡等人并非不主张变革,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苏东坡与王安石两个人的政见越来越凿枘难合。后哲朱熹评道:“熙宁变法,亦是势当如此,凡荆公(王安石)所变更者,东坡亦欲为之。及见荆公做得纷扰狼狈,却去攻他。”这是十分允当中肯的。

悲哀的是,政见的不同,往往造成的是互相打击与迫害。苏东坡上台后,告诫自己不要偏执。当一些人鼓动他向王安石余党反攻倒算时,他说:“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这句话是庄子说过的。所谓“成心”,即“域情滞者,执一家之偏见者”,就是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偏见或先入之见。庄子还说,“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显然,他认为主体间存在的一切意见分歧与观点差异都源于“成心”。那么,主体具有的这种“成心”本身是从何而来的呢?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所谓“曲士”,即“曲见之士,偏执之人”,也就是有“成心”的人。他认为,“成心”的形成是因为认识主体拘限于特定的空间(虚)、时间(时)、环境及既定的文化传统(教)的缘故。由于各人从各自具有的偏见出发,“得一察焉以自好”。所以,主体的认识虽然各有所长,时有所用,但都因不能全面地看问题而存在一曲之蔽。

一日,苏东坡下班回家,他将王安石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家人,并说王安石去世前疯病癫癫,像得了神经病一样,很可怜。听到这个消息,苏东坡老婆有些高兴。苏东坡正色说:“我确实因王安石而坐牢,而流放,但我不可抓着这件事不放,这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何况,当时衮衮诸公,就连自己的朋友都噤若寒蝉,无人替我说话,反而是王氏两兄弟站了出来,仗义执言。王安石给皇帝上书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礼对皇上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罪人。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

接着,苏东坡讲了个故事:

一只狮子和一只野狼同时发现了一只小鹿,于是它们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只小鹿,然后再分配共得的猎物。它们配合得比较默契,合作也很顺利。野狼冲上去把小鹿扑倒的那个瞬间,狮子便瞅准小鹿的脖子,上前狠狠地咬了一口,一会儿小鹿就停止了挣扎,一命呜呼了。

分享猎物的时候到了,但是,这时的狮子却起了贪念,想自己一个人占有这只小鹿。野狼见狮子反悔了,害怕自己辛苦得来的猎物就此泡汤,就表示强烈反对。

“小鹿是我扑倒的,照理说我应该分一大半,你现在竟然想独吞,说什么也不行!”

“如果不是我猎物可能都逃走了,小鹿理所当然是我的……”

争论评理一番后,事情不但没有解决,狮子反倒对狼起了杀心。

“如果把野狼杀死,那我不就得到两份猎物了吗?”狮子不由分说便将野狼扑倒在地,野狼也不甘示弱,奋力搏斗,拼命抵抗。狮子毕竟是百兽之王,经过一番争斗,终于把狼咬死了。但是狮子并没有从这次胜利中得到什么好处,因为它也受了很重的伤,根本无法享受美味。

苏东坡说:“孙叔敖说过,我有什么超过人的地方呢!我认为事情到来是不可推却的,事情去了是不可以阻止的啊。我认为,或得或失都不在于自我,所以没有忧愁的面色而已了。我有什么超过人的地方呢!况且还不知道那是在于彼方呢?还是在于我这一方呢?要是在于彼方啊,也就与我无关;在于我方,也就与彼无关。正在忙着踌躇满志,正在忙着四顾用心,哪有闲暇去管他人尊敬他人轻贱呢!”

后来,当苏东坡一次又一次遭流放,他接触了佛教以后,愈加明白偏执与“执著”的害处。佛教认为,一般人较执著于“我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例如怕衰老的人希望永远保持年轻,富人希望一直家财万贯,有权势者不肯放弃眼前地位等等。这些全缘于“我执”,而昧于“万物无常”的道理。

世上的一切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如地球、宇宙也不停地变,人类又何尝能离开“无常”呢?面对得失,坦然比执著好,很多东西,你是抓不住的,不如松下手,放下包袱,获得“自如”快乐。

【东坡名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换个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改变位置,会有新的发现。事物有不同的面,关键是怎么去看它,有的人容易钻死胡同、撞墙壁,有的人却左右逢源,遇结巧妙解开。有的人经不住失败的打击,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视失败是成功之母,感谢她。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情、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等等。要想在芸芸众生当中出人头地,取得成功,需要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信心、毅力、智慧、努力、坚持、品德、机会、关系……每一样都可能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然而,在这些条件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思维方式。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强者辈出的世界,仅仅凭着一己之力,即使是头悬梁锥刺股,只怕也难有成就。在这个经济时代,我们到底缺什么?不缺技能缺态度,不缺技巧缺理念,不缺技术缺观念,不缺标准缺文化。学习改变观念,观念改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

有人说,对于现代人,热情是第一位的,也是日后全部工作成果的原动力。思维方式是第二位的,因为它决定你会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奉献给哪一个领域的工作,决定你走哪一条路。能力是第三位的,而工作能力实际上是随着经验而来的。工作热情相对感性化一些,跟你个人的成长历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思维方式最终取决于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大部分是靠后天学来的,是学而知之的东西。所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我们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主意,也许胜过十年辛苦的奋斗。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大家投机倒把,见风使舵,而是提醒您,做事要有四两拨千斤的理念,用过人的智慧站到高点,用出奇的思路取得成功。不懂得改变思路的人,就像一艘不知道见风转舵的船,永远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精心为您选出的这些小故事,给您的生活,工作带来一些提示,能够为您选择适合自己的思路抛一两块小砖。如果您能够从中得到启示,遇事三思,学会逆向思考,最终取得成绩,我们也就感到无比的欣慰了。